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逝者不被遗忘

2024-12-26 00:00:00史佳庆庞欣芸
瞭望东方周刊 2024年25期

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的遗体整容师董哲在为一位逝者化妆整容(鞠焕宗/ 摄)

近期,《精选奇遇记》第一期首播,“60后”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和“00后”入殓师汤木檀泽在江苏盐城的墓园里,展开了一场“生死对谈”,吸引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从给逝者穿寿衣、化妆开始,彭凯平在汤木檀泽工作的墓园完整体验了殡葬人的一天。很多网友在视频下留言:“谢谢你的视频让我不再害怕死亡。”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对殡葬行业的偏见正在逐渐改变,近年来,这个“小众”职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

结缘殡葬行业

“高一的时候,我在网上刷到了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葬相关专业的纪录片,对这个行业产生了兴趣,随后通过查找相关信息,越研究越发现这个专业很有意思,于是我选择了从事殡葬行业。”王筱筱(化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00后”王筱筱是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含殡仪服务、防腐整容方向)专业(以下简称“殡葬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在高中时,她就喜欢看关于解剖和标本制作的视频,这也促使她选择了这个行业。

“按照指导,我使用专业工具,花了将近两个小时,对遗体面部进行整理,最后再化上妆,一刻都没有休息。”

“选择殡葬专业还有个考虑,就是容易就业。”王筱筱说,“许多老一辈人对于这个行业的看法是片面的。而我很‘幸运’,在决定投身这个行业之初,与父母进行了深入商议,最终这一选择得到了家人支持。”

殡葬专业包括从丧事安排、遗体处理到墓地管理等一系列相关服务,要学习的知识很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王筱筱从大一就开始在殡仪馆实习。“实习期间,我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接收逝者、冷冻入库、业务办理(主要是带家属购置丧葬用品)、化妆入殓、葬礼策划、灵堂布置和主持,几乎是一条龙服务。”王筱筱说。

“这份工作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在我看来,和其他职业一样重要。”王筱筱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第一次跟着学姐处理一具大货车车祸中受损严重的遗体。按照指导,我使用专业工具,花了将近两个小时,对遗体面部进行整理,最后再化上妆,一刻都没有休息。”王筱筱还记得,当她为遗体化完妆后,家属一再对她表示感谢,“谢谢你们专业细致的服务。”“小姑娘,这次真是太感谢你了。”那一刻,王筱筱感受到遗体整容师的意义,她觉得能让逝者体面地离开,是遗体整容师最后能为逝者做的事,也是社会需要这一行业的价值。

虽然曾经也有过顾虑,但在不到一年的实习时间里,王筱筱感觉殡葬行业“不受待见”的情况越来越少,听到的赞扬声、感谢声越来越多。

殡仪馆里的婚礼

“求求你,一定要把我未婚妻的遗体修复好,让她漂漂亮亮地离开人世。另外,你能不能帮忙把婚纱给她穿上?我想在殡仪馆跟她举行一场特殊的婚礼。”这是“90后”杨玉成从事遗体整容师11年中最受感动的一次经历。

在遗体检查中,杨玉成发现姑娘四肢及面部均有损伤。小伙子恳请修复其容貌,让她以精致妆容离开。室内,小伙子眼中含泪但极力克制。室外,姑娘的父母则悲痛欲绝。

“说实话,给死者穿婚纱,我还是生平第一次。平时给死者穿的都是寿衣,比较宽松好穿。但是面对小伙子恳切的眼光,听到他那感人肺腑的话语,我答应了。”杨玉成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当时,杨玉成与同事们用素雅的鲜花布置灵堂,婚车悬挂白花和黄绸。小伙子看到未婚妻整理后的姣好容貌,感激不已,连声对杨玉成道谢。“姑娘遗体在灵堂三天,小伙子以新郎装束忙碌,日夜守灵,令人动容。”杨玉成说。

杨玉成进入殡葬行业缘于一次偶然,他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殡仪馆车辆驾驶员的信息。“当时我觉得待遇比较好就去应聘了。”杨玉成说。

回忆起第一次出车的场景,杨玉成仍心有余悸。“我刚入职的时候,一名货车司机凌晨疲劳驾驶,导致车祸,我接到去现场拉遗体的任务。虽然有专门的遗体整容师跟随,但遗体仅凭一个人是抬不动的,作为司机,我也要去帮忙。”杨玉成说,“但随着时间和出车次数的增多,我慢慢地习惯了。”

后来,因人手紧缺,为了更好适应工作,杨玉成系统学习了遗体的入殓,包括清洁、修复、化妆等内容。杨玉成在工作之余学习、考证,渐渐地从一名司机变成了整容化妆组负责人。

3D打印重塑遗容

穆春彤专注地操控着刻刀,只见刻刀在石膏像上轻轻划过,发出沙沙的细响,伴随着这声响,逝者嘴部的轮廓逐渐在眼前浮现。她不断将手中的石膏像与逝者的照片进行比对,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精准无误。这一切,正是穆春彤借助3D打印技术,为逝者进行的一次遗容修复。

“90后”穆春彤来自济南市第二殡仪馆女子整容班。2019年,济南市第二殡仪馆引进3D打印技术。“刚开始,我使用3D打印技术进行骨骼塑造。比如,车祸导致的腿部粉碎性骨折,如果只进行组织修复,就恢复不到原来的样子。我们选择3D打印,放在体内做一个支撑,再进行缝合。后来,随着我们对机器的使用更加熟练,就开始研究如何运用到面部塑造。”穆春彤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据穆春彤介绍,3D技术一般用于烧伤、车祸导致的大面积组织缺失的逝者。家属只需要提供一张逝者生前正面照片,在计算机上通过二维转三维的模式进行建模,由家属确认好相似度后打印3D模具,在模具背面填充硅胶制作成仿真面皮,最后再安装到遗体上,从而重现逝者生前的模样。

“我曾经接手过一具面部烧伤严重的遗体。我们使用3D打印技术先对面部骨骼进行建模、塑形,再填充到脸部。同时,我们通过家属给的照片打印出面貌细节,利用石膏和硅胶进行翻膜,做成硅胶面部,最后为逝者戴上假发。家属看到修复好的遗体,非常感动。”穆春彤说,“自从有了3D打印技术,以前修复一根颅骨,我们需要四个人、三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现在可节省约一半的人力和时间。”

同样来自女子整容班的“90后”李春燕,依稀记得第一次接触遗体的情景。

2023年5月10日, 第十一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遗体防腐整容师赛项竞赛现场(栾若卉/ 摄)

第一次观摩实践的经历很糟糕,但李春燕愿意用时间来适应。她用对生命的珍爱和对美的理解,尽可能让逝者走得安详。“那是位可爱的女孩,她妈妈希望女孩可以身着绿色加鹅黄色的汉服、扎双丸子头配上漂亮的簪子。她列出一张非常详细的单子,告诉我细节需要如何做,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李春燕说。

李春燕在给遗体化妆时遇到了一个难题。“我们是按照中式浓妆化的,家属看了之后,希望要不同风格的妆容。经过反复沟通和调整,最终的妆容才让家属满意,遗体告别仪式也顺利进行了。”李春燕说。

用自己的技艺与爱心,为逝者重塑生前的容颜,让逝者的亲人得以在怀念中,找到一份心灵的慰藉,这是遗体整容师的心愿。

“死亡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这是电影《入殓师》的经典台词,也是从事殡葬工作的年轻人的内心表达,正如电影《寻梦环游记》里向外界传达的理念一样:死亡并不是终点,被遗忘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