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变年抛,职场留不住年轻人

2024-12-30 00:00:00黑素
看世界 2024年24期

日剧《我,到点下班》剧照

27岁的梦媛已经在一家科技中厂入职了半年。她职场生涯有5年,这是她的第六份工作。

去年6月,她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面试、求职、跳槽经历—最开始裸辞接兼职的时候,帖子附图的背景一般是家中、咖啡店的一角;四个月后,附图变成了她坐在工位上办公的照片,偶尔也有办公Vlog的视频,标题变为“入职大厂”“大厂外包”的格式。

相较于从前的职场文化,“跳槽”现象正在逐渐变得普遍。Linkedin平台大数据分析显示,当下,中国职场人在一份工作上的普遍耐受期是2年。BOSS直聘的调研发现,从“70后”到“95后”,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已经从84个月下滑至15个月。而“00后”从入职到离开,只需要11个月。

数据当然能够很好地总结现象。但或许没有人能够清晰明确地描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工作换得勤、在职跳槽、工作无缝衔接之类“职场不忠诚”的表现和举动,已不再像从前那样是职业生涯中的大污点。

天下没有好打的工

对于梦媛来说,离开大厂是一个最难做的决定。

最初拿到大厂的工作机会,她充满热情和能量。入职的前几天,还拍了张最经典的“大厂员工照”:手持手机对镜拍,让镜子中照映出明亮的环境空间画面以及大厂人精致ootd(每日穿搭)的同时,也展现挂在胸前的大厂工牌。

初来乍到,大厂无比符合她想象中的一流职场环境—除了舒适大气的工作环境,她觉得这家大企业就像是一个江湖,大家都在精进刀法、心法稳定,同事们工作能力都极强,每个人都有使不完的力气和精力。

“下班之后还能持续办公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周围同事们能量都很高啊。”她真情实感地钦佩着,也欣喜自己这下终于进了一个可以积极奋斗的好平台。

梦媛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

刚毕业时,梦媛选择进入K12培训机构,也去过国企,但太过稳uSM4PfTDyFUYtZc3a1Fuqg==定安逸,还偶有办公室政治。这种工作环境让她觉得,身为年轻人的自己,应该去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于是,她将目标对准互联网行业。为了进入这家大厂,她先进了一家领域相关的私企努力积攒经验和学习,才终于跳槽成功。

但一个月过后,恰逢“双十一”,海量工作向她涌来,她意识到,入职新工作的兴奋和新鲜感让她忽略了工作的真实全貌,而且因为“新人保护期”,工作的重担还没完全落在她身上。

忙碌的工作逐渐到来,梦媛开始被各种需求推着走。只要有同事找到她提出新需求,她就得立刻上线处理。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每天的工作都被排得满满当当。好不容易盼来了周末,正准备和朋友吃饭聊聊、好好泄愤时,突然一个电话打来,领导安排她立刻处理紧急事务。

当她说自己不在家,却遭到领导反问:“那你为什么不带电脑?”

一开始,梦媛还安慰自己,“双十一”这种大促活动,忙点是正常的,结束之后就轻松了。但她忘了“双十一”之后还有“双十二”。加班的日子不断重复,任务的清单似乎永远也清不完,这时候她才意识到,加班到11点并不是短期的阶段,而是常态化的现象。所以哪怕她压力大到开始报复性熬夜、报复性饮食、报复性购物,精神状态岌岌可危,她也不能喊停拧螺丝的进度。

电视剧《没有工作的一年》剧照

“双十二”后的年底,她想辞职的心情达到了顶峰。她在车上和朋友崩溃大哭,说自己真的不想干了;冷静下来后又怀疑自己,难道真的是自己的问题?不然怎么一份工作都没法做久呢?尤其这还是想了一切办法进入的大厂。

原来这就是围城:“曾经外包也想进来,现在即便只坚持了4个月,年前也要出去。”她忍不住怀疑,难道无论什么工作,都会是这样一场无休止的消耗战?

等她进了现在这家俗称“大厂平替”的科技中厂,加班没有那么严重了,但又遭遇了之前在国企时不愿忍受的办公室政治,她才有点幡然醒悟:天下没有好打的工,工作就是赚钱。

在不断追寻与妥协中生存

跳槽次数多的憨憨总结了一些经验。

工作、跳槽就像是一座天平,好处和问题并存:“例如你可能获得了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但这同时意味着薪资的下降、加班时间的延长,或者遇到一个能力不足的领导。当你觉得追求的目标足够重要时,这些负面的因素似乎也变得没那么严重。”

她的第一份工作就在大厂,待了两年,先后尝试了两次升职。第一次没过,她理解,“可能还太年轻了”。因此第二年,她做好充分准备,没想到面试官态度轻蔑又挑衅,有时甚至到了公开贬低的程度。

电视剧《没有工作的一年》剧照

她明白这可能是一种考验方式,但她选择不受这个气,当场就关上电脑,扔下屋子里的面试官,拉开会议室的门甩脸走人。

她想,留下来又要再等一年,说不定跳槽更快一点,刚好现在这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她也不喜欢,“偶尔还要改PPT到一两点”。那之后,她频繁地更换工作,尝试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环境,但每一次新岗位都伴随着新的问题。

她一度在一家上市公司找到平衡。但待了两年后,曾经的稳定逐渐被加班和压力取代,让她难以忍受。为了逃离喘息,即便她清楚下家公司很难比她现在要好,她还是跳走了。

新的工作环境同样不如意,但跳槽的次数多了,她也明白—不能指望工作解决所有问题。跳槽不过是为了摆脱现状、解决眼前最紧迫的问题,负面因素并未消失,只是在被满足的目标下被暂时忽略了而已。

“当你逐渐在新的工作中实现了自己最初的目的,那些曾被忽略的负面因素就会重新显现,并促使你再次跳槽。跳槽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看它能否解决你现有的困境。”

不稳定的企业,漂泊的人

频繁跳槽的同时,经济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企业生存也如同职场人打工一般,不再“一劳永逸”,职场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加显著。

从前,人们可以在一家公司工作很多年,因为那个时候的职场环境相对稳定,公司发展较为平稳,个人的职业生涯也因此可以相对安稳。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大环境的不稳定使得公司的经营状况也变得不可预测,这种波动带来了从前未有的不确定性—企业裁员、业务重组、薪资变动都成了常见的现象。

梦媛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日常

憨憨加入那家美妆龙头企业时,公司有4000多名员工,广告营销铺天盖地,还一度被誉为“国货之光”。但进去没多久,由于股价大幅下跌,公司经历了剧烈的业务调整,裁掉了近2000人,只留下近一半的员工。

原先,公司宽敞的开放式办公区里,办公桌一个挨一个,大家忙碌得井井有条。宣布裁员当天,办公室的气氛和以往截然不同,开始弥漫着一种不安的集体情绪—大家都在心里想谁会被波及。再过段时间,工位逐渐都空了下来,其中一些还会散落着还没来得及带走的个人物品。

憨憨在裁员伊始就跳槽离开了,但这场“对半裁员”的经历让她感到震撼。企业规模如此之大,业务也覆盖广泛,甚至一度被认为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她曾经以为这样体量的企业会非常稳定。但现实情况是,业务说砍就砍,毫无预兆地直接裁掉了一半员工,整个过程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她对“稳定”的信任。

“一开始我觉得这种事情是特别夸张的,怎么会有公司一下子裁掉一半的人?尤其是这么大的一家公司,我从来没想到它也会瞬间变得这么不稳定。”后来她发现,这种情况居然成了常态,裁员变成了大型公司几乎固定的流程—特斯拉、谷歌、三星、微软、高盛、阿里、腾讯……

她记得自己最初对那份上市公司工作无比满意。一次和朋友聚餐时,她还开玩笑地说,现在这份工作体面又洋气,准点下班还薪资翻倍,升职了手下还开始带下属了,领导也信任她。

谁知道两年后,即便公司依旧经营良好,但或许是感受到经济环境变化而有了危机感,调整了经营策略,憨憨所在的项目也开始进行大调整。准点下班的她也加班常态化,她开始经常改PPT改到一两点;顶头领导也换了,她和新来的领导不对付,对方也会把在高层领导处受的气发泄在她身上,在部门的会议直接公开数落她。

“现在想要期待稳定实在是有点难了。就算人稳定,但企业不稳定啊。”因此,对于跳槽经历是否会影响自己的稳定性评估,她也并不太担心—谁敢说企业就比她稳定?

卷入跳槽的浪潮

类似的波动已蔓延到无数个企业,也开始将原本无心跳槽的人卷入漩涡。

在一家中小企业的小佳就陆续“送”走了自己的同事和领导:最开始,自己所在的整个部门被喊进会议室开会。人到齐后,老板开口了,说考虑到公司业务调整,现在要把部门整个迁移到子公司去。

“不会有任何变化的,大家当然还是一样办公,大家的工位、工作内容、同事领导也都是一样的。”老板有点故作轻松地说道。随后话锋一转,用有点讨好和略带说服的语气说,就是大家可能要新签个劳动合同,HR主管也在一边补充,工资卡也要麻烦大家换家新的银行办。

事情当然会有变化。先是合同快到期的一位同事,借着这个契机爽快地走了。另一位早对这份工作心存不满的同事也不再犹豫,开始上班做简历、请假去面试,火速跳槽进下家。同事一个接一个,整个部门的人很快走了一半。毕竟都已经知道寒冬要来了,留在原地还有什么意义呢?

工龄久的领导,则由老板出手。部门里与他交情不错的领导,会议后不久就被调岗去了其他部门。一个月后,这位领导突然约他下班吃饭,透露自己离职手续已经办妥,下周就不来上班了。两人一边聊着,透过火锅的蒸汽,他觉得对面这位年长男子有些泪光闪烁;领导说到自己这些年对公司的贡献,确实也拿起纸巾沾了沾双眼。

没过多久,部门的主管也来和他交接工作。自裁员以来,他能感受到主管开始对他的工作频频挑刺。即便知道对方是出于管理层的压力,以及为了保住部门才变得苛刻,结果到头来,主管的努力也没法让他保住自己的工作。他感到唏嘘。

相较于憨憨和梦媛对工作的激情,小佳对职场一直抱着一种“养老”的心态。他的工作量不大,任务简单清晰,假期还相对充裕,正好适合他这种享受安逸、追求平稳的人。他本想就凭借这份工作躺到30岁左右被职场淘汰后,悠悠闲闲在家附近开家小店铺度日。现在,他的职业生涯规划都被打乱了。但走还是留,他还没想好。

他守着仅有自己的部门坚持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他被领导找来谈话。谁知道,老板喊他是给他升职:两位领导都走了,部门主管的位子正好空缺,现在部门没有人手了,就由他来顶上吧—但只升头衔不涨工资。至于这个业务线,就先由他顶着,维护一下基本的客户关系。人手不够的话,直接先招几个实习生吧。

这下自己不但工作量翻倍了,薪水没涨,还多了招人和带人的工作,只落了个空壳的主管头衔。他只能自我安慰:“这下跳槽不愁岗位没法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