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高质量的亲子共读,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阅读的体验是愉快的,也就是说家长和孩子都觉得一起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在孩子早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所以影响孩子早期阅读能力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家庭阅读环境。家庭阅读环境一方面是指家庭可以给孩子提供的阅读资源,比如家里的图书量以及家长带孩子去图书馆、绘本馆、书店等的频率;另一方面是指家长和孩子在家里进行的亲子共读活动,比如每周和孩子一起读书的频率和时长。所以亲子共读过程中的质量就显得格外重要。
亲子共读,首先是愉快的
高质量的亲子共读,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阅读的体验是愉快的,也就是说家长和孩子都觉得一起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在阅读的过程中,双方感受到了彼此之间良好的情感联结和信息互动。
愉快的亲子共读体验,要求家长要积极回应和关注孩子的阅读需求和阅读兴趣。比如孩子想翻到书的中间页先看一眼,但是家长却要求孩子一定要从前往后、从头到尾地读,没有觉察到孩子的阅读需求,这个体验对孩子来说就是不愉快的,渐渐地孩子对阅读这件事可能就会反感。另外,给孩子选书时不妨先从孩子感兴趣的书入手,利用兴趣来推动孩子更好地去阅读。
亲子共读的方式是“调”出来的
亲子共读其实是养育过程中的一环,很难有统一的方法或原则。在亲子共读中,家长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图书的内容,对共读方式进行不断的摸索、调整,找到适合孩子的节奏。
当然,这项工作并不容易。我们不要想着一两次的共读就能很好地把握住孩子的阅读“脉络”,而是要在多次的互动当中不断调整,就像在找收音机清晰的波段声音一样—来回拨动按钮。比如当家长说了一句话,孩子没有回应,可能是因为孩子没有听懂,这时候家长可以重复一遍,语速慢一点,或者是进一步做些解释,孩子可能就听懂了。
家长摸索和调整共读方式的依据就是孩子的发展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共读时就会有不同的任务和目标。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阅读任务和目标不一样
1岁前
孩子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要和书建立联系,和书交朋友,并且要经常见到这个“好朋友”。在这个过程当中家长可以给他读书,让他听一些词汇,早期的一些概念书、认知书都是非常好的。
2岁前
这个阶段是孩子理解词汇、学习词汇的重要时期。这时候家长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给孩子解释和扩展词汇的含义、使用场合等,通过阅读提高孩子对词语的理解能力,扩展词汇量。
3岁前
孩子能用简短的句子表达自己,因此要鼓励孩子多说,让他尝试把书中的内容和发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这时候开始,家长可能就需要掌握更多的互动策略和方法。
4岁以后
孩子的语言能力又进一步增强,词汇也会进一步增加,这个时候家长通过给孩子一些提示,帮助孩子能把画面中的内容联系起来,比较完整地讲述内容。另外,家长还可以通过阅读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帮助孩子形成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可以通过超越书本身的内容,比如联系孩子生活的经验,引导和激发孩子去思考。
亲子共读过程中,互动有技巧
家长和孩子共读的过程中,要多问孩子“Wh”类的问题,包括What(什么)、Where(哪里)、When(何时)、Why(为什么)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孩子去书中找答案。
具体来看,对于2~3岁的孩子,可以多问孩子是什么的问题。比如画面上有一头牛,家长可以问问孩子这是什么动物,除此以外还可以让孩子描述一下牛在做什么,身上有什么样的特征,等等,鼓励孩子多说一点。提问能帮助孩子在图画与信息之间建立联系,让他去推测和想象很多东西。对于3~6岁的孩子,互动时可以多问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你觉得小青蛙在想什么,只要孩子说得比较合理就很好。
等孩子回答后,家长该如何回应呢?一方面,家长要肯定孩子的回应,比如“孩子,你太棒了,回答得真好”。另一方面,家长还需要做这几件事情:
对孩子的错误进行修正,也就是说如果孩子的回应中有明显的事实错误,家长要帮助更正,同时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看法。
根据孩子回答的内容进行延伸和补充,比如把书中的内容和孩子的生活经验进行关联,从而把对话进行下去,和孩子展开持续的互动。
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讨论,并用自己的话来回应。
亲子共读中的对话示范
对话示范1
成人:这是谁?(Wh类问题)
●儿童:一头牛。
●成人:这是一头牛。(扩展)
那它在做什么呢?(描述行为)
●儿童:洗澡。
●成人:那头牛正在洗澡。(扩展)
因为……(请孩子填充,推测原因)
●儿童:它脏了。
●成人:嗯,因为它脏了。(扩展)
对话示范2
●成人:你们知道什么是斗篷吗?(Wh类问题)
●孩子:(思考)
●成人:谁见过斗篷?(关联生活经验)
●孩子1:我我我。就是小红帽里的。
●成人:哦,小红帽穿的是斗篷(扩展),对吗?
●孩子1:嗯。
●孩子2:斗篷就有点像衣服。表演区那个老鹰。
●成人:嗯,班里的表演区有一个老鹰的斗篷,
非常好。它有袖子吗?(扩展)
●孩子2:没有,是披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