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思政课大单元教学策略

2024-12-31 00:00:00兰金忠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2期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可以说这一阶段是学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更需要悉心栽培。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加强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视,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价值,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十分必要。大单元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相对于传统单一课时的教学而言,大单元教学的逻辑性、整体性、活动性更强,能够改变既往教学碎片化的不足,加强知识间的关联,对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锻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核心素养下初中思政课大单元教学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分析,其次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落实初中思政课大单元教学的策略。

一、初中思政课大单元教学的基本原则

大单元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单一课时教学,其更强调对知识内容的整合,重视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从本质上来讲,大单元教学是一种以“综合性”“整体性”“逻辑性”为主要特点的综合性教学活动,这需要教师在组织初中思政课大单元教学时,改变以往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不仅要关注单元内部知识间的关联,还要加强对单元间逻辑关系的关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具体来说,落实大单元教学活动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知识整体性原则

核心素养作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考虑的重点内容,就初中思政课而言,其核心素养内容涵盖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在这一背景下,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为导向,遵循整体性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将核心素养培养贯穿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思政教材进行系统、深入的研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体系,统筹安排大单元教学内容。课中,教师则需要遵从学生的发展规律及认知特点,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以尽可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课后,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反思大单元教学是否完整、教学过程是否需要优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是否达成等,通过课后反思评价助推教学改进,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总之,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时,教师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从整体视角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

(二)目标递进性原则

传统思政课教学多是遵循教材内容编排顺序进行授课,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保障教学进度,且能够基本实现教学大纲要求,但传统固化、单课时的教学模式痕迹严重,课堂枯燥无趣,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会从既往教学经验出发,或者照搬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未能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案的重构与完善,使得“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无法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开展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必须改变传统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且敢于突破教材编排顺序和内容的局限,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需求以及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原则,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使教学内容呈现出递进性。不仅如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教师应遵循从低到高、从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保障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性与递进性。此外,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设定上,教师应遵循递进性原则,将目标培养从知识层面向情感层面逐步升华,以此来保障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契合不同学生的实际学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三)活动真实性原则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主要载体,而道德与法治学科则是初中阶段思政课的主要体现形式。该学科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紧密关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有很大帮助。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根据教材编排情况,按部就班地进行理论知识讲授,传递教材中的文本信息,教学重点多聚焦于知识层面,课堂活动多以教材知识为基础,缺乏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关联,这容易影响该学科育人价值的发挥。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初中思政课大单元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关联,将整个学习过程当作一个整体的任务,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关键知识和必备能力为落脚点来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立足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标准,遵循真实性原则,将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能力及素养的发展。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思政课大单元教学的具体策略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初中思政课开展的主要载体,也是初中阶段落实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将学生培养成有责任、有担当、有奉献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实现对学生学科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培养。为此,本文以道德与法治学科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为例,对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一)研读教材内容,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

要想有效落实大单元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深入的了解,认真研读教材,对单元知识进行整合,搭建起“知识脚手架”,以此为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大单元教学中的具体学习单元是动态的知识单元,是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所整合的具有内在关联的、统一的学习单元。

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为例,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先分析教材内容,了解单元主题及主要内容,以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分析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可以发现,本册教材的结构框架非常明确,即以国家、社会、责任为主题词,旨在培养学生亲近社会、担当责任、遵规守法等良好品质,从而实现对法治观念、道德修养、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就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而言,单元主题为“责任”,主要涉及两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以“明责”为主题,旨在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责任的内涵,引导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第二课时以“奉献”为主题,主要通过“我与社会的关系”为中心展开教学,为学生渗透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念,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如何承担责任。在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及内容后,教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归类,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大主题重新设计教学单元,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道德修养等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围绕大单元主题及目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立足单元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从单元整体角度来分析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围绕大单元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现实生活经验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以促进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升学科整体教学质量。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为例,教师需要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梳理,明确教学的重难点,然后围绕“责任”这一主题词对单元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同时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

1.设置课前任务,奠定教学基础。

课标强调,教学活动的开展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为此,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通过合理设置学习任务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勇担社会责任”大单元教学中,课前,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思考“生活中自己扮演着哪些角色、还了解哪些角色、这些角色担负着怎样的责任、从中有什么收获以及生活中有没有做过帮助他人的事情、有没有做过帮助社会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得到了怎样的收获”等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自主整理相关资料,在小组内分享。上课时,小组代表对本小组搜集的内容进行分享。这样的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课前自主学习的机会,这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还能让学生在自主思考、搜索资料、小组交流中了解责任与角色间的关系,以及生活中担当责任、奉献社会的具体表现,从而促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意识,理解责任的含义,引起单元教学主题,为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不仅如此,在学生自主思考、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2.创设真实情境,引领理解感悟。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遵循真实性原则,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为此,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立足大单元教学目标和主题内容,在全面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合理地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真切地感受责任的内涵与表现,从而加深学生对单元主题的理解,推动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

例如,在“勇担社会责任”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设置思考问题:“你以后想做什么工作?你认为这份工作需要履行什么职责?”让学生从自身出发,谈一谈自己对职业和职业责任的了解,从而认识到责任与职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感动中国》的视频片段,比如邓小岚老人的纪录片,同时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视频内容以及生活实际,为学生拓展分析不同角色与责任之间的关系,比如警察的职责是保护人民,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医护人员的职责是救死扶伤等。这样基于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什么是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理解责任与职业的关系,以及责任与角色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将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以直观、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对“责任”形成深层理解,从而突破大单元教学的难点,为大单元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基本保障。

3.开展实践活动,落实核心素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如果仅依靠教师口头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亲身参与知识的探索,并主动地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内化知识,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的发展。为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初中思政课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在带领学生完成教材内容的学习后,还要围绕大单元主题和目标合理地设置大任务,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并为学生创造应用知识、内化知识的条件,以此来强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完成“勇担社会责任”大单元教学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以下讨论情境:“有的人认为,作为学生的主要职责就是学习,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与学生没有关系。”然后就这一观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并分成“支持组”和“反对组”展开辩论。辩论赛开展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制定辩论规则及评定标准,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比赛。这样的辩论赛能够充分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辩论获得思维的碰撞,从而更全面、更客观地思考问题,理解责任的内涵,有利于强化大单元教学效果。不仅如此,在参与辩论赛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自主思考、整理资料、小组讨论、组间辩论等学习过程,这在无形中实现了学生知识搜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时,通过对主题的讨论,还可以深化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这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思政课教学应改变既往以“学科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行为,秉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开展教学活动,在为学生传递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的关注,以切实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在教学模式上,教师要改变以往单课时、碎片化的教学习惯,提高对大单元教学的重视,并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整合单元内容、优化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科教学效果。

注: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3年度开放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思政课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KCA202328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