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正青春”

2024-12-31 00:00:00贾璇
中国经济周刊 2024年24期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贾璇
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 搭载着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 遥十九运载火箭点火发射。

“差点忘了,咱们在天上还有人呢。”每当中国空间站传来新闻,网友常用这句笑谈表达对中国航天的自豪之情。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在航天工程中,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载人工程成果凝结着我国几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展示了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作为周刊“看天吃饭”的“航天口”记者,我今年有幸在现场观礼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亲眼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问天阁外再出征

大漠隆冬,户外温度已是零度,我的手机险些被冻罢工。整个东风航天城却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像是一座不夜城。

“我想到人多,没想到人这么多。”10月30日凌晨,和我一同参加出征仪式的同伴感叹。航天员出征仪式是中国在每次载人航天任务之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为航天员举行的欢送仪式。问天阁是航天员出征太空前工作、生活、训练的地方。

此次发射时间预计在凌晨4点,出征仪式也在深夜举行。

仪式开始前,有员工和家属提前4个小时就赶去排队,学生代表们手持鲜花等候在问天阁外。由于现场观众太多,许多人并未有机会进入圆梦园,而是有序地等候在航天员出征车辆必经之路的两旁。大家自发拉着横幅,举着国旗和荧光棒簇拥在一起。现场,充满中国特色的锣鼓队早已准备就绪,指令一下,锣鼓喧天,喜庆氛围胜似“过年”。

“他们来了!”1时30分左右,人群里不知谁喊了一声,大家的目光投向问天阁门口,人群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3位航天员精神抖擞地走出问天阁,他们的背后是一整面出征航天员的照片墙。我身边一位学生向老师提问:“以后航天员越来越多,照片墙放不下怎么办?”

彼时,所有人都在疯狂按动快门,或将手机举过头顶,希望尽可能地记录下这珍贵的历史时刻。

“出发!”伴随一句响亮口令,3位航天员敬礼示意,挥手和大家告别,乘车前往发射场。

现场奏起《歌唱祖国》的旋律,我和所有人都不自觉地合唱起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现场。《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贾璇I摄

“90后”飞天,奋斗接续

“5、4、3、2、1,点火!”

10月30日4时27分,伴随一阵引擎轰鸣,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搭载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腾空而起,红蓝色的尾焰在夜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马赫环清晰可见,人群中爆发出的掌声、欢呼声,一起回荡在浩瀚夜空中。

任务期间,神舟十九号乘组将重点围绕规划中的“太空格物”主题,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开展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可谓任务艰巨。

当神舟十九号乘组名单公布时,我和大多数人同样感叹:“90后”都“上天”了。该乘组除了指令长蔡旭哲之外,航天员宋令东、王浩泽都是首次飞行的“90后”,王浩泽还是我国首位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

12月17日21时57分,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9小时时长再次刷新中国航天员出舱活动时长纪录,宋令东也成为首个出舱的“90后”中国航天员。

中国航天不断创造新历史,靠的是自立自强、持续创新。青年的创新力、创造力正适合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无数青年工作者将自己青春奉献给无垠深空。

这些年,我在采访中国航天工作者时,时常惊叹于航天队伍越来越年轻。北斗导航、探月、探火等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的许多团队成员平均年龄在30多岁,骨干力量中35岁的成员大有人在,一大批“90后”航天工作者已在各自业务中独当一面,越来越多的青年工作者已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中坚力量。

回望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38岁的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飞天的航天员;21年后,2024年10月30日,34岁的航天员宋令东和王浩泽奔赴中国空间站;当天12时51分,中国航天员第五次“太空会师”,实现了"70后”“80后”“90后”3个年龄段航天员的“天宫”合影。

一代代的中国航天人接续奋斗,中国航天后继有人。

更加令我期待的是,伴随航天技术不断提升,普通人实现太空梦的脚步越来越近。我国首飞航天员、航天英雄杨利伟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咱们在天上的资源越来越好,将来也许能走出一位记者航天员,做出来的可就是真正的‘深度报道’”。

对此,我无比期待。

编辑:孙晓萌sunxiaomeng@ceweekly.cn

美编: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