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参与主体,创新教学方式、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践性、生活性特点,又要求教师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要目标,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其次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意义,最后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实践原则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着各个领域的进步。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新时期,“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核心素养作为实现个人学习、生活、发展等所需知识的整合,是每一位学生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和优秀品质。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学生的道德认知、法律意识、政治素养和行为品质,要想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多以教师为主体,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以强化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技能为主,忽略了学生主体性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教师应有效做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将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应用于实践中,以评价为基础,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到以评促学、以评定教的效果。而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已经成为当前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概述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更是一种教学模式。教学评一体化强调将教学活动、学习过程、评价反馈融为一体,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和评价标准的协调统一,共同指导教学活动的落实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评价是关键要素,不仅存在于教学结束之后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教学活动实施效果的综合性评价,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指导“教与学”,提升教学质量。
二、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对于教学活动的针对性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评价”的深度融合与协调统一,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提前评价学生的先验知识、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再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确保学生能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将评价贯穿各个环节,了解教学活动实施效果,进而进行动态化的调整,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小学生作为多元化的个体,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学习兴趣等各不相同,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更是培养班级的所有人。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教学评价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作为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指导依据,基于该模式,教师会更加关注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持续的评价中精准定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基础,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还会结合学生的思维认知和学习特点设计层次性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在个人认知和能力范围内解决实际问题,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提供有效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意味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相继发生变化。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实施者,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以及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活动,将实践教学、翻转课堂、项目化学习应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学生呈现精彩纷呈的课堂活动,全面利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得到多元化的体验,并对他们进行全面评价,帮助他们实现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
三、构建教学评一体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强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应用于实践中,教师要遵循主体性原则,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还是教学评价的实施,都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思维认知和能力发展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引导学生共同探索问题,减少对学生的干预,允许学生有试错的机会,在循序渐进的指导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全面性原则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即强调教学评价在教学环节的深入渗透,注重教学目标,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此,教师在实践中要遵循全面性原则,尤其体现在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实施、教学内容的全面性覆盖上,强调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的讲解,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合作意识、法治意识、良好行为品质的培养。教学活动也要具有全面性,既包括基于教材的课堂教学,也应当根据该学科的特点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从校园走向社会,实现教育与生活的连接,在参与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四、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设计教学目标,明确评价标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强调将评价贯穿“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活动实施之前,基于教学内容设计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是首要任务,结合教学目标明确评价标准是确保评价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教学目标不仅能够为教师提供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还能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提高学习效率。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基于教学内容设计三维目标,既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学习技能的掌握,也关注学生在学习中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评价标准能够有效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在制定评价标准方面,教师要参考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能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作息有规律”时,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规律作息的重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思考规律作息对日常生活、学习和身体健康的影响。结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师将课堂教学目标设置为“认识规律作息的重要性,学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方法”“在观察、讨论、实践等活动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以及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规律作息”。基于教学目标,教师制定评价标准:“设计课堂互动活动,评价学生能否准确描述合理的作息时间;开展讨论活动,评价学生能否掌握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方法”“注重课堂观察以及提问引导,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情况”“设计课后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制定作息时间方面的能力,以及结合学生能否在一周内按照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按时睡觉、按时起床、认真生活,并根据学生的感受和变化进行评价”。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对后期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评价活动的开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
(二)实施教学活动,融入教学评价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师应当将教学评价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以评价了解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用评价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而做好教学策略的调整,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连贯性与系统性,意味着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评价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行为的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基于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和教学内容,教师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以体现教学评价的针对性、客观性和全面性,发挥教学评价的真实作用,从而促进“教与学”的有效实施。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小点儿声”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课主题与“道德品质”有关,旨在让学生学习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不影响他人;在对比中,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下感到舒适,在嘈杂的环境下感到烦躁,以此培养文明说话的习惯。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爱好和课时的主要内容,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创设故事情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其参与兴趣:“有一天,熊二和熊大去图书馆,正当两人津津有味地看书时,熊二突然被蜂蜜的味道吸引,于是大声喊道:‘熊大熊大,俺闻到了蜂蜜的味道,俺要吃蜂蜜!’此时,熊大想捂住熊二的嘴巴,可是熊二已经闻着蜂蜜的味儿跑了,就这样,一个追一个逃,旁边的小猴子、小兔子、小松鼠在一旁小声议论,纷纷感到不耐烦……”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教师顺其自然地抛出问题:“请问故事中的熊二有哪些做得不好的地方?”“其他小动物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学生根据问题,对比故事中熊二与其他动物的做法,认识到在图书馆这样的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不对的。在这一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评价他们听故事的专心度和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的纪律、音量分贝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认识到回答问题要举手,与他人讨论需要经过教师的同意,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规则意识。
为了设计符合教学内容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在设计教学计划前引入问答式评价环节,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比如:“请同学们说一说保持安静的重要性”“大家在生活中是否看到过保持安静的标识或标语呢”“你们喜欢安静的环境还是嘈杂的环境”,再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的认可度。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活动,组织各小组自主讨论,分享在不同场合保持安静的经验。分享完毕后,每组派一位代表展示讨论结果。这一讨论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这一环节的评价中,教师要在课堂中进行巡视,细致观察各小组的表现,与各小组进行互动,了解该小组的讨论进度,初步评价不同组员的参与表现与合作能力,同时根据各小组代表展示的讨论成果,评价该小组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将教学评价全面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运用多元化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个人在学习中的具体表现,进而在后期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需要整理不同环节的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全面实施。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是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将评价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能够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明确学生的学习进度、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备受教师青睐,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实施者,教师要深入了解该模式的内涵和实践原则,将教学评价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注: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教学评一致理念下课堂核心问题设计研究”(立项编号:2021JY14-L91)成果之一。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