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研究

2024-12-31 00:00:00张玉朋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2期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揭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也为肩负着德育重任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指明了新方向。爱国,是内心最深沉、持久的情感,能够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道路注入强大动力。初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能够接受并内化爱国主义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

在教育活动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深知,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抓手,但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爱国主义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应用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学生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深度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过于强调对国家形象的理论性塑造……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成果,又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成果。因此,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路径,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举措。

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新时代教育要求的背景下,详细探究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原则与路径,以期促进德育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开展,把握好学生的“拔节孕穗期”,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原则探究

(一)时代性原则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在实践落实中,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彰显其时代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把握时代性原则。时代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视并体现这门课程的时政属性,不再将爱国主义教育看作一种教育形式,更不能将与之相关的教育资源生拉硬套到教学实践中。时代性原则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时代变化、时代背景,选择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资源与教学手段。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不断进行调整与改变,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呈现出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趋势。

(二)主体性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高度重视与大力落实。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主体性原则。指向爱国主义教育优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其受教育者是初中生,因此,教师不能只是机械地灌输知识,而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发展为主题,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去,自发地热爱自己的祖国。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让教与学相辅相成、互相成就,促进教与学的相互促进,让师生双方共同成长。

(三)层次性原则

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基础以及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作为教师,应当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层次性原则,从不同水平学生的具体能力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层层递进地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理解。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先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开展爱国主义知识的教学,再通过活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一教学流程遵循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更有助于让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分析

(一)深研教材内容,提高教学素养,深化育人成果

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分析与探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初中阶段的教材并没有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专题的内容,但爱国主义的内容贯穿始终。在每一本教材中都渗透着爱国主义精神,而这正好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隐性特征。因此,针对这一特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摒除程式化、刻板化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拓宽自身的教学视野,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吃透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对教材中涉及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与巧妙设计,并采用合理、高效的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的思考与理解,以此来将教材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深化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效果。

首先,教师要能够敏锐地发现教学内容中所蕴藏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进行提炼与整合,确保实现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同时,教师还要敏锐地就教材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念。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一课《同住地球村》的教学为例。这一课的内容乍看之下与爱国主义教育并不关联,但实际上,如果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我们便可以发现,其中所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浪潮中悄然涌动。因此,教师可以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引发学生对文化安全问题的重视与思考,通过举例说明等方式,帮助学生分辨腐败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之间的区别,提高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维护能力。这一教学引申从教学内容出发,进行合理延伸,巧妙开发利用教材资源,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在教材中,部分隐性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可能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较为晦涩难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大胆创新教育手段,利用学生可接受、好理解、促深思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效果。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在完成本单元前两课的教学活动后,以“勇担护港为国之责”为主题,开展综合性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借助VR技术,带领学生线上参观庆祝香港回归的各种展览,让学生通过参观回归厅、鉴治厅以及守护厅,思考“香港繁荣发展的制度优在何处”“维护国家安全有何必要”“如何担起护港为国之责”三个议题。在参观与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深化对教材内容的思考与理解,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

(二)拓展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育实践

优化爱国主义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成果,教师不仅要着眼于教材内容,而且应该引入多元化、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使其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融为一体。这些课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选择与运用,既能够帮助学生强化对课内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思考,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成果。教师在引入课外教育资源时,可以从红色资源、时政新闻以及生活实践三个维度入手。

首先,从开发利用课外红色资源的角度出发,《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教师要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丰富教学活动形式。红色资源包括重大事件、伟大成就、故居遗址、藏馆文物等。在山东济南,济南战役纪念馆就是可供开发利用的红色资源。194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经过八昼夜激战,一举解放了济南。济南战役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影音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纪念馆的展品,结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十课中“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这一教学内容,既让学生深化对本课内容的思考与理解,又利用学生家乡的红色资源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成果。

其次,从开发利用时政新闻的角度出发,由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特点,在开发课外教育资源时,教师应该强调其与时政热点之间的联系性,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素材。同时,教师也要立足现实,增强学生对我国综合国力的认识,培养学生坚定的民族自信心。

最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课外教育资源。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分析,我们发现,教材内容多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且不少素材与案例都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在开发课外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时,也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爱国主义精神真正体现在自己的言谈举止之中。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少年有梦》的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的学习活动中,当学习到要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相结合的内容时,学生会认为,作为一个青年学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离自己还很遥远,自己无法为国家作贡献。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时,教师如果还是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就不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此外,这样还可能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为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案例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三)保障主体地位,开展多元活动,丰富实践体验

想要让爱国主义教育成果真正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得到优化与发展,作为教育教学者,就要摒除传统教学活动中刻板化、程式化的教学活动,放弃“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不断树立创新意识,选择科学路径,丰富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实践体验。只有这样,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够真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并指明学生前进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况、学习f1SFIFw8emQ1/n8JDdZsyg==能力以及学习需求,让教学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沉浸其中;其二,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保障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有足够思考、论述、分析的空间,从而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除此之外,教学活动的设计还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与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的衔接性,避免顾此失彼,造成教学效率不高或教学重点的偏移。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中“基本经济制度”的教学为例,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不一定都是宏观且深远的。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以小见大、贴近生活的活动同样重要。对于青年学子而言,爱国就需要先爱自己的家乡,而爱自己的家乡就需要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与变迁。在此基础上,萌生出热爱家乡的情感与建设家乡的欲望,并由此衍生出热爱祖国的积极情感与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着眼于自己的家乡,利用课后时间调查自己父母、爷爷奶奶与自己生活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时代进步对家乡发展的影响,并将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用视频、图画、文字等多种形式进行记录,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交流分享。同时,在分析家乡变化的过程中,学生也要结合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进行思考,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自调查、亲身体验、深切感受,所产生的思想变化自然是“说教式”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在此情况下,爱国主义教育不再是教师口中的一句句“空谈”,而是学生眼前、生活里、学习中的切实感受。

再比如: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八课中“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叙利亚儿童在战后流离失所的情境,引发学生对自己生活情境的现实性思考,并让学生结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说一说“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这一教学设计给了学生一定的素材作为思路指引,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辩论的空间,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机会,引发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与思考,通过直观的对比,强化了学生的个人感受。

在设计指向爱国主义教育成果优化的课堂活动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得到增强,主体性得以强化,也能够在小组活动中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优化爱国主义教育,已然成为了德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者,我们需要深切意识到,爱国主题教育优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遵循时代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以及层次性原则,通过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开发课外教学资源以及丰富教学活动等多种路径,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与成果,进一步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作用,从而获得满意的育人成果。

(吴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