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乡村中学历史目标设计与教学实践

2024-12-31 00:00:00周震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3期

摘 要: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乡村中学历史教学需要得到高度重视,才能够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本文围绕乡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情况,探讨了核心素养导向下乡村中学历史目标设计与教学的内涵和原则,提出了深挖教材,整合资源;情境模拟,互动探究;实践考察,学以致用;多元评价,鼓励成长等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与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乡村中学历史 目标设计 教学实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3.043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一要求强调了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在当前乡村中学历史教学中仍存在以下不足:教材资源相对有限,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情境模拟和实践考察的机会,评价体系不够多元化等,这些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乡村中学历史目标设计与教学实践是提升乡村中学历史教学效率,推动乡村历史教育的进步与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乡村中学历史目标设计与教学实践的内涵

d13256863afb1e62f4cb223b2f340bde

核心素养导向下乡村中学历史目标设计与教学实践,是指在乡村中学历史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提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这种教学实践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它要求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整合教学资源,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实践考察等方式,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这种教学实践还强调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总而言之,核心素养导向下乡村中学历史目标设计与教学实践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模式,希望能够通过改革和创新,推动乡村中学历史教学的进步与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乡村中学历史目标设计与教学实践原则

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乡村中学历史目标设计与教学实践需要得到全面关注,有效推进,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并贯彻以下几个关键原则,以确保历史教育既能传承历史文化,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1.精准定位,素养为先原则

目标的设计需要精准定位,素养为先,这样才能够确保教学的方向精准,为此,精准定位要求乡村中学历史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具体而言包含了人文情怀、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此时,教师应将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确保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素养为先意味着在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更要关注学生如何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新时代好青年。

2.情境交融,实践为基本原则

情境交融的教学策略要求历史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历史遗址、文物复制品、多媒体资料),构建生动、具体的历史学习场景,让学生在近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学习和探索,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实践为基则强调历史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应通过实地考察、历史项目研究、模拟历史法庭等活动,让学生“走进”历史,亲身体验历史的魅力,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原则

在乡村中学中,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因此,遵循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对于提升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作为历史教师,应当深入洞察每位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学习需求,并据此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适宜的学习路径。

此外,个性发展的原则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以及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能鼓励他们对历史事件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乡村中学历史目标设计与教学实践的措施

1.深挖教材,整合资源

深挖教材与整合资源在核心素养导向下乡村中学历史目标设计与教学实践中尤为关键,通过深入挖掘教材,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整合诸如图书、网络资料、乡土教材等各种教学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具体。

以《鸦片战争》为例,为了实现核心素养导向下乡村中学历史目标设计与教学实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教材的深挖与资源的整合:在深挖教材方面,教师可以详细解读《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是详细分析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中国在战争中的得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如清政府的腐败、英国的殖民扩张等。在整合资源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收集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展示鸦片战争时期的地图、战船图片,播放相关纪录片片段,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

在深挖教材和整合资源之下,乡村中学历史教师可以有效实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进而通过丰富的历史素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提升核心素养。

2.情境模拟,互动探究

通过情境模拟,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增强历史学习的真实感和趣味性,互动探究则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情境模拟与互动探究在核心素养导向下乡村中学历史目标设计与教学实践中极为重要。

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例,为了实现核心素养导向下乡村中学历史目标设计与教学实践,在情境模拟方面,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太平天国时期的村庄场景,让学生扮演村民、太平军士兵、清政府官员等角色,在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太平军征兵、征税、与清军的战斗等情境亲身体验太平天国运动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普通人在历史大事件中的命运。为了让教学效率得到提升,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还应该高度关注课堂互动,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发展、影响等核心问题展开探究。例如,教师提出问题:“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在广西爆发?”然后引导学生分组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形成各组的观点并进行全班分享,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从历史资料中获取信息、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从而培养他们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现在,我们假设自己身处1851年的广西,太平天国运动在这里爆发。如果你是当时的村民,你会选择加入太平军吗?为什么?”

学生:开始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发言。

学生A:我会加入太平军,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太平军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

学生B:不会加入,因为太平军的征兵和征税政策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

在这样的情境模拟和互动探究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也能够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实践证明,在情境模拟和互动探究的教学方式中,乡村中学历史教师可以实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情境体验和深入的合作探究,不仅提升了历史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还能够在核心素养方面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3.实践考察,学以致用

通过实践考察,学生可以增强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学以致用则强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其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也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以《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为例,为了实现核心素养导向下乡村中学历史目标设计与教学实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关于“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的实践考察活动,由于乡村中学可能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教师可以选取当地或附近具有历史意义的遗址、纪念馆等进行实地考察。例如,如果学校所在地附近有与洋务运动或边疆危机相关的历史遗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并请当地的历史学者或讲解员为学生进行详细讲解,通过这样的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真实,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感知能力。

在实践考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相关的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的“边疆危机应对策划”,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边疆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策略,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结合乡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将“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的历史知识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当地在近代以来的经济变迁,探讨洋务运动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边疆危机对当地社会稳定和民族关系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形成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讲述“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以及当代青年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中的责任与担当,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主题演讲、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

实践考察与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在核心素养导向下乡村中学历史目标设计与教学实践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实地考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进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多元评价,激励成长

评价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多维度的评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关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多元评价的有效进行,进而起到激励学生成长的主要作用,相较于传统的评价方式,多元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通过多元评价,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

以《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教学为例,为了实现核心素养导向下乡村中学历史目标设计与教学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多元评价来开展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份包含多个评价维度的评价表,其中的内容包括历史知识掌握程度、史料分析能力、历史解释能力、家国情怀表现等。在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一场模拟的历史辩论会,辩论的主题是“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并记录学生在历史知识运用、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辩论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评价表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并指出他们在各个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在互相关注的过程中更为全面地学习同学之间的优点,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

多元评价与激励成长的教学方式在核心素养导向下乡村中学历史教学目标设计与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施全面的评价机制与及时的激励策略,教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还能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导向下乡村中学历史目标设计与教学实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要求教师在深入理解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实践考察等方式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除此以外,教师还需要注重评价体系的多元化,通过全面的评价和及时的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在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解决方案,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理论体系,还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帮助,同时也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历史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计划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研究,探索更多可能的应用场景和拓展方向,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以期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我们的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1] 徐家茜、白初一《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设计——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为例》,《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年第6期。

[2] 陈欣贤《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的初中历史作业创新设计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周震,一级教师,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

(本文系连云港市“十四五”教师发展研究课题《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中学历史教研组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sfz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