【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师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乒乓球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随机应变能力。在小学乒乓球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既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文章旨在探讨分层教学法的内涵及其在小学乒乓球教学中的实施原则,并提出制订分层教学目标、客观划分学生层次、开展小组层次教学等教学策略,以期切实提升小学乒乓球教学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小学体育教学;乒乓球
作者简介:邱美娜(1990—),女,福建省石狮市凤里街道五星小学。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指导和激励,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为他们创造公平的学习机会,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在小学乒乓球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法,既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准则,又是提高学生身体素养和乒乓球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因此,教师应明确分层教学法的内涵和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乒乓球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分层教学法的内涵
分层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充分考量学生在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及身体素养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教师顺利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乒乓球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能够为不同学习能力和身体素养情况的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此外,分层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终实现其体育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乒乓球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课堂中,学生应被视为主体,教师构建的一切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展开。采用分层教学法有助于教师深入分析每位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合理的区分,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切实贯彻分层教学法的主体性原则。因此,在乒乓球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创设更多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持续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知识水平,最终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水平。
(二)平等性原则
在乒乓球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恪守平等性原则,保持客观公正的教学态度,以确保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不偏袒特定学生。具体而言,小学体育教师应积极营造一个平等和自由的训练环境,鼓励学生展现自身潜力,促使他们积极表达想法,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体育技能;同时,教师还应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需求,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制订符合实际情况的个性化教学计划,以确保分层教学的平等性原则得以贯彻。
(三)分层性原则
分层性原则强调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全面、深入地考量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及身体素养等方面所展现出的个体差异性,基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在小学乒乓球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课堂反馈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分层设计的教学内容中不断丰富自身素养,以促进其体育学科素养的发展。
三、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乒乓球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以实际为准绳,制订分层教学目标
在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学习能力水平和认知思维等方面呈现显著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其在身心素养的发展和体育技能的学习速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1]。在小学乒乓球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特性,以学生实际的运动能力为基准,精心制订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乒乓球学习的效果。小学乒乓球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是其对于学生身体协调机能和手眼协同配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实践操作和距离把控能力。然而,考虑到学生的体育素养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考量学生的学习状态,深入了解他们的身体素养和运动水平,并根据乒乓球技能培养的要求为每一位学生制订契合其个体特征的分层教学目标,以确保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以人教版体育与健康3至4年级全一册“乒乓球”的教学为例。在本节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教学指导原则,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握拍和发球技术要领。针对班级内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身体素养的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分层教学的理念,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具体如下。
1.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教材图片,了解正确的握拍姿势,如直握球拍、横握球拍等,并通过反复练习养成正确的握拍习惯。
2.进行发球准备姿势练习,让学生两脚自然分开,重心放在两脚中央,上半身与台面保持约40至50厘米的距离。持拍手臂自然弯曲,球拍置于胸前,肘部稍微向外张开。在指导学生动作时,教师应注重动作的规范性,为学生今后系统学习乒乓球技巧奠定基础。
3.开展正手发球和反手发球训练。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体会正、反手发球的技巧,并能够通过练习保证击球动作的连贯性,从而使学生熟悉乒乓球的运动方式,建立与球拍之间的协调联系。
教师通过制订分层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和运动素养学生的需求,使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目标和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提高乒乓球技能水平和整体运动素养。
(二)以素养为基础,客观划分学生层次
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别、身高、体重等特征合理划分小组,并采用传统的列队形式进行组织;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运动素养、学习兴趣和身体体能进行小组划分。在进行乒乓球教学时,教师应严格按照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要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学生[2]。举例而言,若教师发现学生中有些体力充沛但发球姿势不准确,或者有些动作规范但击球时机不到位,便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其优缺点,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升班级学生乒乓球学习的质量。
以人教版体育与健康3至4年级全一册“乒乓球”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综合表现、体育测试成绩及身体素质评估结果对学生进行考核,并采用百分制予以评分。根据综合成绩,教师将得分达 75 分及以上的学生归入良好层次,而低于 75 分的学生则纳入基础层次。对于基础层次的学生,鉴于其身体素质与技能掌握程度相对薄弱,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乒乓球知识时,应侧重加强基础技能的训练,稳固学生的基本知识体系,从而为其后续接触高难度乒乓球技能筑牢根基。对于良好层次的学生,教师应着重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规范动作细节,使其在该领域有所突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倾听学生意见与建议,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此外,教师还应引导良好层次的学生谦逊谨慎,激励基础层次的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促使每个学生在严格自律的同时持续挖掘潜力,以推动其体育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以能力为原则,开展小组分层教学
在小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中,小组分层教学是一种常见形式。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根据小组的特点,制订具体教学内容,并实施不同类型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补齐短板,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乒乓球技能水平。
以人教版体育与健康3至4年级全一册“乒乓球”的教学为例。在正手推挡球和正手攻球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训练情况,将其划分为体能组、动作组和时间组。其中,体能组学生通常体能较弱,但其挥拍姿势和击球时机把控则较为出色。针对此类学生,教师可将体能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开展诸如50 米折返跑、垫球接力跑等专项训练活动,以切实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动作组和时间组的学生一般体能较为充沛,身体素养较好。其中,动作组学生普遍存在上下肢配合缺乏协调性、动作规范性不足等问题。因此,教师可组织动作组的学生进行两两分组,引导他们通过相互评价的方式自主发现问题,从而主动规范动作要领,提升动作的精准度与规范性。而对于时间组的学生,教师则应着重培养其时间感知能力。通过设计“发球比准”游戏与推挡球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能在实践操作中精准判断来球落点并把握击球时机,有效提升乒乓球运动水平。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合理划分,并设计全面、恰当的教学目标和方案。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在乒乓球技术方面深入学习,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为其未来更深入学习乒乓球技能奠定基础[3]。
(四)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自主训练活动
在新课标政策的推动下,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得以转变,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设计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身心素养的显著提高。在小学乒乓球教学中,教师应秉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巧妙引导学生,有效提升他们的乒乓球技能水平[4]。
以人教版体育与健康3至4年级全一册“乒乓球”的教学为例。在本节课程中,教师应示范基础的击球技术,并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后,引导他们进行自主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不应严格规定学生的训练量和效率,而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理解能力,鼓励他们自主调整,通过个人体验和探究找到合适的运动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观察并记录每位学生的动作掌握情况,及时纠正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巧,激发他们参与乒乓球训练的热情。此外,教师还应根据班级内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对于性格开朗、身体素质较强的学生,教师应注意防止他们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通过增加训练难度和提供适时的动作指导,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帮助其培养谦逊温和的品质。对于性格腼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激励和支持,提升他们的运动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让他们在乒乓球训练中感受到快乐,并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真正热爱体育运动。
通过开展自主训练活动并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不仅能够确保学生在班级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还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之情,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
(五)以结果为导向,分层评价运动水平
在小学乒乓球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识别体育训练中的个体障碍并制订未来训练目标。这一措施激发了学生的训练热情,促进其体育素养的全面发展。
以人教版体育与健康3至4年级全一册“乒乓球”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应意识到班级学生在身体素养、乒乓球技能和学习能力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表现进行差异化评价[5]。对于乒乓球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应采取激励性评价,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训练态度,并加强基础技能的训练;对于乒乓球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应重点评估其肢体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尊重规则和尊重裁判的品质。最后,教师应开展分层式互评活动,引导学生在相互评价过程中认识自身与他人在能力上的差距,虚心学习他人的训练技巧和方法,激发自身的训练热情,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乒乓球技能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乒乓球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教师不仅应践行新课标所规定的学生教学要求和教学原则,还应考虑班级内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基于此,小学体育教师应通过制订分层教学目标、客观划分学生层次、开展小组分层教学、组织自主训练活动、分层评价运动水平等方式,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和体育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楠.分类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探析[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4):39-40.
[2]尹明坤.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乒乓球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1):102-103.
[3]陈祖跃.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4):105-106.
[4]蒋金奎.小学乒乓球运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尝试[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3(6):72-73.
[5]薛晶晶.分层教学方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教学,2023(增刊):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