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2024-12-31 00:00:00吴忠武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2期

在新课标指向育人的教学导向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突破教材框架,从实际需要出发,建构更科学的内容体系和实践体系,还应当跳出知识本身,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育和全面培养。结构化教学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完整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外,强调对学生多项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在引导学生系统探究关联知识和知识关联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知识来解答问题,因而是更适配新时代课堂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围绕结构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展开,先简单介绍了结构化教学的优势和原则,再具体探究了结构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期望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结构化教学的优势

结构化教学是指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顺序来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大单元、一体化和跨学科式的教学活动设计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教学模式,追求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也突出了发现式学习的重要性,对知识内容结构和教学活动结构的优化更贴近学生的认知与需要,也更容易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结构化教学的开展有着四大优势,一是能够促进课程知识的整合,二是能够促进学生认知的完善,三是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四是能够促进实践探索的创新。

(一)能够促进课程知识的整合

开展结构化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按照从简单到困难、从浅层到深层的顺序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将门槛放低,将上限拔高,先将学生引进门,再逐步引导学生知识积累和认知发展。而很多常规的教学模式缺少的恰恰是这样一个整合知识的环节,所以结构化教学的开展优势首先就体现在能够促进课程知识的整合上。在基础教育阶段,不仅学科内的知识存在关联,部分学科间的知识也存在关联,对这些关联知识的整合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思考。

(二)能够促进学生认知的完善

认知一方面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即一种指向知识积累的意识活动,另一方面也指学生对某些领域或问题的认识情况,即一种指向信息加工的意识状态。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新问题的思考就是建构认知的主要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而在知识学习和问题思考上,结构化教学对知识和问题的大单元、一体化整合就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可以通过系统性的知识建构和问题探究来实现认知的层进式积累,并在积累到达一定限度后实现认知的完善。

(三)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知识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内化和迁移也是教育效果最表层的表现形式,在知识记忆、理解、内化和迁移的过程中完成的思维建构才是能够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更深远影响的内容。在结构化教学的框架下,教师可以围绕结构化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更多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然后用任务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以达到启发学生思想、活跃学生思维的目的,因而结构化教学具备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优势。

(四)能够促进实践探索的创新

要想掌握一类知识或一门技能,了解知识的内涵和拆解技能的构成只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后期的练习和巩固才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关键,所以更深入的实践探索是学生自我提升和越级蜕变的必要条件。而在实践探索上,结构化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空间,也能更突出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的核心问题,还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探索方式和思路进行创新。从这一点出发,结构化教学的开展优势主要表现为能够促进实践探索的创新。

二、结构化教学的开展原则

“结构”是对事物内部各要素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概括,“结构化”则是对建立在这种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之上的知识梳理、归类和整合的说明。结构化的教学也是整体性和系统性更强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连贯而非割裂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是完整而非零散的,所以结构化教学的有效开展能够助推学生知识认知的完整建构。但从效果上来看,要想充分发挥结构化教学的价值,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遵循以生为本、授人以渔和学引导教的原则。

(一)以生为本原则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才是课堂的核心主体,教师更多扮演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但只有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结构化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利用结构化教学中更严谨的知识框架来引导学生认知和思维的建构,但如果学生仍然只扮演一名“听众”,只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那么对知识的学习只能停留在记忆表层,所以教师在开展结构化教学时要遵循以生为本原则。

(二)授人以渔原则

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掌握着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也需要结合自己的认知来为学生“引路”,以帮助学生掌握他们应当掌握的知识。“授鱼”和“授渔”同样都能达成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只不过前者是短期效应,后者是长期效应,而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的成长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短期记忆不够深刻和灵活,不具备普适性,所以教师对结构化教学的开展要看得长远,遵循授人以渔的原则。

(三)学引导教原则

以生为本原则强调的是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在生本原则下,教师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知识探究活动,助推学生的经验积累。而在参与度以外,教师还要保障学生对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将对“学生能参与多少”的关注适当转移到“学生能获得什么”上。即,在开展结构化教学时,教师应当遵循学引导教的原则,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反馈为依据,结合学生学习的动态变化来灵活调整活动内容。

三、结构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以新课标为导向的基础教育课程概念将结构化教学确立为有重要价值的推广性概念,对结构化教学的突出与强调也昭示着新课改下的教学应当向更系统、更连贯的方向革新,以便为学生提供符合其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发展规律和学习需求的教学指导。就课堂上对结构化教学的应用而言,教师需要先对结构化教学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学设计和跨学科知识结构融合建立更完整的认识,再逐步落实对新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践体系的搭建。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在课堂上应用结构化教学时,要先完成对课程知识的统领,以搭建能够突出知识关联的结构化教学内容,再完成对统领概念的提炼,以整理能够体现教学整体性的结构化教学逻辑,之后落实对探究问题的合理设计和系列任务的科学投放,确保教学层次的规划与知识难度相匹配,也确保教学实践在学生的小组合作中顺利推进。

(一)梳理课程知识,基于知识关联搭建结构化的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的设计,结构化教学强调大单元和一体化,即,教师需要先完成对课程知识的梳理,再借着大单元的框架结构来搭建整体性和连贯性更强的教学体系,用以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探究,也用于促进学生完整知识结构的建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对结构化教学的应用要立足知识关联,搭建结构化的教学内容。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章“小数乘法”和第三章“小数除法”的教学为例。在梳理课程知识时,教师首先应当完成的是纵向深入的关键知识提炼。小数乘法是从整数乘法中延伸出来的基础运算,小数除法同理,与整数乘法有着逻辑层面的关联,小数乘除与整数乘除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多了小数点,因为小数点的位置变化会改变数的大小,所以在小数的乘除运算中,小数点应该写在哪个位置是教师应当关注的重点,也是小数乘除的结构化教学中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因而教师应当围绕“小数乘除与整数乘除的异同”来搭建教学内容体系。其次,在纵向深入的梳理之外,教师应当落实对知识的横向梳理,即在整合小数乘除知识的同时,将小数的定义和加减纳入参考,必要时还可以将整数的加减乘除纳入参考,站在数学的整体视角完成对学科内关联知识的整合,搭建起更完整的教学结构。

(二)提炼统领概念,立足整体视角整理结构化教学逻辑

结构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是结构化教学的载体,能够为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供一定的保障,但在有效开展结构化教学的需求下,只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调整不足以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还要搭配教学的内容体系搭建更完整的教学实践体系。即,小学数学教师对结构化教学的应用要立足整体视角,参考统领概念梳理结构化的教学逻辑。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与第六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为例,数学课堂上对“数”的学习大都从意义和性质开始,到加减乘除的基础运算为止,所以在结构化教学视角下,教师需要建构起以“分数的基本认识”为主题的结构化教学内容体系,将分数的意义、性质、加减和乘除整合到一起,再基于现阶段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来整理教学逻辑。在五年级的下半学期,学生需要掌握的分数知识主要是意义、性质和加减计算方法,所以教师需要为分数知识的结构化教学设计“以分数意义和性质的探究为开始,以分数的加减运算为核心,以分数的乘除运算为延伸”的教学逻辑,先通过直接的理论教学来帮助学生建立对分数的概念认知,再结合习题练习来教给学生分数的加减运算方法,锻炼学生的加减运算能力,然后简单带过分数的乘除运算方法,助力学生完成分数知识体系的框架搭建。

(三)设计探究问题,依据知识难度规划结构化教学层次

提问是活跃学生思维和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学生对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都能起到锻炼其思维的重要作用,在结构化教学框架下,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结构化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多元化探究。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对结构化教学的应用还要立足问题,依据知识难度来设计探究问题,以规划教学层次。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章“圆”的教学为例,圆是一种没有棱角的特殊平面图形,也是数学几何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而小学阶段对“圆”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建立对圆的基本认识,所以需要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圆的定义、性质以及周长、面积计算,其中的重点在于半径、直径的概念以及周长、面积的计算公式,难点在于对π的理解和对周长、面积公式的推导。因而在开展结构化教学时,教师需要先以知识的难度为依据,将课堂教学划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是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包括圆、半径、直径,第二层是对特殊概念的理解,即π,第三层是对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溯源,即如何对圆进行割补才能使其与其他特殊多边形产生联系,第四层是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训练。完成层次划分后,教师就可以针对性地提出“圆作为图形有哪些特殊性质”“圆的半径和直径是否具有唯一性”等问题,用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探究。

(四)投放系列任务,基于小组合作组织结构化教学实践

个人的认知和思维存在局限,在独立探究问题时容易陷入误区,需要通过他人的点拨来寻找新的思路,因而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结构化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向学生小组投放结构化的系列学习任务,以引导学生小组探究实践。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比”的教学为例,本章主要围绕比的意义、比的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应用展开,在学习过本章知识后,学生需要在理解比是什么和有什么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比的读写、运算、简化方法,同时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方法。因此,在结构化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定一个探究背景,如“在以得分为依据评判胜负的对抗性比赛中,常用XX∶XX表示对战双方的得分情况,数学中的比也常用XX∶XX的形式表示,两者在形态上基本一致”,再结合背景信息来为各小组设置探究任务,如“对比探究比赛中的‘得分比’与数学中的‘比’,总结两者间的区别并说明原因”,用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的分工探究和互动讨论。

四、结语

新课标向教师提出将结构化教学融入教学方法的要求,也借此完成了对基于学生认知发展和学科知识内在结构的教学理念的推广。在结构化教学视域下,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上落实对学习目标的明确体现、对教学内容的顺序呈现以及对学生探究的积极推进,利用结构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践体系来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为学生的课程认知发展、课程情感塑造和课程技能掌握提供支持。就小学数学而言,教师立足以生为本原则和授人以渔原则开展结构化教学,不仅能够满足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还能迎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从结构化教学内容搭建出发,到小组合作探究为止的课堂教学实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所以教师应当更积极地探寻高效的结构化教学方法。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