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注重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在教学中统筹三部分内容,强化三者的衔接性与一致性,这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成效,促进核心素养落地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首先阐述了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表现,进而分析了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评一体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3.034
教学评一体化作为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模式,更注重教学整体性,强调教学、学习与评价的协调构建与一体推进。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评一体化的贯彻落实,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举措,需要教师加强设计,注重教学评的一体化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表现
(一)“教”与“学”的一体化
教学评一体化中“教”与“学”的一体化,是一种指向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行为的一致性表达,强调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协调,并在多个层面和方向中体现一体化特征。首先,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围绕生本位原则实现目标的精确制定,明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确保教学和学习行为的协调,进而保障教学活动规范开展。在教学目标的明确指引下,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使学生产生持续的有意义的学习行为,实现教学方法与学习行为的协调。不同学生间具有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教”与“学”一体化的重要目的在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最后,教学资源的整合需要与学生的资源需求相一致,即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各种资源,都需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行为、教学目标相契合。
(二)“教”与“评”的一体化
教学评一体化中“教”与“评”的一体化,指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设计与评价的一致性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前置阶段的方向体现,能够起到规范开展教学活动的作用;而教学评价是教学后置阶段的反馈体现,具有评价衡量、评价反馈的教学作用,能够结合具体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教”与“评”的一体化强调教学目标与教学标准的契合,提高教学的整体性,确保评价标准的设计与评价的实施更全面、更合理。在选取教学方法时,也需要结合具体的评价方法确保教学合理性。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的设计也需要契合核心素养要求,确保二者的高效协同。
(三)“学”与“评”的一体化
教学评一体化中“学”与“评”的一体化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和评价标准的一致性设计。在这种目标导向下,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按照分层化的学习目标设计评价标准,确保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够契合评价内容,即学生能够在充分合理的评价标准中生成针对性的学习行为,进而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目标。与此同时,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应与评价内容或评价任务保持一致,形成学习与评价的一体化,确保评价任务能够考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取的知识内容、形成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评价反馈。评价反馈也需要与学生学习过程相一致,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促使其更高效地参与学习活动,形成自发性的学习行为,进而达到“以评定学”的目标。
二、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重点不明确
从实际教学角度来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不明确着重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发展,也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首先,教学目标没有突出阅读教学重点,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过于追求目标的覆盖性,缺乏对重点内容的体现,导致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无法把握核心要义,无法在教学目标指引下明确学习重点。在重点不清晰、目标不明确的阅读教学中无法促使学生形成有意义的学习行为,也会因为不明确的阅读重点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迷茫心理,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其次,教学目标缺位,重点不明显。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将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为“概括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思想,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方法”。这种教学目标过于笼统、模糊,不仅没有结合文章特点设计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也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在后续的评价体系设计方面难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导致教学评相脱离。
(二)阅读教学方法固定化
阅读教学方法的有效使用,在提高学生阅读成效,强化阅读能力培养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也是教学评一体化构建落实的重要工具。从实际教学角度来讲,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目标的达成,将文本讲授和阅读渗透作为主要重点,缺乏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学方法固定化、单一化,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以形成持久的阅读兴趣,无法深入文本探究内在情感。此外,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期间,也缺乏对具体课文的剖析与引领,过于依赖讲解式、示范式阅读教学方法,对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案例探究法等教学方法的应用程度不高,无法为教学评一体化的构建实施提供基础保障。
(三)阅读教学评价不科学
评价是一种后置的教学手段,具有反馈、评估、考查等多方面的育人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合理使用评价方法,能够最大限度保障阅读教学的规范开展,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近况,进而为后续的阅读教学优化乃至教学反馈提供参考与帮助。但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存在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忽视综合性评价以及过程性评价的使用。一方面,教师过于注重测试、考试成绩等方面的结果性评价,没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取的能力与成长情况,导致评价内容较为片面,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反馈。另一方面,评价主体没有包含学生,教师作为评价的唯一主体,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问题的出现,对教学的持续性优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教师渗透核心素养方面的教学内容。
三、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策略
(一)教为根基:找准教学重心,以教促学
在教学评一体化中,教在首位,学为本位。初中生相较于小学生而言,认知水平与语文能力都有所提升,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整体的阅读认知与自主学习意识仍不成熟,导致学生很难自主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因此,教师需要立足于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发产生阅读行为,发挥“教”的启发作用。
1.确定阅读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确定具有显著的复杂性特征,需要充分契合新《课标》要求,围绕学生实际情况,找准教学重点,确定教学方向,确保教学目标的代表性与引导性。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分析学生学情、把握新《课标》要求、挖掘单元要素,明确不同教学内容的重点。在充分对接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保教学目标的针对性设定,围绕学生主体以及核心素养要求,确保教学的规范性开展。
人教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这篇课文采用丰富的修辞手法、生动的描写方式,勾勒出了一幅春回大地的美景图,不仅向观者展现出了万物复苏的春天景象,也向读者表露出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文精神。相较于小学阶段的学习来说,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在顺应新《课标》要求与核心素养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如下教学目标:①能流畅地朗读全文,感受课文中作者的情感,并按照一定的阅读思路背诵课文;②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的景物描写方法,能够用正确的语言文字描绘景色;③学习课文中作者使用的各种描写方法,掌握多种修辞方法,能够使用这些方法描写景物;④生成情感体验,积累阅读素材,凸显人文情怀,形成深刻的阅读素养;需要在目标指向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学成效。
2.发挥教师的教授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需要关注“怎样教”“何为教”等核心课题。因此,“教”必然涉及诸多方法与形式上的改动。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这一要求需要贯穿到教学活动中,发挥教师的作用,强化教学成效。
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题材为文言文,是一篇典型的“现实理想”文章。作者通过对“桃源”这一虚拟的乌托邦的描述,一方面表现出作者的想象力与艺术风格,另一方面也彰显其人文理念与精神理想。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入作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并向学生介绍陶渊明的一生经历与理想,最后引出《桃花源记》创作过程中陶渊明的现实境遇,加强学生的代入感,引导学生与陶渊明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探讨如何用文字描绘自己理想中的美好世界。同时,教师也可以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描写手法与精神内涵角度出发,结合内容细致分析文章具体脉络,提高学生知识掌握度,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学作本位:创设学习空间,以学引思
学是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部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教学基本规律来看,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成效,是衡量教学评一体化育人价值的重要指标,也是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的基本保障。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实施过程中,教师需立足于学生本位,处理好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学习目标等不同环节与重点,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高效落实。
1.善于运用问题驱动
利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内在驱动力的基本手段。可以说,问题驱动教学,是制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关键要点。问题式学习的核心在于通过问题的创设来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行为与探究行为,从而促进抽象知识的深度内化,实现深度学习和专注学习的效果。利用问题驱动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并潜移默化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以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的教学为例,该文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情节性。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故事的发展脉络,梳理逻辑关系,使学生能够根据文章的起因、经过与结果组织出良好的知识体系,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行为。例如,通过提出“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他在发现桃花林时为何会感到诧异?”“这一段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以及“作者为何花费大量笔墨描写桃花?”等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此外,还可以设计如“如果你来到桃花源会有怎样的心情?”这样的开放性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巧借信息技术功能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阅读教学提供了工具支撑,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资料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开辟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这对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有着一定的辅助作用。
以人教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的《台阶》教学为例。在课前阶段,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上传多样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如利用微课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自主学习资料,通过观看微课能够大概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文章写作技巧。在课程教学期间,教师可发挥信息技术的引导作用,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发放任务单,利用在线学习、合作探究等形式一同探讨“台阶”的意义,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在课后阶段利用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复习资料,奠定学习基础。
(三)评以调节:多维角度评价,以评定教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实现评价与教学的一致性。通过评价的合理设计,实现以评定教、以评促学的效果。在此过程中,需要注重发挥评价的反馈作用与评估作用,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提供评价指导,实现评价与教学的紧密联系,以精准的评价结果为依据,为学生提供学习反馈、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在阅读教学开展期间,教师需要立足于课堂内容,及时反思并总结评价结果,全面收集与阅读教学评价相关的数据信息,掌握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数据与信息情况,获取更详细的信息要素。
以人教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本篇课文中具有较多的生僻词,内涵较为丰富,许多学生在阅读时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无法产生主动学习行为,教师可基于学生的具体表现,从鲁迅先生的童年事迹着手,在引入作者童年事迹的过程中,营造出生动、自然、轻松的课堂氛围,拉进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同时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深化过程性评价应用,提高教学效率。如果教学目标完成度不高,则需要对后续的教学方案进行优化处理,直至完善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核心素养落地、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关键举措。新《课标》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开展期间,需要找准教学重心、以教促学、创设学习空间,以学引思、多维评价,以评定教,加强教学评一致性,实现三者的互相促进、互相融合,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胜男《指向“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为例》,《语文教学通讯》2024年第14期。
[2] 毕风玲《“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简·爱〉为例》,《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年第13期。
[3] 赵晖《聚焦理论探索初中语文教学策略——评〈初中语文教学指导:统编教材怎么教(理论篇)〉》,《语文建设》2023年第23期。
[4] 潘雨荷《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探究》,《林区教学》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