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各路学者众说纷纭。“共同体”一词由社会学概念演变而来,指基于本能的自愿或适应约束的习惯性,因血缘、地缘等自然形成的、具有共享价值的“和”观念的实体,是原始的、同质性的。而学习共同体就是以学习为目标构建起来的一类共同体,参与者拥有共同的学习愿景,核心任务是学习,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教师与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课堂学习共同体与学习共同体二者的特质只有细微的差别,实际上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课堂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共同体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除了课堂,微课、慕课等课外学习形式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也可称为“课堂学习共同体”。它们都是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效建立师生平等关系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改革下对师生教学关系的要求。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一名教师,想要基于课堂学习共同体模式提升自身教学课堂的质量,首先需要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情况,为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展开交流,了解学生期待教师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合作,相互支持。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表意见提供机会,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升。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学习共同体本质上是著名教育学家杜威“以儿童为中心”教育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课堂学习共同体理念下开展课堂教学,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教学的要求。教师角色应从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与引领者。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公,提高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
培养学生动手综合能力
实践出真知,在动手实践探索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在课堂学习共同体视域下,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课堂学习,在具有体验性与开放性特点的课堂中明确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时,要适当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发现现象,验证科学结论。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合作学习模式有形无实
自新课程标准发布以来,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响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进行教育教学创新改革,但是效果甚微。部分教师难以适应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与特性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定小组长。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角色,指导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课堂合作学习。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干预过多。学生没有自由探索的机会,逐渐失去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合作学习模式流于形式,阻碍了学生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师生缺乏有效交流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要在课外,还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在进行科学教学时,教师应该以启发性更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度地调整教学方法或教学环节。但是大部分的教师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没有分析学生学情,导致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学生的思考方向背道而驰,学生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对习题无从下手。并且教师设计的问题大多枯燥无趣,只是走个形式,自问自答,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小学科学教学环境存在不足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效支持。但是,目前我国的小学科学教学生态环境存在严重不足。
首先,小学专职科学教师较少,多数由其他学科教师代替教学。科学教师跨年级教学是常态,课时多任务重,教学压力大。
其次,小学的科学科目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不完善。科学是一门注重探究的科目,需要动手实践操作,而大部分小学都没有条件良好的科学实验室、配套的实验器材,不能满足科学教学的需求。
最后,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创新,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没有完成,导致学生对科学科目失去兴趣,教学质量下降。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改革以来,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成为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式之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组织学生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展开合作交流学习,动手实践操作有趣的科学实验活动。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与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动手与思考的能力。例如,在进行“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节课时,结合课本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引导各组通过动手操作实验研究摩擦力的产生与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科学实验的效率,让学生在实验中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课程内容分层教学
随着近年来教育的不断改革,教育部提出了“大单元教学”概念。大单元教学是以单元为单位,围绕某一个主题,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思考、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教学过程。但基本的教学单位还是通过一节课一节课来实现,将大单元切割成小单元,分层教学,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空气”这一章时,先把握整体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由浅入深,分课程教学。教师可以将本章分为三个部分:空气的概念、空气的质量以及风的成因。让学生一步一步了解空气,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空气是有质量的,占一定的空间,但是没有固定的体积与形状,风是由空气大面积运动形成的。并且让学生了解空气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通过这样的分层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动手实践,启发式教学
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方法,同时也是学生验证科学结论、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学科学学科新课标明确规定,小学科学的基本课程理念是鼓励以启发式学习为核心的多元化学习手段来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提升学生的科学学科素养。例如,在学习“声音的强与弱”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声音强弱的改变。小组合作,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观察,有人负责实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实践过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