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高校与乡村文化建设之间存在共生共荣的逻辑关联。地方高校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价值引领;乡村文化建设可以推动高校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教师能力和素养,同时拓宽现代高校职能。当前,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较大的现实挑战。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未能及时与时代发展匹配;对乡村文化的供给、开发和研究不足,良好互动关系受限;对学生乡土情怀的价值引领上需要继续优化。后续地方高校可以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方面来提升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通过加大文化供给、强化研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来优化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通过加强文化认同培育以及教育内容和方式多元化,创新实践机制来强化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方面,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破除困境,实现突围,补齐乡村文化建设的短板。
[关键词]地方高校;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生态;共生耦合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49(2024)06-0170-17
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劳动力。这个领域,面临农业现代化的资源要素如何优化的问题,知识、优质劳动力怎么到农村去,国家和各级政府也要有一些政策和导向支持。”[2]为此,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相关部门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乡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等,从国家制度层面对乡村文化建设给出了顶层设计与规范。在国家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地方高校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需要加强内涵建设,同时还肩负着响应国家乡村文化振兴的要求,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职责。
从学界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前,学界对“乡村文化”的关注相对较少,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正式发布以后,乡村文化建设逐渐成为学界热门话题。具体来说,学界的研究前期的关注点主要有在城市发展[3]与乡村旅游[4]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文化的转型与发展,也有学者研究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乡村文化产生的问题[5]。同时,还有学者注意到随着城市化发展带来了乡村文化秩序危机,需要重构乡村文化的秩序价值[6]。总体上看,在前期的研究成果中,学者对于乡村文化的研究聚焦在城市发展、政策变革对其影响等方面,在研究范畴上具有局限性,未能关注到其他领域与乡村文化的互动和作用,同时在乡村文化的内涵研究方面也有待加强。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学界对乡村振兴的关注日益增长,相关成果不断涌现。这一时期,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带来的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开始引发学者们的思考[7];学者们同时还关注到职业教育[8]、社区教育[9]、高校[10]96、乡村教师[11]、公共图书馆[12]、县级融媒体中心[13]等诸多不同要素和群体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乡村文化治理[14]、乡村文化理论[15]等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这说明,学界的研究从影响乡村文化建设的诸多因素入手,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剖析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思考与对策。相较于前期的研究,学界当前的研究在内涵和范畴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延伸,成果也更加丰富。
目前,学界对地方高校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方面略显单薄,学者大多从地方高校与乡村振兴战略直接关联,如从乡村振兴视域考虑地方高校教育政策的价值意蕴[16],地方高校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17]60-67,地方高校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协同推动乡村振兴[18]等。此外,学界在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较少,具有代表性的如包筱玲在分析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案例的基础上,认为要建立综合性文化平台来实现校地合作[19]。吴艳认为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存在认知偏误、制度错配、可持续性不强的问题[20]。丁雅雪认为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途径在于培养文化振兴生力军、引领乡风文明建设、传承创新乡村文化、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并建立长效服务机制[21]。这些学者的视角主要聚焦在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的困境和路径等方面,对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这一主题进行有益探索和思考。这也意味着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优势被充分肯定,但同时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仍然存在交互机理有待深化、研究范式有待规范、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的问题。开展对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既是对时代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的积极响应,也是地方高校提升社会服务职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耦合机理
如何恰当地界定“地方高校”与“乡村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推动“地方高校”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耦合,需要先理解和把握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一般认为,地方高校一般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的高等学校[22]。从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来看,截至2024年6月,我国目前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 868所,其中教育部和其他部委所属高校共有119所,地方高校2 749所,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5.85%[23]。由此看来,地方高校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占绝大多数。乡村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带有地域性乡土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24],也是以农民为文化主体、以农民日常生产生活节律为运行基础的一种文化样态[25]66。乡村文化的主体是农民;乡村文化的内容既包括物质文明方面,也包括精神文明方面;乡村文化的来源是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从乡村文化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来看,它既包括诸如乡言方音、村貌农舍、生活器物等有形的文化载体,也包括农民群体的集体诉求、行为选择、生活情趣等无形的文化价值体系,同时还有诸如宗族、村委会、行业协会等建构乡村秩序的组织制度[25]66。
从逻辑关系上看,地方高校与乡村文化建设之间存在共生共荣的逻辑关联。一方面,地方高校为乡村文化建设赋能,这是因为地方高校在人才、智力和价值引领方面可以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彰显了地方高等教育的内在属性,乡村文化建设为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教师素质和推动现代高校职能多元化发展上提供多重价值,具体见图1。
(一)地方高校为乡村文化建设赋能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具备优势。地方高校“地缘贴近乡村”的特点,使其在服务乡村振兴时具有先天的地域优势和情感基础[26],不管是在语言环境、文化风俗还是生活习惯方面都有较强的认同感。此外,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所在的区域有所倾斜,有助于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培养专业人才和供给文化资源。得益于诸多有利条件和资源,地方高校可以从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和价值引领等方面为乡村文化建设赋能。
首先,地方高校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地方高校可以为乡村文化建设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鼓励外出乡村文化能人返乡创业和就业,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此外,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在于可以依据地方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在专业设置方面不断优化和调整,提升人才供给质量,满足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多种人才需求。在乡村文化建设的方式上,地方高校可以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其培育人才,实现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教育与培训相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途径满足乡村不同类型的文化需求。有地方高校充分利用学校的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搭建低成本、专业化的平台,通过各类文化竞赛等项目引导学生进行乡村文化的创意活动。例如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师生的“乡村非遗大美育”项目的实施,该项目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结合,根据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的非遗资源,鼓励学生与当地各级文旅、研学项目和乡村文化体验工坊联动,实现项目真正落地,实现了产学研联动,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27]。
其次,地方高校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前沿的学科知识和学术理论,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可以将文化课题研究与当地的实际发展相结合,走上田间地头或者生产一线,从而实现把文化研究成果和发明专利转换成生产力,让乡村人民可以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此外,地方高校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各类人才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和平台,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服务乡村文化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同时,地方高校还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智库,为乡村文化建设建言献策,为解决当地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办法及思路。一些农业院校把村民请到高校接受文化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促进村民素质的提升。例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农民需求,积极探索村民教育培训新方法,推行分层分类培训方式,保证培训方案的科学性,实现了职业农民学院优质培训资源与村民教育培训需求的精准对接。在培训的过程中,通过对传统培训模式加以改善,实现了在互联网手段下开展线上线下同步培训模式,极大解决了地方产业发展的难题[28]。
最后,地方高校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价值引领。在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不断式微。在此情况下,地方高校可以从不同形式对乡村文化建设进行价值引领,使乡村文化走上适宜的发展道路。地方高校与当地的文化互动共生,具备同根同源的特质,所以在乡村文化的价值引领方面更具优势。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挖掘传统文化、引导乡风建设、文化项目开发等各种项目的探索,解决目前村民喜闻乐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服务形式仍有所欠缺的问题[29],从而让乡村文化走上特色化发展道路。地方高校可以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活动等,通过大学生“三下乡”、对口帮扶乡村学校等社会实践活动,发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活动,并发挥大学生所拥有的特长和优势,输出与传播文化领域最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例如,由浙江省苍南县人民政府、温州医科大学承办的高校校园原创文化精品巡展巡演活动在苍南县岱岭畲族乡举行,该省12所高校通过多种表演形式,将“文化大餐”带给当地百姓群众,这无疑是将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30]。
(二)乡村文化建设彰显地方高等教育的内在属性
首先,乡村文化建设可以推动高校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教师素质。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创新发展已然成为当下的主旋律,这就要求地方高校调整发展定位和目标,着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2015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31]。此外,诸如《“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对乡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直面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从以往研究型大学和专业设置“贪大求全”的定位中走出来,将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一命题下,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动学生通过广泛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学生社会实践拓展渠道,也可以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乡村文化建设人才。在此过程中,地方高校师生通过进一步挖掘、传承和推广乡村优秀文化元素,助力实现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也是高校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内在需要。高质量教师队伍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理论素养过硬,还需要具备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为高校教师发展提供了土壤,也是其作品创作和展示的舞台,进而推动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扎根当地乡村实践,最终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其次,乡村文化建设可以拓宽现代高校职能多元化发展。引领文化是大学的重要功能。大学是文化发展的中心,包含众多学科领域,集精神建构、学术研究、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及人才培养于一体[32]9。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正是高校文化引领职能的重要体现。大学引领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弘扬,对先进的外来文化加以借鉴并传播,对引领时代的新型文化加以培育并创造[32]10。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高校与村民之间在文化方面形成互动的关系,进而推动村民对当代文明文化价值的认同与遵循,从而形成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自觉。尤其当前地方高校可以在地方习俗、文化和乡风文明中实现“文化嵌入”,凭借地方高校在价值引领、思想教育、行为规约方面的优势,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村民群体中的广泛传播[17]62。因而,地方高校在职能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推动乡村文化文明的重塑,服务于乡村文化的和谐发展。
文化平台是实现地方高校与乡村文化建设之间交融的纽带,可以实现地方高校服务乡村建设有空间、有渠道、有场所。由于地方高校在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等职能方面具备较强的耦合性,因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要明确自身定位,履行职能,与当地政府和村民一起构建乡村文化建设平台。地方高校可以根据村民的文化需求,制定和调整教育服务的文化供给,满足他们的文化、科技、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根据乡村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特色,优化专业设置,以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为出发点,持续性地向乡村输入基层文化人才,满足乡村文化发展的需要,从而保证乡村文化平台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浙江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就是属于地方高校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平台建设的典型之一。2013年,浙江省开始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在2017年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后,该省的农村文化礼堂数量从2017年的7 916家增加到2024年1月的20 511家。从公开的信息来看,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音乐学院等院校积极参与到该地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在实践中,这些地方院校以村民需求为出发点,在教育服务的内容方面做到了因地制宜,切合当地村民的实际,实现“高校供给”与“村民需求”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如通过“专题讲座”“大学生文化志愿队”“项目培训”等诸多形式来实现文化供给,在内容方面涵盖了文艺演出、普法知识和志愿服务等,形成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文化礼堂+高校”模式。这种形式的交流与互动,可以有效地解决村民在乡村文化、教育、文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最大限度地保证文化供给与村民需求的契合度。
总体看来,在应然状态下,地方高校与乡村文化建设应当是互相包容、相互影响,共同浸润的状态,最终朝着共生的目标发展。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已具备较好的现实基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对乡村文化建设作出了努力,但是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依旧面临着许多挑战。在人才支撑方面,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方面未能及时与时代、与乡村文化发展相匹配,与市场人才的高标准、高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智力支持方面,地方高校对乡村文化产品的供给、研究与开发力度不够,未能与乡村文化形成共生共荣的互动关系;在价值引领方面,地方高校在学生乡村文化自觉上培育不足,乡村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学生乡村实践经历有所欠缺等。
第一,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文化建设中,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协同育人机制方面有待优化。随着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部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上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要求不相匹配,难以适应乡村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高标准、高要求。
首先,地方高校在乡村文化人才培养理念方面有待进一步与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紧密衔接。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变革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乡村文化建设在人才的需求方面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过去单纯依靠长期在某一岗位上积累起来的经验,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经验与创新并重成为乡村文化建设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地方高校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形势的变化对人才培养带来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但是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还未及时更新,没有对学科知识体系迭代更新的成果加以体现,更未体现出新时代发展对乡村文化人才需求的新变化。这容易导致地方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不够,知识技能相对单一,知识应用面较窄,知识迁移能力弱,创新能力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当下乡村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其次,地方高校在乡村文化人才培养的模式方面有待进一步强化实践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教师理论的传授,强调学生知识的蓄积,在实践能力方面相对薄弱。同时,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较多地关注到个人能力的培养,而在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注重程度明显不足。然而,乡村文化的来源是农业生产生活实践,内容涉及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显现出地域性和乡土性的特征。农业生产生活实践所带来的乡村文化多样化,带来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变动性。这也意味着地方高校的毕业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协作和创新能力,能够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政府、企业、农民、基层组织等各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在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实践。但地方高校在乡村文化人才培养方面,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课程的融入,导致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有所欠缺,造成了与乡村文化建设需求不相匹配。
最后,地方高校有待进一步增进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尽管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文化建设中,具有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同时具备科学技术、信息共享和搭建平台等诸多资源的优势,但是,部分资源在价值和作用的发挥上有限。地方高校对于乡村文化人才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探索构建学校、政府、企业、基层组织协同育人机制。有的地方高校在此方面还存在着育人合力发挥不足,学科专业的壁垒依旧存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畅,学生培养的融合、融通力度不足。有的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基层农村的联系、交流、合作不多,未形成共建、共育、共享的机制,地方高校在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中的合作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二,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智力支持方面有待优化。这主要表现在:地方高校对文化产品供给的意愿有待加强,校园精品文化产品未能下沉服务到村民;对乡村文化产品研究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乡村文化建设服务机制有待完善;对乡村文化资源挖掘与整合的动力不足,配套资金投入亟须增强。
首先,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在乡村文化产品供给方面意愿有待加强。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瓶颈就是缺乏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供给的主体,所谓高质量就是能够做到兼顾专业性与公益性[10]99。专业性是针对乡村农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而言,确保能够实现文化产品供给种类的多样化。公益性是针对文化产品本身而言,确保其具备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属性[33]。地方高校作为优秀文化产品的研究者和生产者,在实践中较多地关注到文化产品的学术价值,在学术交流方面意愿和成效更为显著,在公益价值方面积极性和效果不强。从实践层面看,地方高校文化生产能力较为发达,文化产品供给相对丰富。但是,地方高校的许多文化精品项目,只是在校园范围内开展少数几场表(展)演后,便偃旗息鼓、束之高阁。这是因为地方高校对于文化引领职能的认识有待深入,因而在将校园文化精品项目作为乡村公益性文化产品供给方面持谨慎态度,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高校师生的文化创作、生产和推广的积极性。
其次,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中,对乡村文化产品研究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提高。与农民群体相比,地方高校在科学精神和现代意识方面更具优势,同时也拥有更多可供转换的知识资本。但是,部分地方高校往往考虑经济价值效益产出快的项目,而对于文化艺术产品此类周期较长且经济效益产出不明显的项目缺乏合作和服务的动力。部分地方高校在政策导向方面也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撑。如地方高校在教师工作量认可、岗位晋升、职称评审方面对于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并无考核要求,所以造成当前地方高校对乡村文化的建设主要停留在浅层次的互动,对乡村文化产业未形成精准化、深层次、系统化的帮扶,所覆盖的范围和影响力比较有限,开展的实践活动在形式上较为单一。从地方高校教师层面看,地方高校的教师自身也有较为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这就造成这一群体难以兼顾乡村文化建设。
最后,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中,对乡村文化资源挖掘与整合的动力有待增进。地方高校一方面要注重校园占地面积、图书馆、教学楼、仪器设备、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另外还要考虑到生均拨款不足、编外教师工资福利等,财务状况捉襟见肘。因而地方高校在文化创作项目、科研项目与乡村文化资源挖掘、整合结合方面,显现出乏力的情况,依靠地方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来推动乡村文化资源发展为文化产品的动力不足。
第三,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中,对大学生乡土情怀的价值引领方面有待优化。要维持乡村文化建设的持续性,就需要地方高校注重价值引领,让大学生形成乡村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概念,意义在于“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34]。地方高校对学生乡村文化认同培育不足,未能形成乡村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对乡村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识过于表面化;学生乡村实践经历方面仍有待提升,缺少乡村文化建设的服务意识等问题。
首先,培育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从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范畴看,地方高校相对于农林院校来说,更有广泛性,同时与农业、农村、农民的直接关联度较少,这就形成了地方高校的学生与“三农”之间事实上的疏离,造成地方高校学生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缺乏便利的基础和条件。部分地方高校对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不足,对公共课程重视不够,学生对学习的目标过于功利化等诸多不利因素,造成学生对于乡村文化乃至乡村文化振兴的接触、理解不够,缺乏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加之在信息时代下,学生对于信息获取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学生对于信息的接受与理解往往出于自我偏好,信息内容呈现出碎片化、娱乐化的特征,长此以往,主动获取其他信息的数量就会不断减少,同质化的内容容易围绕大学生形成“信息茧房”。由于部分地方高校对于激发学生对乡村文化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职业认同不足,造成一些大学生对乡村文化认识程度过于表面化,因而就难以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和乡村社会的归属情怀容易成为“空中楼阁”。
其次,在乡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面较为单一。当前地方高校在传统模式下的师资和课程设置之下,对于乡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过于单一化的问题。在地方高校的教学内容方面,城市文化成为主要宣传的内容,缺乏对区域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关注,对当地的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同时,随着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城市文化占据优势,使学生难以安心、从容地服务乡村文化建设。在方式上,地方高校往往采用传统理论教学方式进行乡土文化知识的传授,较为缺乏实践活动。地方高校对于乡村文化的讲授往往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对于乡村文化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挖掘程度不够,较为缺乏乡村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情感指向。枯燥的理论知识讲授,未能与实践结合,造成学生在理解方面有较大的难度,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最后,学生乡村实践经历方面仍有待丰富。乡村实践经历是培养地方高校学生劳动意识、服务意识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学生的乡村实践经历主要以“三下乡”的形式开展乡村实践活动,从开展的情况看,参与的学生多以大一、大二学生为主,活动的内容为志愿服务和调研现状。但是,“三下乡”活动以优选团队的方式进行,因此存在参与的项目较少、时间较短、范围较小的弊端。同时,地方高校校外课堂和实践教学的助力作用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缺乏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建设主题和研究专题。这主要表现在地方高校的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等与实践紧密相关的课程中,实践教学层面出于多种因素的考虑,直接安排在校内或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处理,缺少对乡村这一校外实践场域的考虑。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地方高校学生缺乏校外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不利于提升自身对农村发展大局的理解和认知,以及激发投身服务乡村建设的热情。
四、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突围路径
2024年3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文联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工作方案》[35]。该工作方案指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乡村人民群众,主要是从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传承,推动农耕文明优秀遗产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等方面,促进乡村文化资源活化应用和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打造乡村文化有影响力、传播力的管用平台。这为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指明了相应的途径。
第一,地方高校作为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服务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文化的内生发展。对于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首当其冲的就是需要优化人才培养。地方高校应当对乡村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与要求进行详细的调研和了解,以便在人才培养体系制定的过程中将市场对人才的高标准、高要求融入其中,更新人才培养的理念,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文化发展的具体要求,对人才培养的模式加以创新,同时补齐资源协同的短板,实现多方协同育人。
首先,地方高校应更新乡村人才培养理念,充分调查区域和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与基本情况,对乡村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以了解和掌握。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涉农专业与交叉学科建设的推进与建设,在专业设置方面进行改革与更新。地方高校应融合“新工科”与“新文科”发展要求,将现代科技思维与技术融入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学科、科技领域的综合素质。例如,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乡村文化”作为新模式和新业态,势必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方向。那么,地方高校应当调整专业设置,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创意与策划”“农村社会学”“乡村治理”等相关专业,将互联网技术、乡村发展需求、文化产业发展最新技术与理念引入和结合,积极顺应时代发展与变革。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过程中,要注重将乡村振兴发展理念、文化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方面,注重涉农学科与文化数字媒体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交叉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技能、乡村文化建设的适应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保证学生具备乡村文化建设的良好素养。
其次,在乡村文化人才培养的模式方面,地方高校应采用重理论更重实践的策略。乡村文化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人才,需要作为培养文化人才专业机构的高校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需求。一方面,地方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可以结合乡村文化建设的新需求,制定专项计划,培养学生的协作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鼓励师生在校期间广泛地接触和涉猎乡村文化,或进行田野调查、课题研究,或进行乡村文化作品创作等。地方高校应在此基础上,对各项理论研究成果加以重视,鼓励师生将所取得的成果应用在实践中。通过此类专项活动可以让学生广泛地接触乡村文化建设的政府、企业、农民、基层组织等,让学生在乡村文化建设的鲜活案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相处,在实践中发现乡村文化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问题中学会创新思维。如湖北文理学院的专家与学者们带领师生团队,根据湖北省襄阳市乡村文化资源的发展现状与需求,对乡村文化中的地方方言数据、湖北越调、当地旧县志等相关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在学术研究、实践育人方面形成了系列成果,相关成果也服务于村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除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提升现有乡村文化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地方高校可以与乡村达成合作协议,利用地方高校的师资、课程优势,在乡村人才培养过程中贡献高校力量。在此过程中,地方高校可根据乡村文化创新发展的方针,组织前期的调研,精准掌握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不足后,根据不同文化领域人才的实际需求,注重差异化,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和目标,分类施策,定期对乡村文化骨干展开文化与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从而满足乡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最后,地方高校应进一步探索协同育人机制,共建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实践共同体。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与地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较强的耦合性,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要明确自身职能定位,充分与学校、政府、企业、基层组织等开展融合协同育人。一方面,地方高校要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坚持产教融合机制,在乡村建立实训和就业基地,将校内技能实训与校外地方岗位实习相结合,建立连接高校与乡村的资源与智慧交流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地学习与实践机会,实现校村、校所、校企的深度融合,搭建致力为乡村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提供一个高水准的平台。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文学、艺术、考古等文化领域相关资源,组织名师、骨干教师以支教、举办音乐会等方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同时,地方高校可以组织乡村文化振兴专项课题并鼓励师生多渠道参与相关研究,开展助力乡村文化建设项目化教学改革,提升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水平。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要健全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在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后,地方高校要结合地方经济与乡村文化建设的需要,吸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等制定有前瞻性的计划,为地方高校培养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提供信息支撑,保障人才培养与乡村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相契合。例如,河南工业大学服务信阳市光山县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采用“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根据现有专业设置导师工作室来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工作室与当地县政府电商办对接合作,根据信阳市光山县各村的实际需要,将项目转化为科研、课程、课外实践和毕业设计等项目,师生共同为当地设计了农产品品牌包装系列产品,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并获得了国家领导人的肯定[36]。
第二,优化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智力支持层面,增强地方高校文化艺术产品供给的意愿,加大对文化艺术发展的理论与政策支持力度、激活师生乡村文化资源挖掘与整合动力等。
首先,增强地方高校文化艺术产品供给的意愿。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以高质量的乡村文化产品为基础。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目前这样的产品不管是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乡村文化中诸如音乐、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乡村,这是其特色,在内容和功能方面大多以人们的现实生活为依据,服务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乡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改变。地方高校针对乡村现有文化资源,依靠现有师生资源,通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对文化产品量身打造,注入时代色彩,彰显地域特色,并广泛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展演和推广中。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斗乡村建设研究服务团队对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抱龙村的村庄空间的改造,在保存乡土记忆的同时,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以此为基础,在该校团队的倡议下,抱龙村大力发展民宿产业,重塑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带动当地经济发展[37]。
其次,地方高校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在教师层面,地方高校在教师工作量认可、岗位晋升、职称评审方面加入对相关乡村文化建设内容的考核,让其能够为建设和发展服务,引导和激励老师能够长期潜心科研,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更多高质量的成果。在学生层面,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活动等,通过大学生“三下乡”、对口帮扶乡村学校等社会实践活动,发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活动,并发挥大学生所拥有的特长和优势,输出与传播文化领域最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另一方面是利用好学校的创新创业平台。通过开展与乡村文化相关的比赛活动、打造乡村文化发展创意孵化园等,为毕业生搭建低成本、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大学生进行乡村文化发展相关的创业活动。
最后,地方高校激活文化艺术资源挖掘与整合动力。地方高校加大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快乡村文化开发速度,提升乡村文化开发质量。乡村文化主要内容包含有形的文化载体、无形的文化价值体系,还有整合乡村社会、建构乡村秩序的组织制度[25]66。乡村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内容丰富、形态各异,无论是哪一个方面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地方高校加大资金投入,对乡村文化进一步挖掘,搭建乡村文化建设的平台,加强与乡村之间互动关系,发挥地方高等教育对村民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辐射和影响作用。例如,地方高校可以成立乡村文化研究院,通过高校专家文化特派员、大学生文化志愿团队、项目培训与讲座等形式,因地制宜,输送涵盖乡村科技、教育、文化、文艺和文明等,且与当地文化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文化内容,形成地方高校文化嵌入乡村文化的状态,让村民享受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这也彰显了乡村文化建设中村民主体性地位,实现地方高校通过文化涵养人,对乡风文明实现重塑的效果。
第三,持续强化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这主要体现在地方高校加强大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推动乡村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创新地方高校学生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机制。
首先,加强培育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意识。地方高校要将思政教育和专业课作为培育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意识的重要手段。思政教育课程和专业课可以让学生认识乡村发展历史、知晓乡村优秀文化。地方高校教师应采用多元授课方式和多样的授课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对乡村文化的感受更加鲜活。地方高校可以开创丰富多样、多种形式的乡村文化进校园活动,以确保用新颖、有意义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关注与参与。例如,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老河口木版年画艺术实践工作坊、枣阳粗布制作技艺艺术实践工作坊等,将“老河口木版年画”“枣阳粗布制作技艺艺术”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让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通过近距离的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思考等能力,塑造植根乡村,建设乡村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文化浸润中增强参与乡村振兴意识,推动学生在文化产业开展实践锻炼、创新创业活动。
其次,推动高校乡村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地方高校在乡村文化教育的内容方面,可以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通识教育课程,作为乡村文化进校园重要切入口。可以选取地方历史、民间故事、传统节日、农耕习俗等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手工艺制作、民俗表演、传统农耕体验等方式来增加学生实践参与的力度。也可以通过将乡村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用活当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乡村文化资源,将教学内容与实践操作准确结合,通过多维度的方式检验人才培养成效。例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将非遗融入思政教育,实施非遗进课堂、非遗进专业、非遗进社团。从学生所关注的、鲜活的现实问题入手,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知、赏析,到最后实现学生对传统手工艺重构与升华,培养学生的非遗视野、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考取与非遗技艺传承相关的职业能力证书,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活动等方式多维度来检验学生培养质量[38],这为地方高校进行乡村文化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最后,创新地方高校学生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机制。一方面,地方高校应当强化育人机制,让学生树立服务乡村文化、服务“三农”的意识。采用“资源乡土化、教育生活化”的方式,加大学生关于乡村文化建设的教育与培训,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将乡村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学科知识储备和对乡村文化的理解能力,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注重积极引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能人、企业家、资深乡贤、非遗传承人、大学生返乡创业者等相关人员,将他们作为地方高校的兼职教师或者校外指导老师,组织他们开展相关讲座等,使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强化学生服务“三农”的热情。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建立服务乡村文化发展的实践机制,拓展大学生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渠道。通过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公益劳动课程、服务乡村文化志愿活动等,开展大学生“三下乡”、劳动教育、对口文化帮扶、周末讲堂等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巢湖学院通过“三下乡”活动帮助村民科普农业种植技术、普及电商知识、设计文旅路线、开展支教活动、助力环境保护、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大学生文化艺术服务团开展体育文艺巡回演出,以新时代旋律为基础、贴近乡村生活实际的文化艺术节目[39],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地方高校推动学生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提供了借鉴。
结" 语
地方高校汇聚了区域内多学科高层次人才,是地方的“人才库”和“科技中心”[40],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虽然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成就,但在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引导价值观念等方面仍存改进和创新的空间,应明确人才发展定位、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多方协同合作才能够更有效地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支持。同时,通过增加文化供给、深化研究、整合资源,以及强化文化认同、多元化教育内容和方式、创新实践机制,地方高校将能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这不仅能为乡村文化带来新的活力,也将为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书写地方高校与乡村文化建设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汪圣,聂玉霞.地方性知识的张扬:乡村文化振兴的应有之义及其实现[J].图书馆,2022(5):1-6+31.
[2] 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3-03-06(2).
[3] 丁永祥.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2008(11):212-214.
[4] 张艳,张勇.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7(3):509-512.
[5] 冯翠云.学校布局调整背景下乡村文化传承的困境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2):96-99+124.
[6] 赵霞.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J].中国农村观察,2011(3):80-86.
[7] 沈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困境与重构[J].理论与改革,2013(4):156-159.
[8] 朱德全,曾欢.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空间向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6):1-10.
[9] 王凌宇,江小莉,郑逸芳,等.社区教育激发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的路径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20(9):70-75+77.
[10] 冯庆.高校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
[11] 邹太龙.乡村教师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囿、角色期待与行动路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06-114.
[12] 萧子扬,叶锦涛.公共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内在契合和主要路径[J].图书馆,2020(2):46-52.
[13] 张守信,高坤.县级融媒体中心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J].中国编辑,2023(6):85-90.
[14] 陈勇军,郭彩琴.乡村文化治理的国家嵌入:逻辑、路径及其限度[J].学术探索,2023(2):111-118.
[15] 冯志宏.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乡村文化理论与实践[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1):25-32.
[16] 梁成艾.地方高校教育政策的价值意蕴及创新诉求: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之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19(4):105-110.
[17] 黄巨臣,焦晨东.地方高校参与乡村振兴的“多重嵌入”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6).
[18] 田秋霞.县级融媒体中心与地方高校协同赋能乡村振兴研究[J].传媒,2024(1):62-64.
[19] 包筱玲.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探索和实践: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为例[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2):125-127.
[20] 吴艳.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萍乡学院学报,2021(2):38-42.
[21] 丁雅雪.新时代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3(2):32-37.
[22] 张应强,彭红玉.地方高校发展与高等教育政策调整[J].高等教育研究,2008(9):7-15.
[23] 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2024-06-20)[2024-06-22].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A03/202406/t20240621_1136990.html.
[24] 吕宾.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J].求实,2019(2):97-108+112.
[25] 孙杰远,乔晓华.乡村文化的当代转型与教育应对[J].当代教育科学,2022(2).
[26] 陈进东,吴晓蓉.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45-55.
[27] 湖南大学:非遗大美育赋能乡土共创,非遗(文创)帮扶联动产教乡村振兴 [EB/OL].(2024-01-03)[2024-06-01].h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jyzt_2022/2022_zt04/dianxing/xiangmu/gaoxiao/zhishu8th/202401/t20240103_1097698.html.
[28]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农民教育培训新方法 [EB/OL].(2021-12-16)[2024-06-01].http://jyt.jiangsu.gov.cn/art/2021/12/16/art_57813_10217058.html.
[29] 聂永江.乡村文化的现代转型及重建之道[J].江苏社会科学,2020(6):53-61+242.
[30] 高校校园原创文化精品巡展巡演在苍南启幕 [EB/OL].(2024-04-17)[2024-06-01].https://www.wenzhou.gov.cn/art/2024/4/17/art_1217829_59245018.html
[31] 教育部" " 国家发展改革委" "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EB/OL].(2015-10-23)[2023-12-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32] 赵沁平.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 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Z3).
[33] 王鹭,杨阳.准公共产品属性:多中心治理视域下老年教育供给模式的优化[J].老龄科学研究,2021(1):68-78.
[34] 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15-16+23.
[35]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 中国文联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4-03-01)[2024-03-2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3/content_6938267.htm.
[36] 河南工业大学:设计帮扶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建设[EB/OL].(2023-12-12)[2024-08-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jyzt_2022/2022_zt04/dianxing/xiangmu/shengshu/shengshu6th/202312/t20231212_1094279.html.
[3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多方共建,深度陪伴,抱龙村从“筑巢引凤”到“休戚与共”[EB/OL].(2023-12-11)[2024-08-15].https://hudong.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jyzt_2022/2022_zt04/dianxing/xiangmu/shengshu/shengshu6th/202312/t20231211_1094172.html.
[38] 楼高羽.将非遗融入思政教育 探索文化育人新路[N].中国教育报,2024-06-13(12).
[39] 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 巢湖学院2023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EB/OL]. (2023-08-16)[2024-08-15].https://www.chu.edu.cn/2023/0816/c24a163621/page.htm.
[40] 李志义.地方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3.
[责任编辑:玉 璐]
DOI:10.16601/j.cnki.issn2096-7349.2024.06.012
[收稿日期]2024-09-26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鄂西北地方高校推动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研究”(2022GB176);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重点项目“新常态下鄂西北地方应用型高校文化生态建设研究”(Z2022LGKY01);湖北高等教育学会共同体建设项目重点课题“鄂西北区域发展与教育生态优化研究”(2023XD086)
[作者简介]付华安(1989— ),男,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教育管理;高扬(1984— ),男,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化。
[引用格式]付华安,高扬.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耦合机理、现实挑战与突围路径[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6):17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