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与美育融合探索

2024-12-26 00:00:00陈月乔
东方娱乐周刊 2024年12期

[ 摘要] 文章以天津市南开中学雕塑技艺教育项目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技艺与美育的融合,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及对传统技艺的理解水平。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项目设计分为课程教育、现代科技应用、社区实践三部分。结果显示,该项目激发了学生对雕塑技艺的兴趣,提升了艺术创作能力,并使学生在多项艺术比赛中获奖,充分证明了雕塑技艺教育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

[ 关键词] 传统技艺;美育融合;雕塑技艺

雕塑技艺作为展示中国古代艺术独特魅力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技艺美育资源。但是,如何结合传统技艺和现代美育,在现在的教育领域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天津市南开中学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就是实施雕塑技艺教育项目。该项目在促进学生深入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技艺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为学校美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范例。

一、中国传统技艺的美育之道

(一)传统技艺的审美理念

中国传统技艺的审美观念受人与自然共生的影响,认为人类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观念在雕塑艺术上的体现就是艺术家通过对自然形态的模仿和对人类情感的抒发所表现出来的追求,如唐代的佛教雕塑,除了表现出高超的雕刻技艺,还传递着深刻的宗教情感和哲学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有重要的反映作用。唐代的石窟雕塑,如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以生动的造型和精美的雕刻技艺,将人与自然融合在宗教与艺术之中,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人与自然共生的审美思想。在中国传统技艺中,艺术在追求美的同时,也是一种人生哲理的体现,更是一种道德的修炼。人物形象在雕塑艺术中往往被塑造得端庄肃穆,体现了雕塑者的道德风范和人格理想[1]。

(二)传统美育的教育功能

中国传统技艺的审美教育价值不仅体现在审美观念上,也体现在教育功能上。传统美育通过艺术作品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潜移默化地传达到道德、伦理、哲学等方面,这样的教育功能在雕塑艺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作为视觉艺术形式的雕塑艺术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能在观看者的情感中直接引发共鸣,如孔子、孟子等人的塑像既表现了其相貌特征,又将其思想和精神通过塑像进行了传递。这些塑像成为人们学习和缅怀历史人物的重要媒介,在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寺庙、祠堂等公共场所。其次,雕塑艺术发挥着传承技艺记忆的作用,能够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比如,作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通过真实再现军队形象,不仅展现了秦代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也让后世的人们对秦朝的军事体制、社会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种技艺记忆的传承意义重大,可以u+umt3meWpz7xBzChYbedA==提升国家认同感,提升技艺自豪感。

二、中国雕塑技艺的历史与发展

(一)早期雕塑艺术

中国的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就用简单的工具制作陶塑和石雕。仰韶技艺时期的彩陶人像和动物雕塑尽管技艺简单,却展现了早期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敬。进入青铜时代,雕塑艺术取得了显著发展。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雕刻尤为典型,器物上的饕餮纹、夔纹等复杂图案展示了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技艺内涵。青铜器不仅是祭祀和礼仪的重要器物,还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阶级结构和宗教信仰[2]。

(二)唐宋时期的雕塑成就

唐宋时期是中国雕塑艺术的黄金时期,不仅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题材和风格也多样化。唐代佛教雕塑尤为重要,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是具有代表性的石窟群。龙门石窟中的卢舍那大佛高达17.14 m,其慈悲庄严的形象和细腻的雕刻技艺展示了唐代雕塑的辉煌成就。宋代雕塑在继承唐代传统的基础上更注重写实和细节刻画。宋代的瓷塑、木雕和石雕在工艺上达到了新高度。例如,宋代的观音雕像以柔和线条和生动表情,展现了观音的慈悲和智慧,成为中国雕塑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美育与雕塑技艺的融合探索

(一)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课程设计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美育素养为目标,围绕中国雕塑技艺进行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以讲授基本的中国雕塑技艺为主要内容,设置了课堂讲授环节,教师通过图文并茂的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对中国雕塑的历史、种类、代表性作品及其背后的技艺内涵等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安排学生结合实际参观活动实地欣赏经典雕塑作品,感受雕塑艺术的魅力,参观当地博物馆或雕塑艺术陈列馆。中级阶段以实操和创作体验为主,开设雕塑工场,并邀请专业雕塑师现场示范,对雕塑的基本技法、使用工具等进行讲解。学生们分组进行不同材质的雕塑创作,如泥塑、木雕、石雕等,老师和雕刻师进行指导和反馈,鼓励学生们大胆地进行创作,表现自己。举办雕塑技艺交流活动,开展雕塑作品的展示、交流、研讨,促进不同观点的碰撞融合,邀请其他学校或艺术团体的同学共同参与。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艺术创新能力在进阶阶段得到重点培养。开设专题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深入的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如某一历史时期的雕塑造型、某一雕塑大师的创作历程等,选择研究方向。举办雕塑艺术创作大赛,由专业评委对学生提交的雕塑作品进行评审,评出获奖作品。组织学生参观雕塑工作室,参与雕塑创作过程,通过与高校、艺术机构的合作激发学生热爱和追求雕塑艺术的热情,体验从构思到完成作品的整个过程[3]。

(二)现代科技的应用

雕塑技艺课程的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以丰富。课程设计结合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 VR)技术,开发虚拟雕塑博物馆,让学生通过VR 装置身临其境地参观世界各地的经典雕塑作品,近距离观察细节,了解作品的背景故事。设置3D 打印Workshop,教授学生利用3D 建模软件进行雕塑设计,将虚拟模型转换成实物,亲身感受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结合。利用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 AR)技术,开发交互式实践App,在实体教材中嵌入雕塑作品的数字化信息,学生通过手机装置对雕塑画面进行扫描,获取增强学习体验的视频讲解、音频介绍等相关多媒体资料。引进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 AI)技术,开发智能雕塑创作助手,学生输入创作需求,AI 系统生成提供创作灵感和参考的个性化雕塑设计方案。建立雕塑艺术线上社区,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交流分享平台,学生可将自己创作的雕塑作品上传,进行创作过程展示,同时也可接受其他同学、老师的点评。举办雕塑技艺线上讲座,通过网络直播或录播等形式,邀请知名雕塑家、艺术史学者分享雕塑艺术创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反馈进行汇总分析,结合大数据分析,对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进行优化,促进实践效果和学生满意度的提高。雕塑技艺数字化资源库的开发汇集了雕塑作品的大量图片、视频、3D 模型等素材,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和研究。结合组网技术,设置智能教室,配备现代化实践设备,如智能白板、投影仪、触摸屏等,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提高实践效益。建立雕塑技艺实践资源共享平台,利用云计算技术,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的快速传递与共享。

(三)社区与社会实践

举办社区雕塑艺术节,以促进雕塑艺术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普及和推广;与当地技艺机构合作举办雕塑作品展览,以展示学生及社区居民的雕塑作品;邀请专业雕塑家进行创作表演,以增进居民对雕塑技艺的认识和兴趣;举办雕塑技艺讲座和工作坊,邀请雕塑艺术家到社区技艺中心进行讲解和示范,使社区居民有机会参与互动,亲身体验雕塑创作的乐趣。在学校与社区的合作项目中设置“校园雕塑创作计划”,由学生在专业指导下为校园创作公共雕塑作品,以增加校园的人文气息,同时也为社区技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校园内进行永久性的展示,增强校园技艺气息,增强学生的归属感。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了解雕塑艺术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感,参与公益雕塑的维修和修复工作。设立雕塑技艺志愿者计划,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由学生参与社区雕塑艺术教育活动,为促进不同年龄层次的技艺交流与互动,免费提供雕塑课程和社区居民创作指导,尤其是针对青少年、老年人居民。开展雕塑技艺公益活动,为提升社区技艺品位和艺术氛围,向社区或公共场所捐赠学生与社区居民共同创作的大型公益雕塑作品。结合社区技艺节的庆祝活动,设计出雕塑艺术巡回展,并将雕塑作品在不同的社区、公共场所巡回展出,吸引更多的市民欣赏雕塑艺术,由学生和社区居民共同策划、共同组织。支持学生将雕塑艺术创作转化为商品和服务,通过与当地企业、社会团体合作,设置雕塑艺术创业项目,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企业家意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推广社区雕塑技艺活动,提升雕塑技艺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社会关注和参与[4]。

四、案例分析——以天津市南开中学的雕塑技艺教育项目为例

天津市南开中学在最近几年成功开展了一项雕塑技艺教育项目,成为美育与中国传统技艺融合的典范,不仅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了提高,还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雕塑技艺的兴趣,是学校美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项目以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为目的,以中国传统雕塑技艺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为重点。

(一)项目背景

南开中学坐落在有丰富历史技艺底蕴的天津市,学校领导班子意识到了美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决定通过雕塑技艺教育项目来加强美育工作。该项目以美术教师团队为主导,联合当地博物馆与雕塑家社区技艺机构,通力合作制定并实施,以促进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

(二)项目实施

1.课程设计与教育

该项目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初级阶段主要介绍中国雕塑技艺的基础知识。美术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资料及历史影片,向学生介绍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的中国雕塑发展历程,重点讲解了商周青铜器、唐宋佛教雕塑等代表性作品。中级阶段侧重实践操作。学校设置了雕塑工作坊,邀请本地知名雕塑家进行技艺展示和指导。学生们分组参与泥塑、木雕、石雕等不同材质作品的创作,体验雕塑的基本技法。在工作坊期间,学生们不仅学习了雕塑技巧,还通过亲手制作深刻理解了中国传统雕塑技艺的内涵。进阶阶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造、自主钻研的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时期的雕塑风格,或者某一雕塑大师的创作历程等具体的题材进行深入的研究。最终,学校组织了校内、校外优秀作品评选和展示的雕塑艺术创作大赛。

2.现代科技的应用

学校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了虚拟雕塑博物馆。学生通过VR 设备可以身临其境地欣赏世界各地的经典雕塑作品。另外,学校还开设了3D 打印工作坊来教授学生如何使用3D 建模软件进行雕塑设计。增强现实技术也被引入课堂,并开发了互动教育App,让学生扫描教材中的雕塑图片以获取更多相关的多媒体资料。而且,学校还建立了一个线上雕塑艺术社区。学生可以在这里上传自己的作品,并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与反馈。这种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雕塑艺术,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3.社区与社会实践

南开中学与社区技艺机构通力合作,以推广雕塑技艺为目的,联合开展了“雕塑艺术节”活动,在活动中展示学生及社区居民的雕塑作品,并邀请专业雕塑家进行现场创作表演。“校园雕塑创作计划”是学校与社区技艺机构通力合作的成果之一,学生们在专业指导下为校园创作了多件公共雕塑作品,这些作品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又增强了同学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学校还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公共雕塑的维修和修复工作,并设立“雕塑技艺义工项目”,开展免费雕塑课程及创作辅导活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既使学生在艺术技能上有所提高,又使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方面有所增强,可谓一举多得。

(三)项目成果

该项目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们对中国传统雕塑技艺的兴趣大大提高,艺术素养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在省市级的雕塑艺术比赛中,天津市南开中学的学生多次获奖。此外,学校的雕塑作品展览和社区活动也得到了广泛好评,提升了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五、结语

南开中学的雕塑技艺教育项目将中国传统技艺与现代美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学习体验。项目以系统的课程设计为基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育和社区实践,使学生既掌握了雕塑的技艺,又对中国传统技艺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对美育与传统技艺融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论证,对美育教育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尝试,把中国传统技艺在美育方面运用好,把具有技艺素养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培育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是广大教育实践活动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满杰.建国后纪念性雕塑主题创作与美育之思[D].景德镇陶瓷大学,2024.

[2] 吴洪亮,郅敏.发掘雕塑潜能弘扬中华美育:“2022 第五届青少年雕塑作品展览”的启示与思考[J].美术,2022(12):37-39.

[3] 郭华.校园雕塑的美育功能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15):152-153.

[4] 吴为山.美育与雕塑: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名师面对面”讲堂上的演讲[J].阅江学刊,2019,11(01):2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