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点燃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引擎

2024-12-28 00:00:00邹妍彭菲李美凝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4期

【摘要】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关键。学校运用信息化手段,聚焦新时代“慧心”教研模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聚焦融合创新课堂,实施课堂教学变革;聚焦线上课程资源建设,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聚焦信息评价体系,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五聚焦”运用数字化赋能,点燃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引擎。

【关键词】数字化素养;赋能;教师专业成长

党的二十大对推进教育数字化作出了专门战略部署,为深入发展教育数字化指明了方向。当前,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不断推动教育变革,教师的角色定位、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均面临重大转型。近期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推动教师积极应对新技术变革,着眼未来培养人才。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实现数字化对教师发展的常态化赋能,将大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为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重要支撑。

从学校层面,我们通过资源聚合、技术迭代、功能优化,目前已经实现了支持自主学习、教师备课、双师课堂、作业活动、答疑辅导、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校交流、协同育人、区域管理等多种应用场景,为学校均衡发展提供了基础的保障,在优质资源共享、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聚焦慧心教研模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学校目前一校四址,为满足跨时间、跨空间的校区间大教研,实现“进得去、看得见、听得到、动得了、测得出”的“五得”研修目标,学校探索出“一体多维混合式”教研模式。

“一体”是指由专家、干部、骨干、教师等组成的数智研修共同体。它的基本要素有:问题、教师、课堂、技术、平台。混合式教研模式凸显了三结合的特点,即现场与远程相结合、实体与虚拟相结合、整体感知与切片式相结合。我们借助数据分析平台,了解各校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学业诊断质量及校本教研情况,及时掌握教师在教法、教材、资源及技术应用上的优点与不足,发布研修内容,推送研修资源,分享教学经验,切磋教学技能,开展教学反思,理顺研修流程,为精准高效的教研提供保障与支持。

学校还利用多种技术实施专项培训,如将专家讲座内容制作成线上微册馆,微册馆具有回放功能,满足了教师因各自工作时段有所不同、需要灵活选择参加培训时间的个性化需求,受到老师们的欢迎。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联盟校、手拉手帮扶校的网络协同研究体。网络协同研究体借助多校区联动开展云教研,进行跨时空集体备课、交互式教学研究、双师型课堂实施、可视化课堂分析,形成了教师个人—教研组—校区—学校四层面的新时代慧心教研模式,并辐射多所手拉手学校,构建起“一体、四层、多方位”的共建、共用、共享的教研新生态,有效落实研训提效、教学提质、评价提能,带动更多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

聚焦融合创新课堂,实施课堂教学变革

教师借助大数据分析,识别和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痛点,以问题为中心开展交流研讨,集合群体智慧提出优化方案。例如,我们通过信息平台上的学科能力点,分析语文学科“形成解释”这一阅读能力短板形成的原因,以重点年级为龙头,组织开展针对性的教研并梳理形成方法,以此带动其他年级针对教材中“形成解释”的内容进行梳理、追踪、强化练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聚焦数据分析。课前,教师下发学习材料,指导学生预习,为课堂教学提供学情反馈;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对学生所学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及时检测;课后,教师根据系统反馈的数据进行实时调控,逐步打造人机交互、师生对话、生生思辨的课堂。

聚焦线上课程资源建设,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学校依托“慧心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发掘各学科骨干教师资源,进行线上10~15分钟微课录制。

语数英学科考虑新旧知识链接和听、思、读、练相结合;艺术学科则更重视跨学科、实践性。这些课程共同之处是注重输入与输出的结合。教师将相关成果进行梳理,并在班级群、微信公众号进行展示。这样,教师就由被动讲授教材到主动开发教材,从课程开发的“局外人”变为“创生者”,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明显提升。

目前,学校共有数字课程资源1000余套,实现校区资源全学科100%覆盖,师生浏览量22000余次。

聚焦信息评价体系,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结合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推进与实施,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线教育平台、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等多维信息评价体系或平台,通过数据跟踪、激励性评价,借助数字化评价工具,依据评价指标推进绩效考核,实现对教师日常观察评价的记录。学校结合数据可视化,采取“一助、二变、三改”的教师评价策略,构建基于线上线下、综合评价考核的全方位评价体系。

“一助”是指学校以“助力教师常态化开展课堂观察教研”为目标,采用多模态人工智能融合分析技术,研发课堂质量观察系统,助力学校教学、教研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二变”中的“一变”是指变革课堂评价方式。我们通过数据平台智能化手段,跟踪教师课堂教学,从而科学评价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二变”是指变革课堂评价主体。教师、家长、学生、教育管理者均通过网络留言的方式,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评价,以此形成评价主体多元、监督覆盖广泛的监督体系。

“三改”一是指改革评价要素。学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重心从“教什么、怎么教”逐渐转向“教师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适时适度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解决问题”的信息意识与素养等方面。二是指改变评价形式。学校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综合评价的方式,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将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教师自身发展、学校发展、家校共育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模式,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三是指改革评价内容。学校利用智能化分析系统,将评价的内容指标从师生的外显行为表现(如出勤率、就座率、互动率、抬头率等)逐渐深入到师生的内隐表现(如专注度、教学姿态、言语中的语义内涵、情绪情感、性格特征等),将评价引向更加聚焦学生成长的内涵。

总之,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不仅是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重要内容,更是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作为北京市百所智慧校园示范校之一,学校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和个性化的实施,聚焦学科本质,通过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变革学习方式、用技术拓宽交互式学习的新路径,从而实现“教师智慧教”和“学生个性学”的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

编 辑:张晓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