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民俗文化大观:传统节日的欢乐与传承

2024-12-31 00:00:00俞心悦
科学之友 2024年12期

昆曲

昆曲,又名昆腔或昆剧,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吸收了当地的音乐、歌舞和方言,形成了独特的声腔体系。经历了明代的发展与改良,特别是曲圣魏良辅的创新,昆曲融合了其他曲种的优点,发展出柔和细腻的水磨调风格。明代戏剧家梁辰鱼将《浣纱记》改编为昆曲剧目,将其引入戏剧表演领域,推动了昆曲的普及。

从明代到清代早期,昆曲经历了鼎盛时期,到乾隆年后开始衰退。新中国成立后,昆曲艺术得到恢复,建立了多个专业院团,活动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等地。昆曲不仅是文人艺术,还在表演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影响了京剧等剧种的发展。2001年,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近年来,传统戏曲因受城市化影响而衰微,昆曲亦面临生存挑战,亟须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青团

青团是江南地区清明节的传统祭祖食品,已有逾1 600年的历史,之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季节性点心。昆山正仪街道历史上称为信义,是青团的著名产地。清明节前后,这里的青团制作非常繁忙,吸引了大量顾客。

文魁斋是昆山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青团老店,以其精湛的手工制作工艺闻名。店主沈文魁在20世纪30年代改良了传统制作工艺,使用石灰水提纯浆麦草汁,制作出口感清新的青团,颇受欢迎。文魁斋的青团之所以独特,不仅在于其秘传的添加石灰水的比例,还在于对原料的精挑细选,确保每一步的完美执行。成品青团香气扑鼻,色泽鲜绿,质地柔软而不粘牙,具有较长的保鲜期。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文魁斋的青团声名远播,成为江苏省名点,并在苏州、上海等大城市以及国际宾馆中广为流传。

摇快船

摇快船是昆山的一项传统水上娱乐活动,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摇快船起源于清初的周庄,后来逐渐成为节日和庆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者会自备装备和乐器,在船上搭建装饰华丽的花棚,船身两侧装有跳板和桨。每艘船由15~16名力壮的桨手驱动,他们身着传统服饰,脚穿布鞋。活动时,南湖和急水江等地响起锣鼓声,吸引众多观众。摇快船不仅展现了水乡的生活与文化,还融合了杂技和竞技元素,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吴歌

吴歌,也称为张浦民歌,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在晚清民国时期盛行,特别是张浦和周边的昆南吴家、新龙等地区。吴歌涵盖了劳动、季节、地理等多种主题,形式多样,包括短歌和长歌。20世纪50年代,当地农民仍保留着传唱山歌的传统,费克等音乐家的采风活动记录了150多首传统民歌。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歌集成》的编纂进一步发掘了这些歌曲,2007年出版了《昆山民歌》。

阿婆茶

在周庄,一种名为阿婆茶的饮茶习俗历史悠久,最初由5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做针线,之后成为该地区茶文化的独特代表。阿婆茶不仅仅是饮茶,它还是一种社会交往方式,帮助当地妇女获取社会信息,增进邻里关系。这种茶俗采用传统的泡茶方式,食用本地食材制成的茶点,最初是中老年妇女的聚会,现在已经吸引了更广泛的群体。阿婆茶不仅丰富了江南水乡的茶文化,还成为研究中国妇女问题和深化周庄旅游文化内涵的宝贵资源。

陆家断龙舞

昆山陆家镇的断龙舞是苏州市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之处在于龙身分节而不连贯。这种舞蹈源于宋朝青龙降雨救旱和狮子救龙的传说,自此,当地人民以建龙王庙和舞狮龙舞的形式表示感谢。断龙舞不仅在昆山广泛流传,还影响到周边城市。与其他龙舞不同,断龙舞的表演富含感恩和祈福之意,且因其技巧性和观赏性而备受推崇。断龙舞通常在春节、元宵节和“龙抬头”等传统节日上演,是江南地区农业传统与人文历史的重要体现。

锦溪砖瓦

锦溪,位于昆山南部的历史水镇,自明朝初期便以砖瓦制造业闻名。明清时期,锦溪的“七十二窑”大多烧制石灰,民用窑居多。当时,锦溪的砖瓦业紧随陆墓、徐庄之后,清代后期将其超越。20世纪60年代,锦溪多个大队复原旧窑重新烧制砖瓦。20世纪80年代,伴随乡镇企业兴起,锦溪相继建立了八大砖瓦工厂,朱浜、祝甸、明东三村因窑多被誉为“窑乡”。20世纪90年代后,锦溪的“立窑”盛行,砖瓦业发展达到高潮,产品遍及周边市场。

锦溪产出的古砖瓦品种丰富,包括经久耐用的方砖、装饰性砖瓦等多种样式。其生产工艺复杂,需经过一年才能完成。苏州水质的滋养使得泥土独特,烧造出的砖瓦质地精良,常用于重要的仿古建筑。明清以来,其制品深受皇家青睐,专供皇宫建筑之用。其中,质感与黄金相媲美的“金砖”,以其光滑的表面和古朴的色泽展现出尊贵与古典之美。

文化是一种力量,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昆山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种类多样,我们应传承并发扬昆山民俗文化,为文化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昆山高新区玉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