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环境育人理念要求下,学校积极利用本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小学班级德育阵地建设相结合,德育工作转化成看得见、可操作、有实效、可细化评价的具体行动,更好地丰富小学德育内容,提升德育实效,解决目前德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利用沂源红色资源构建小学班级德育阵地的背景
《少先队改革方案》中提出,少先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预备队,具有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要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听党的话、跟党走,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先队活动课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少先队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含组织意识、政治启蒙、信仰萌芽、成长去向等。
(一)本地红色资源在小学中利用率不高
沂源县是沂蒙革命老区,有朱彦夫、何万祥等革命人物,有南麻战役、孟良崮战役遗址等红色资源,但是通过对笔者所在学校的500余名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78%的队员对本土革命年代的历史人物、著名战役等知之甚少,对沂蒙山区的红色文化并不了解。系统整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并将其有计划、有步骤地运用到小学生的德育中,能更好地发挥出本土红色资源的作用。
(二)小学德育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有些小学忽视了学生的德育;还有部分小学虽然开设了德育课程、开展了班级德育活动,但在实施过程中敷衍对待,导致小学德育形式大于内容;很多班级德育目标并不明确,德育目标没有结合学生身上欠缺的品质,如小学生普遍缺乏理想信念、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抗压担当等品质,班级德育活动没有围绕这些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班级德育阵地建设不丰富,没有形成独立目标的班级德育阵地建设体系,班级德育活动总是跟着学校走,没有自己的特色和目标,与班级学生实际需求有差距。
二、明确利用沂源红色资源构建小学班级德育阵地的意义
探索本土红色资源与班级德育阵地建设之间的联系,开辟校外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和红色革命精神教育阵地,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沂源红色资源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沂源红色遗址、聆听老红军的故事、观看相关影像资料等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沂源红色资源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二是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沂源红色资源是当地历史和文化的象征,通过学习这些资源,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根和历史传承。同时,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和民族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参观红色遗址、阅读相关书籍、观看影像资料等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沂源红色资源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从而增强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三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沂源红色资源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迹,可以成为德育的生动教材。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英雄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例如:勇敢、坚韧、团结、奉献等品质都是沂源红色资源中英雄所具备的品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为之努力奋斗。同时,可以让学生更加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培养他们的道德自律精神。四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沂源红色资源构建班级德育阵地,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组织参观沂源红色遗址、聆听老红军的故事、观看相关影像资料等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等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等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组织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沂源红色资源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五是加强班级凝聚力和师生关系。利用沂源红色资源构建班级德育阵地,可以通过组织共同参与的活动来加强班级凝聚力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共同参与活动、分享感受和经验,教师和学生可以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相互支持和鼓励。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可以更加了解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从而更好地尊敬和信任教师。这种良好的班级凝聚力和师生关系,对于提高德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三、明确利用红色资源建设班级德育阵地的框架体系
要积极探索本土红色资源与班级德育阵地建设之间的联系,开辟校外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和红色革命精神教育阵地,为班级开展德育活动提供新的载体。探索搜集红色资源,朱彦夫等革命人物、南麻战役等革命战役、《坚守1200秒》等本土红色影片,以及红色歌曲、红色书籍、纪念场馆等红色资源,与思想教育阵地、实践教育阵地两大阵地建立深度联系,思想教育阵地通过黑板报、手抄报、读书角、红色教育场馆等,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家乡为主的德育;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劳动基地、光荣榜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自强不息、乐于助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等品质,形成具体的红色资源建设班级德育阵地的框架体系,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探索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新时代小学生的实践路径。在德育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具有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人。同时,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四、探索建立“5+N”班级红色阵地建设的策略
(一)开展5处班级红色阵地建设
探索建立“5+N”班级红色阵地建设策略,对于利用沂源红色资源构建小学班级德育阵地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每个班级确定5处班级红色阵地作为标准阵地建设要求,具体包括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的黑板报、手抄报、图书角、实践基地和光荣榜,简称“5”。这些阵地各自发挥独特的教育作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黑板报和手抄报一月一主题,进行更新。班集体围绕“两报”内容,开展评比活动,不仅对画的效果进行评比,而且开展读后感评比,发挥“两报”的教育意义。例如:在清明节期间,学校以“缅怀先烈,珍惜现在”为主题,让学生绘制黑板报和手抄报,并在班内进行评比。学生通过了解先烈的英勇事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每年将“两报”及读后感进行汇总成册,成为班级德育档案。
2.设置一次红色图书角也是这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籍是班级购买一部分,学生从家中带来一部分反映我县革命精神的书籍。例如:在“六一”儿童节期间,学校组织共读一本书活动,学生共同阅读了《沂蒙英雄传》,并撰写了读后感。这次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历史知识面,而且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感。每周开展一次读书分享会,帮助提炼出书中的思想主题。学生通过交流读书心得,深化对书中英雄人物和革命精神的理解。
3.班级确定一处实践基地,与劳动课相结合,定期开展劳动活动。例如:在植树节期间,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植树活动,学生亲身体验了劳动的艰辛,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
4.每季度开展一次评比活动,人物照片、人物事迹都张贴上榜,将思想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切实提高红色班级德育阵地教育转化力量。例如:在学期末组织一次“最美红色少年”的评比活动,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进步来评选出优胜者,并将他们的照片和事迹张贴到光荣榜上,以此激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
(二)开展“N”处班级外部红色阵地建设
开展班级外的红色阵地建设策略(简称“N”)。根据班级实际,将烈士陵园、朱彦夫事迹馆、何万祥事迹馆等场所作为班级红色教育阵地,定期开展校外德育活动。一是选择一个或多个适合班级的红色阵地。这可能包括烈士陵园、朱彦夫事迹馆、何万祥事迹馆等。每个阵地都有其独特的红色故事和历史背景,能够提供不同的教育资源和体验。二是制定活动计划。在选定红色阵地后,我们需要制定一份详细的活动计划。这包括活动的目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活动流程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计划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三是开展校外德育活动。根据活动计划,定期组织学生到红色阵地开展校外德育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了解烈士的英勇事迹和奉献精神;参观朱彦夫事迹馆,了解他身残志坚的故事和奋斗精神;参观何万祥事迹馆,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讲解,加深他们的理解和感悟。四是互动与反馈。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与红色阵地进行互动,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其中的精神和价值。同时,我们要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活动的感受和收获,以便于对活动进行改进和优化。五是分享与传播。在班级内部分享心得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同时,可以将这些心得体会分享给家长和社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红色阵地的价值和意义。
五、探索“六步法”转化阵地德育成果的路径
为了更好地发挥班级红色德育阵地的作用,帮助学生实现从思想到实践的转变,笔者探索出了“看、演、讲、画、做、评”为主要形式的转化路径。通过制定参观时间表和路线图,系统地转化德育内容,帮助学生养成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思想,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自强不息、乐于助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等品质。一是实地参观,深入了解红色革命精神实质。学生参观相关革命场馆,如朱彦夫事迹馆和何万祥事迹馆,定期组织学习。参观过程中,学生写下感言,进行交流碰撞,提升对革命事迹的思想认识。同时,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聆听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此外,学生认真观看革命影片,并结合影片上好观影课,组织学生讨论观看感受。阅读红色革命书籍也是了解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二是情景再现,演沂蒙革命精神精髓。学生通过设置情景游戏和自编自演英模人物的事迹,再现沂蒙革命精神的精髓。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革命精神,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演能力。三是全员参与,讲沂蒙革命精神传承。学生组成宣讲团,轮流上台讲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故事,形成人人都当红色革命宣讲员的良好氛围。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对沂蒙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入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四是书画展览,传承沂蒙革命精神。学生通过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表达对沂蒙革命精神的敬仰和对英雄的赞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书画技能,而且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艺术修养。五是对标英模,做新时代好少年。学生通过参与勤俭先锋、自强勇士、谦虚达人等评选活动,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而且提高了德育阵地的育人实效。六是阵地引领,评出沂蒙精神传承者。通过系列活动,学生积极争取勤俭先锋、自强勇士等荣誉称号,将德育阵地教育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利用红色资源建设班级德育阵地实践探索中,突出了本土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资源的整合和运用,通过搜集本土朱彦夫等革命人物、南麻战役等革命战役、《沂蒙山小调》等革命歌曲,结合国内外红色资源利用的研究,建立了具体的框架体系,尤其突出了“5+N”班级红色阵地建设策略,明确了“5”处班级红色阵地和“N”处外部红色阵地的设置,并结合实践活动和评比机制,为班级德育阵地的建设提供了系统化、可操作性强的策略框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探索“六步法”转化阵地德育成果的路径,提出了“看、演、讲、画、做、评”的转化路径,通过实地参观革命场馆、瞻仰烈士陵园、观看革命影片、阅读红色革命书籍等,使学生切身感受革命精神的实质;通过设置情景游戏、演革命事迹、成立班级宣讲团等,帮助学生情景再现和传承红色革命精神;通过书画展览、对标英模、评选活动等,培养学生优秀品质,最终将思想阵地和实践阵地的教育成果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注:本文系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规划课题“利用本土红色资源构建班级德育阵地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YJG71)研究成果。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