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让劳动课程更富有“中国味”,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深思的问题。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青少年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劳动课程的“中国味”体现在对劳动技能的培养上。比如,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它综合了绘画、剪纸等工艺,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元素和符号。在中国人心中,灯笼是日子红火、喜庆和团圆的象征。
我们结合微课详细介绍了灯笼的做法,并展示了完整的作品,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完成灯笼制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刺绣、陶艺等,都是劳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劳动课程中,我们可以引入这些手工艺的学习,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此外,面塑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劳动课上,孩子们将面团几经捏、搓、揉,多彩的艺术形象跃然指尖。孩子们在兴趣盎然间,真正地感受到面塑艺术“一双巧手造化琳琅精品,万千奇思尽现喜怒哀乐”的神奇之处,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劳动课程的“中国味”也体现在对劳动精神的弘扬上。中国历史上不乏辛勤劳动的典范,如“大禹治水”的坚韧不拔,“愚公移山”的持之以恒。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中华民族劳动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劳动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先辈们勤劳、坚韧的品质,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和责任担当。
中国结是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它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一种体现。劳动课上,教师播放编织中国结的视频,耐心讲解中国结绕绳、打结的窍门,并演示中国结的编织手法和技巧。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互教互学,尝试着编织。红丝绳在孩子们的指尖缠绕,他们不知不觉掌握了劳动技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小小的中国结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与祝福。孩子们感受到了编织中国结的乐趣,也体会到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能轻易放弃。
劳动课程的“中国味”还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上。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丰富的劳动文化。比如,在劳动课程中,我们可以介绍古代农耕技术,让学生了解耕种的智慧与辛劳。同时,结合现代技术,让学生体验传统农具与现代农机的对比,感受科技对劳动的深刻影响。
除了结合劳动节、学雷锋日、班级农场组织劳动竞赛外,自理书包、系鞋带、叠被子等也成为校园日常比拼的项目。同时,结合民俗节庆开展各类体验活动,元宵节包汤圆、端午节包粽子,每一项技能的掌握都让孩子们收获颇丰。在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还总结归纳出了不少劳动的规律和技巧,这些都成为他们争当劳动小能手的秘籍和法宝。
接下来,学校将继续利用校本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与渗透,利用有利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同时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含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突出劳动评价,形成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习近平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是学生成长的必修课,师生携手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不仅更进一步让大家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和重要性,而且传递着校园大家庭的温馨。结合中国农耕文化开展农事体验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农作物的种植、收割等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喜悦。通过亲身参与,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从而培养起对劳动的敬畏和尊重。还可以将劳动课程与中国的传统节气、节日相结合。比如,在农历新年之际,组织学生进行剪纸、写春联等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总之,让劳动课程更有“中国味”,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对现代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创新。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技能,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劳动课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魅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活即教育,行动即课堂,劳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让劳动课程更有“中国味”,不仅可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能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融入中国传统手工艺制作、农耕文化以及传统节日等元素,我们可以让劳动课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培养具有劳动精神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今后,我们将继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以劳动教育的方式促进“双减”落地,设计既有用又有趣的系列劳动教育课堂,让学生们徜徉在劳动的海洋里,收获知识,收获技能,收获快乐。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研学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研究专项一般课题“新时期小学劳动课程开发实践研究——以天峨县第三小学为例”(2022ZJY2085)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天峨县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