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文章从《褐色鸟群》的迷宫叙事溯源,研究西方博尔赫斯迷宫手法对格非《褐色鸟群》叙事手法大胆创新的影响。文章从迷宫叙事的构建开始,通过迷宫叙事“否定”“闭环与消解”的手法,对格非《褐色鸟群》迷宫叙事的意义和真相等方面进行研究。
[ 关键词]《褐色鸟群》;迷宫手法;否定;闭环与消解
《褐色鸟群》通过迷宫叙事,构造出三个“圆圈”,即关于棋、女人、我的圆圈。通过迷宫叙事,将真相交错于寻求真相的路上,表现出格非的试验精神,以及对真相、历史的反思。
一、迷宫叙事的构建
格非在借鉴博尔赫斯的迷宫叙事的基础上,加入了本土元素构建双重叙事迷宫 。这种借鉴和创新,让格非的作品在先锋文学中独树一帜。
(一)否定
格非以其独特的叙事策略,在小说中精心编织了一场时间与记忆的迷宫,通过一系列精妙的否定手法,引领读者步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格非巧妙地错置了时间线的节点,使得情节与人物的发展看似走向自我颠覆,实则保留了否定背后的微妙联系,避免了全盘否定的空洞。
这一系列否定精妙绝伦:开篇处,“我”于水畔缅怀亡妻,笔触间偶遇棋,她的熟识与“我”的否认形成鲜明对比,连同那幅未被承认的画作,共同揭开了一层面纱。棋所言之李劼,与“我”记忆中的人大相径庭,进一步加深了现实与记忆的裂痕。雪夜追踪栗色靴影,女人消失在木桥之谜,与提灯老人的未见之辞交织,构建起一种虚幻与真实的交织感。重逢时,女人对过往的彻底否认,更是将时间的错位推向高潮,她自称十岁后未入城,彻底瓦解了“我”的记忆框架。
木桥垮塌的两种解释——洪水与人为之争,不仅是物理层面的倒塌,更是心灵信仰的崩塌。雪夜中“蝴蝶”般的骑行者,与后来河中打捞出的悲剧性结局,更添一抹宿命的诡谲。雨夜,女人哀诉其夫之死,而葬礼上的奇异一幕——男人于棺中微动,解开领扣,成为一个难以言说的秘密,真相在此刻被深深掩埋,只留下空白的缝隙,供人遐想。
格非在《博尔赫斯的面孔》中的洞见,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这种叙事手法的哲学内涵,即过深的沉思易使人迷失于虚幻之境,而小说中的“我”,正是在这样的沉思中,成为这迷宫叙事的一部分。
格非巧妙地运用了“关键空缺”技法,于情节转折与真相揭露的关键节点上刻意留白,如葬礼上的奇异一幕,既是对真相的模糊处理,也是对人性复杂的深刻洞察[1]。
陈晓明所提出的“盖棺定论”在此得到了生动演绎:表面的平静下暗流涌动,真相往往被精心布置的表象所遮蔽,而人,往往只能窥见冰山一角。
这些错位的情节、模糊的人物、空缺的真相,共同编织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让读者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不断体验着被否定、被颠覆的快感,同时也深刻反思着现实与记忆、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微妙关系。
(二)闭环与消解
格非以其独特的重复叙事手法,在《褐色鸟群》中精心编织了一个个错综复杂的“怪圈”,引领读者步入一场思维迷宫。
这些重复不仅细腻入微,如棋所描绘的画作,始终定格于一人背影的循环往复,更在宏观层面构建了三大叙事“闭环”,深刻揭示了存在与记忆的虚幻本质。
首先,是围绕“棋”展开的叙事圆舞曲。
第一层,棋的初现,带着熟悉却陌生的气息,她认识我,我却对她毫无印象,仿佛命运的齿轮悄然启动。第二层,棋手中的“镜子”幻化为画夹,预示着现实与幻象的界限模糊。第三层,画中的秘密牵引出李劼、李朴的影子,故事深度被悄然挖掘。第四层,与棋的深夜对话,我倾诉过往,却也是自我记忆的编织。然而,当叙事流转至第五层,棋的再次现身,却如同镜花水月,她不再记得我,一切过往被无情推翻。第六层,棋手中的道具由画夹变为真正的镜子,映照出彼此间记忆的虚幻,连同李劼、李朴的存在也被一并抹去。这个由棋主导的圆圈,自诞生起便注定了其自我解构的命运,所有关于“我们”的记忆与情感,最终都消散于无形。
其次,是关于“女人”的叙事迷宫。
第一层,雪夜中的栗色靴子,是记忆的起点,也是情感的萌芽。随后,从大街上的偶遇、电车旁的木桥、提马灯的老人到歪歪扭扭的骑行者,每一幕都是对往昔的细腻勾勒。然而,当时间跳转至六七年后,女人的再次出现,却如同另一段故事的开篇。她摔倒、捡拾头巾的动作,与往昔捡起靴钉的瞬间重叠,却又在对话中彻底颠覆了过往的记忆。从第七层起,女人的叙述与我的记忆分道扬镳,木桥下的尸体、雨夜的悲剧、新婚之夜的骤逝,每一幕都如利刃般割裂了原有的认知。最终,女人的死亡,不仅终结了她的故事,也消解了所有关于她的真实与虚幻,将她化作了一个空洞的符号,悬置于叙事的虚空之中。
最后,是关于“我”的孤独之旅。
从水边为亡妻著书立传,到与棋的邂逅与夜谈,再到对女人故事的追寻与失落,每一个场景都是“我”内心世界的映射。然而,随着棋的否认、女人故事的瓦解,我构建的一切叙事体系开始崩塌。这个由“我”主导的圆圈,最终也未能逃脱自我消解的命运。在试图让棋重拾记忆的努力中,“我”愈发感受到身份的虚无与孤独。最终,只剩下“我”一人,面对着无法证实的自我与无法触及的过往,沉浸在深深的孤独与迷茫之中。
二、迷宫叙事的意义
迷宫叙事的意义将从真相与影响来展开研究。有三种关于《褐色鸟群》真相的论断,从迷宫叙事构建、写作动机、作者本身记忆三方面来探讨的真相。《褐色鸟群》的研究带来的影响,可从时代先锋文学的影响与个人产生的影响两方面进行研究。
(一)迷宫叙事的真相
陈晓明在书中写过,格非写《褐色鸟群》的动机源于大学同学,与同学去小卖部买火柴,同学掏出一盒火柴,老板说:“你不是有火柴吗?”同学推出火柴盒内部,里面装的却是硬币[2]。表象是人以已有知识经验推断事物,而本质是无法直接说明的。关于《褐色鸟群》的真相,有以下三种论断。
一是格非在构建迷宫叙事时运用了大量的圆圈式:其一是让情节、人物交错重复,其二是让三个“圆圈”的起点是起点又是终点。例如,棋与棋,女人与女人,我与我,在迷宫中不断“自我消解”,这种“消解”也将整篇中的一切“消解”为无,其存在的真相也随之“消解”为无。真相注定在重复中走向“消解”,得到的是无真相,因为其构建迷宫的目的就是使真相“消解”为无。
二是从写作动机中。格非构造的迷宫叙事,只看表面,那它只是迷宫不是真相,利用迷宫是为了隐藏真相。比如,女人在他男人举行葬礼时,男人的复活,以及我见到男人对女人的粗鲁,女人完全有杀夫的嫌疑。而作者却将这些细节有意避开和模糊化,甚至有让读者有意略过的嫌疑。精心的设计,就是在隐藏女人杀夫的罪行,可以说迷宫叙事是为了隐藏真相。小说中不仅有女人杀夫这一真相,还有其他的隐藏的真相,而隐藏真相就是表达一种真相的形式。
三是文章开头便写道“我的记忆已经严重受损”[3],我见到樱桃形的月亮,见到哭泣的少女,都在表明我的记忆确实严重受损。其中,我与棋、女人对同一事物事件都存在不同的记忆。我依靠“褐色鸟群”来辨别时间的邅变,棋便从水边、湖面来辨别时间。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每个人的记忆都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损伤。陈晓明所说“格非要写出的不再是关于真相的记忆,而是一代人受损的记忆,记忆的受损状况”[2],而这种记忆是一种对于过去的印象,过去便是历史,在历史的长河里,从未得到过真正的真相。格非在文章中也写过“记忆就是力量”[3],《褐色鸟群》就是对记忆的书写,赋予记忆不断的扭曲,直至真相的“消解”。而记忆就是历史,历史在每个人的头脑中会不断地扭曲,历史也会慢慢地消解,真相也是对历史的反思。
(二)影响
格非《褐色鸟群》的创作,给20 世纪80 年代的“先锋文学”带来了成功的实验作品,标志着“先锋文学”的成功的探寻。《褐色鸟群》对时代、对个体都产生了替代不了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于时代而言产生的影响
20 世纪80 年代,在“先锋文学”的影响下,大批青年作家为了小说的创作不断地实验,以西方文学为参照。格非的《褐色鸟群》模仿博尔赫斯迷宫叙事手法,进行新的本土创作,让“先锋文学”不只是简单的实验形式,还是对传统小说创作的创新,更增添了丰富的叙事方法。
在21 世纪,读者也因格非的《褐色鸟群》而走进了“先锋文学”,感受20 世纪80 年代“先锋文学”所带来的热忱、单纯、大胆,而这些却是21 世纪当代文学创作所缺失的。格非《褐色鸟群》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一种实验,更带给读者20 世纪80 年代“先锋文学”的态度。
2.对于个体而言产生的影响
《褐色鸟群》通过我和棋的叙事,让时间线不断地错位,让关键情节发展“隐身”,造成空缺,让故事缺乏了完整性。而这空缺,让读者自己想象展开,让《褐色鸟群》有属于读者本身不同的故事真相。
除此之外,格非引导着个体去产生一种反思。格非在文章中多次写道“记忆就是力量”“我的记忆严重受损”,都在预示记忆存在问题。小说中的我、棋,都只能依靠于外物来辨别时间,对于时间的认知是模糊化的,对于他们自身的记忆更是一种“模糊”。所以,小说的故事是一段记忆受损的故事,也是现实生活的琐碎记忆。这种记忆对于个体而言,是真实存在的。比如人的一天,生活琐事间没有联系,只是个体自身的琐碎记忆片段。格非对记忆受损状况的描写,引起了读者对个体的反思。人的记忆各不相同,对记忆或历史的真相,也各不相同。
格非勇于推翻传统小说的叙事方法,探寻创新的叙事方法,与其说是一种叙事手法的革命,不如说是一种对人传统认知的革命,一种启发个体反思的革命。
三、结语
《褐色鸟群》的迷宫叙事有其本土的元素,故事的发展源于自身是否要讲述下去。小说中时间线之间的错位依靠时空的偶然性,迷宫叙事的构造依靠人物、情节之间的“否定”,以及重复构成的“圆圈”和“圆圈”的“自我消解”,以致故事的真相自我消亡。让读者自我探寻、构建故事的真相。
小说中记述记忆的受损状况,是对历史、个体的反思。“褐色鸟群”作为时间的标志,警示着人们对过往对历史的反思。“写一部类似圣约翰的经书”[3],就是格非对自己、对读者的预示,警惕人们对历史真相消亡的反思。
【参考文献】
[1] 格非.博尔赫斯的面孔[M].南京:译林出版社,2022.
[2] 陈晓明.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M].2 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 格非.格非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