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河南省文联第九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著名作家刘震云当选河南省文联第九届委员会主席。
和在很多场合一样,刘震云在会上重提故乡河南,刘震云说:“河南是我的老家,老家对我的成长和文学创作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直滋养着我。”基于此,刘震云把自己想对家乡说的话都写进书中,把对老家延津的深爱融入作品里,比如《塔铺》《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等。
为什么要一直写河南?用刘震云的话来说,就是“我对家乡人很熟悉,他们吃的什么,用的什么,他们的笑容、眼泪,他们的话术和心术都在我的感情和血液中,我写的话比较方便,是故乡滋养了我的作品。”
刘震云把故乡写进作品,体现了故乡对自己的滋养,也完成了自己对故乡的回馈。
刘震云说过河南人有四个特点:一是能吃苦,二是能吃亏,三是能成事,四是很幽默。
1958年5月,刘震云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1978年,从部队复员后的刘震云回到河南老家,在一所中学担任民办教师,他白天教课,晚上复习,同年以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的刘震云到《农民日报》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故乡”就这样在他笔下徐徐展开。
刘震云说过河南人有四个特点:一是能吃苦,二是能吃亏,三是能成事,四是很幽默。刘震云说:“我们常说文学的底色是哲学,那么文学的底气从哪里来?是从故乡来,故乡不但给我提供了创作的源泉,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思辨方式、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青年时期开始,刘震云写作就没离开过生活现实。在创作小说前他会去笔下之地感受人物的生活环境,他认为只有真正深入了解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才能更好地刻画人物,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对生活的深入体验和对细节的把握,使得其作品更加真实生动。
姥姥是刘震云牵挂一辈子的人,虽然不是亲姥姥,却是他在延津最亲的人。刘震云刚满8个月,姥姥就把他从县城抱到了乡下养活,直到他长大。刘震云5岁那年,姥姥卖掉银发簪,拿着5元钱拉着刘震云去报名上小学,这段求学的故事,被刘震云写在了《一句顶一万句》里面。
割麦时,姥姥告诉刘震云千万不能直腰,再苦再累要忍住,因为“你起身直了一次腰,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别人在休息抽烟的时候,你还得继续不停歇,不断地坚持割。”刘震云说这是生活的哲学。
刘震云也把对姥姥的思念体现在作品中,《手机》中严守一奶奶的原型便是他姥姥。
在三年困难时期,姥姥背着年幼的刘震云步行四十里,从延津县城一直走到王楼乡老庄村。“没有姥姥,我可能就是饿殍中的一分子。”刘震云说,那段时光让爱、饥饿和温暖共同交织,构成生活回忆,也让人性中的善良光芒得以充分体现。
《温故一九四二》首发于《作家》1993年第二期,在此之前,刘震云就把目光投向了河南老家。1991年,他发表了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1993年,《故乡相处流传》问世。刘震云说:“之前写的小说借助的只是生活5%的层面,从《故乡相处流传》开始,我突然发现那样认识生活特别不对,落下95%不管不顾,对一个生活中的自然人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作为一个以文字为生的人,我觉得过去的写作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因为那95%的东西支撑着整个民族的生存、生活。”
从此刘震云便执著于“延津”,他的作品多数都与延津相关,让其成为文学世界中的标识。笔耕不辍几十年,刘震云称这也是得益于河南人的教诲。13岁那年,赶马车的舅舅就在牛棚里给刘震云上了人生第一课:“他说,记住我的话,不聪明也不笨的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千万不要再干第二件事。”
不管在哪种场合,刘震云都操着一口“豫普”,把一件事说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博得全场会心一笑。刘震云的书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很多读者说他幽默,刘震云说自己其实是村里最不幽默的一个,“我们河南人既厚道又幽默,厚道体现在我们能吃苦、能吃亏,幽默不是语言问题,而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
刘震云的作品多与“说话”相关,而且把人与人的沟通写得非常有意思,《手机》是沟通技术的飞跃反而让人们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我叫刘跃进》说的是不同社会阶层在不同语境里很难沟通,《一句顶一万句》讲的是“话找话”比“人找人”更难。
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刘震云写道:“话,一旦成为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刘震云说,河南人在一起“爱打岔”,比如说一个朋友来家里了,河南人可能会说“又来吃饭了?”外地人可能不理解,但两个河南人会会心一笑,用笑话、自嘲的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从而生存下去。
《一句顶一万句》中还提到了“喷空”,这本来是一句延津方言,就是不管有影没影儿的事,一个人只要提起话头,另一个人就接上去,你一言我一语就把这个天聊起来了。在书中,杨百利和牛兴国经常打鸟和“喷空”,一开始杨百利不会,牛兴国带他三个月,渐渐上了道,“喷空”最大的技巧就是接的人喷出来的“空”别人想不到,大家都能想到,那就不叫“喷空”了。
《一日三秋》是一部典型的讲述河南式冷幽默的“喷空”佳作,延续了刘震云独有的白描风格,用流畅的文笔把陈长杰、陈明亮、马小萌等一众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写得入木三分,用一个个河南式的笑话解构了生活的严肃和沉重。
如今“喷空”依然在中原大地流行,除了河南老百姓平时的“喷空”,以河南方言为语境的“喷空”艺术形式也被河南观众接受,并成为河南曲艺的新品牌。
刘震云说过:“我小时候最喜欢两样东西——豫剧和胡辣汤。若不写作,我一定去戏班敲梆子,或者到镇上去当厨子,做胡辣汤。”如今,刘震云仍对这两样东西念念不忘,闲暇时,听听豫剧放松一下;一回家乡,他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喝碗香喷喷的胡辣汤。
对于故乡美食的惦念,也体现在刘震云的作品中。
83e228d60dab9d67ec600d7e4e5e90d4打开《一地鸡毛》,第一句话就是“小林的一斤豆腐变馊了。”刘震云通过中国家庭的普通吃食——豆腐勾勒出来零零碎碎的事件,讲述了小林生活中的家长里短,由鸡毛蒜皮的小事描绘出平凡的生活画卷。
在《一句顶一万句》中,疲惫的牛爱国在深夜点了一碗羊肉烩面,牛爱国说“钱花得不多,但什么都吃到了,又汤汤水水,吃个热乎”,寥寥几句勾勒出人间烟火气。
《温故一九四二》更是一部与“吃”密不可分的作品,在2012年上映的电影《一九四二》开篇,刘震云用原声念了开篇旁白:“1942年冬至1944年春,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庆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电影《一九四二》中有一个名场面,饰演厨子的范伟为饰演时任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李雪健端上了一道河南名菜——鲤鱼焙面,一边是河南饿殍满地,饿死300万人,一边是鼓乐齐鸣、美食上桌,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对比。
刘震云说自己对延津的羊肉烩面和火烧念念不忘,继而“对人们走在街上的表情,他们的笑和哭,他们的话语和心事都特别清楚”。
刘震云力捧的延津火烧,面好是它的一大特色,延津小麦素有 “中国第一麦”的美誉。延津火烧如今也是新乡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更是延津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震云早年的三大理想就是“吃馍、提干、娶媳妇”,因为家中的贫穷记忆深烙心中,做厨师便成为刘震云人生中的第一个理想,后来选择参军的原因也是因为“能吃很多白馍”。
虽长居北京,刘震云说到回故乡,又觉得从未离开过故乡。“现在从北京到河南很容易,回到故乡这边土地也很方便,又能听到河南话,吃到河南美食,感受到河南气候。”
身为河南人,刘震云说起老家的文脉之盛如数家珍、自豪不已:“河南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名人众多,先秦的诸子百家中的老子、庄子、韩非子都是河南人,‘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也都是河南人!”
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刘震云说:“作者与故乡的关系,就像粮食与酒的关系,作为一名河南人,故乡的人和事已经成为我作品的灵魂。从《故乡三部曲》到《温故一九四二》再到《一句顶一万句》,这些作品中蕴含了满满的故乡情。”
确实,河南这片厚土滋养了刘震云,让故乡情结深深烙在他的灵魂与血液中,从而诞生一部部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也反哺了中原沃土。
如今,《温故一九四二》的故事正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上演,导演王潮歌用李家村和火车站两个大剧场讲述它,这里的戏剧演出没有回避历史复盘下的“伤疤”,没有被宏大的历史叙事逻辑“束缚”,而是以李家村之“小”、李十一之“微”讲述82年前一个村落中的村民面对饥荒如何应对的故事,避开了宏观叙事的泛泛,集中展现了与爱、与善、与人性相关的剧情。
以刘震云的文本为基础,王潮歌实现了舞台上的戏剧表达,让河南人和外省人了解河南的过去、现在,并展望未来。
从1978年20岁考入北京大学离开河南,到2024年66岁重回河南担任文联主席,刘震云是“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还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当他坐在文代会会场,面对中原文艺豫军,会有怎样的思绪万千?
或许,能从他的发言中窥见一斑。
他说,这次担任河南省文联主席不仅能为家乡尽一些绵薄之力,更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比如学习李树建、金不换的豫剧唱腔,学习申小梅的越调,范军的曲艺,还有李明的山水画……“孔子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学然后知不足”。
刘震云还谈到了河南作家,河南共有10位作家获得过茅盾文学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未来如何规划攀登更高峰?在刘震云看来,要讲述更多好故事需要有一个好环境。“如果在未来五年,每个协会都有一到两个小高峰,那么合起来就是几十个高峰。不知道我这样提议,中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