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体验云南风情,已经离不开一杯云南咖啡。
100多年前,第一株咖啡苗被传教士带到了云南,从此它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今,云南的咖啡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98%以上,是国内最大的咖啡产区。
在云南省采访期间,不止一位当地人向我力荐本地的咖啡。尤其在昆明、大理、普洱等城市,咖啡店的密度甚至赶上了国内一线城市,可谓“满城尽飘咖啡香”。风格各异的咖啡店开在城市的不同角落,形成了云南当地独一无二的咖啡文化。
12月的南岛河村,红彤彤的咖啡鲜果压弯了枝头,忙碌一整年的咖农们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采摘后的咖啡鲜果,需要经历脱皮、清洗、发酵、晾晒、去壳等过程,最后才能成为便于运输和存储的咖啡生豆。
当地咖农告诉我,今年的咖啡行情特别好。与去年每公斤4元左右的价格相比,今年咖啡鲜果的收购价格已经超过7元。
一路高涨的价格,意味着咖农今年的收入也会增加。对咖农来说,这无疑是辛苦一年最好的回报。
几年前,种咖啡还是一门赔钱的生意。当时,当地的咖啡种植在田间管理、鲜果采摘以及初制加工方面都比较粗放,优良品种的选育也不足。企业收购咖啡生豆后,大多用来制作速溶咖啡,价格一直无法提升。
尤其是2019年到2021年,云南咖啡生豆的收购价格一路猛跌,当地经历了一场咖啡树“砍树潮” ,不少咖农放弃了咖啡种植,改种茶叶、玉米等经济作物以求挽回损失。
“价格最低的时候,一公斤咖啡生豆的价格在10元左右,而我们种植的成本就要差不多14元、15元了。当年咖啡果子熟了都没人采,因为大家觉得白搭工夫还不赚钱。”回忆起几年前的惨淡情景,当地咖农仍然记忆犹新。
当时云南咖啡由于与国际期货价格绑定,且在国际咖啡豆供应体系中占比相对较低,极易受到国际市场冲击,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如何走出被动的价格循环,成为当地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摆脱低价困境,只有走精品化道路。”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坦言。
从引入新品种、培育本地品种开始,到加强田间管理、引入数据监测,再到提升鲜果初加工技术,云南咖啡精品化率从2021年的8%提升到2023年的22.7%、咖啡精深加工率提升到56%,咖啡质量稳步提升。
同时,国内咖啡消费市场的增长同样为云南咖啡带来了新的机遇。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达到26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以上。全国咖啡消费者总数接近4亿人。
一度以出口为主的云南咖啡,如今在国内咖啡消费市场的占比已经接近九成。
国内一家咖啡零售品牌的负责人向我透露,近年来云南咖啡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各大品牌为了收购高质量的咖啡豆可谓“抢破头”。如今,产自云南的小粒咖啡,深受咖啡爱好者的追捧。他们的品牌在推出新品的时候,也会专门标注“选用云南咖啡豆”以吸引消费者。
种咖啡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情,而提升云南咖啡的品质,同样需要耐心。只有实现质量的提升,才能真正将定价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南岛河村所在的普洱市,咖啡种植面积达67.9万亩、产量5.8万吨,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咖啡核心主产区和贸易集散地。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2023年,该市咖啡产量在云南全省占比达到48.7%。
盛产咖啡的同时,这里也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左手咖啡右手茶”,让普洱市被戏称为“全国最容易失眠的城市”。
在普洱当地采访期间,“咖啡庄园”是我最常听到的一个词。最初听到这个名称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类似茶园那样大规模的种植基地。然而,直到亲自到访,我才发现这里与我想象中的景象完全不同。
白沙坡村是普洱传统的咖啡种植村。我站在村子高点远眺,云南本地特有的红色泥土上密密麻麻都是咖啡树。在一片绿意当中,隐藏着几十座当地的特色建筑。这些当地农民的住房与观景平台一起,共同组成了“美丽星村·咖啡文化体验中心”。
白沙坡村不仅设有咖啡加工体验区、品鉴区,还拥有多家餐厅以及精致民宿。这些设施由当地21个农户共同运营管理,让村民得以“在家门口就业”。村里还根据每户的特点规划了不同的主营业务,并引入当地的民族文化艺术家和非遗文化继承者,丰富旅游业态的同时,也丰富了村民生活。
如果说“美丽星村”更多体现了当地的原生态特色,那么北归咖啡庄园则更现代化。
眼前大片的绿色草坪、白色北欧风格的建筑、整齐排列的自助咖啡机,很难让人相信这里距离市区有着近40分钟的车程。我采访当天并非公共假期,但庄园的客人却不少。游客在这里品尝咖啡之后,还会挑选几款心仪的咖啡豆带回去,作为纪念品或伴手礼。
在社交平台上,咖啡庄园已经成为普洱当地的“旅游名片”。不少游客在安排云南旅行路线时,会专门将普洱规划进来,来一场不同寻常的咖啡之旅。
从生产咖啡原料到生产精品咖啡,从单纯的咖啡种植加工到“咖啡—旅游—旅居”一体化经营,云南的咖啡产业走上了一条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编辑:孙晓萌sunxiaomeng@ceweekly.cn
美编: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