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给表演专业的形体训练带来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及多元的训练方式,而且唤起了他们对于形体训练的兴致和参与热情。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引发了信息超量及身材焦虑等问题。文章剖析社交媒体怎样转变学生的训练动机、习惯及自我形象的管控,并分析其“双刃剑”的属性,期望能促进表演专业的教学变革与进步,为形体课程提供与时俱进的训练策略。
[ 关键词] 社交媒体;表演专业;形体训练;自我形象管理;教学改革
[ 项目名称] 校级华农珠江教字(2024)46 号“社交媒体时代的形体训练习惯与表演专业适应性研究”(项目编号:2024ZJKYC017)。
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学习资源和训练模式,也推动了学生的自我形象塑造能力和职业发展。但是,它具备“双刃剑效应”,或许会造成不良的训练习惯和消极的心理活动。因此,本文基于对“社交媒体对于表演专业形体训练的适应性”研究,为教育者和学生带来更具指向性的策略,以期推动表演艺术专业的形体教学发展。
一、社交媒体与表演专业形体训练的概述
(一)社交媒体的发展与影响
近年来,社交媒体迅猛发展,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其具备的即时性与互动性,让用户能够在碎片化时间收获诸多信息,并即时与他人交流。这种传播特性转变了人们的学习及社交模式,尤其是在健身与形体训练方面[1]。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健身博主借助短视频和图文的分享形式,吸引了众多关注目光,推动了形体训练知识的扩散。例如,健身博主帕梅拉·莱孚(Pamela Reif)依靠自身独特的训练课程,快速积聚了数千万“粉丝”,彰显出社交媒体在教育和知识技能传授方面的强大作用力。用户不仅能够观看训练视频,还能够跟练且参与互动分享自身的训练效果,形成一个氛围良好的“学习社群”。
(二)表演专业形体训练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表演专业的形体训练是为提升所有镜前工作者身体素质及肢体表现力所规划的一系列科学、系统性的训练。其不仅涵盖了基础性的身体素质训练,还包含了身体柔韧性、协调性、力量等训练。形体训练的宗旨在于助力表演者打造出“完美”的体型、增强舞台表现力。有研究显示,经过系统形体训练的表演者在舞台上的表现力会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诠释角色,强化观众的视觉感受和情感共鸣。因此,形体训练在表演艺术当中占据着无法取代的位置,其重要性彰显在对表演职业综合素养的全方位提升。
(三)社交媒体对形体训练的潜在影响
社交媒体的兴起给表演专业的形体训练造成了诸多层面的影响。首先,它为学生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及多元的训练手段,借助社交平台学生能够触及源自世界各地的特色训练课程与专业指引,这大幅拓展了学习内容的范畴。例如,众多知名的健身博主所分享的训练视频不但呈现了形体训练的基础技巧,而且体现了诸多新颖的训练形式,进而促使学生探寻全新的训练模式。其次,社交媒体的交互性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他人训练成效的分享易于激励学生构建积极的学习环境。不过,社交媒体也可能引发了信息超量或误导的状况[2],海量的信息或许会让学生陷入迷茫,难以判别哪些训练方法科学合理、哪些属于误导性的内容。同时,部分博主为了博取关注和流量,有可能夸大训练成果或传播不科学的瘦身理念,致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和不恰当的训练举动。
二、社交媒体对形体训练习惯的影响
(一)内容更迭与训练内容的变化
在社交媒体的助推下,形体训练的内容呈多元化发展,这种发展趋势不但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还推动了训练方法的革新[3]。在社交平台中,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精准地检索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瑜伽及普拉提等多种类别的训练内容。例如,有氧运动的视频讲授往往聚焦于跑步、跳绳等活动,博主们将带上一些热门话题来阐述动作要点和运动成效,这便会吸引大批有减脂需求的人群。与此同时,力量训练的相关内容也在社交媒体上受到了广泛瞩目,用户能够查找到针对不同身体部位的力量训练规划,还有各类器械的运用办法。以健身博主帕梅拉为例,她的课程凭借独有的融合性备受青睐,涵盖了高强度的有氧训练及具有针对性的力量训练。此种跨界融合不但增添了课程的趣味程度,还增强了训练的成效。在帕梅拉的课程里,存在不少与东方武术文化相融合的创新举措,像“天花坠地式下蹲”和“左右云手推掌”之类,这些动作不但容易掌握,并且兼顾燃脂、塑形的作用。
以“高校的表演专业形体课程里融入帕梅拉的训练观念”为例,在形体课程里融入帕梅拉的创新动作与训练方式,能够提升传统形体训练的趣味性,还使学生体验到了多元的训练感受。另外,帕梅拉课程里对于音乐的运用也极具参考价值,高校的形体课程中多数是播放舒缓或传统形体舞蹈训练的音乐,但帕梅拉课程中穿插的大多为当下流行的、节奏鲜明的音乐,这能够促使学生在音乐的引领下自在地伸展、“挥动”身体,增进训练的趣味性与成效。音乐的交融让训练不再枯燥乏味,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社交媒体上形体训练相关内容带来的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训练理念的重新塑造和革新。教师能够参考社交媒体上流行的训练内容,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制订科学恰当的形体训练计划。
(二)训练频率的变化
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形体训练频次,其中打卡挑战与激励机制功不可没。打卡挑战作为一种屡见不鲜且成效显著的激励方式,吸引了众多大学生投身其中[4]。在诸多社交平台里,专项形体训练的打卡小组应运而生,学生能够在此记录自身训练状况并公布打卡进程。这类集体活动不但增进了学生彼此的关联,也塑造了携手共进的学习环境。据相关数据统计,参与打卡挑战的学生每周训练频次增加2 ~ 3 次,这一增长彰显了社交媒体的激励成效。此外,社交媒体中的健身博主们时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挑战活动,如“30 天塑形挑战”“7 天瘦腿挑战”等。这类活动往往设定清晰的目标与规划,吸引学生踊跃参加。在挑战期间,学生将更专注自身需求的形体训练,竭力达成既定的目标。
社交媒体的作用不单单体现在训练频率的增强方面,还极大地转变了学生投身于形体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们往往会因目睹社交媒体上的其他用户凭借持之以恒的形体训练收获明显成效的“成功案例”而受到激励,特别是身材的优化和气质的提升会唤起他们对于训练的兴致。举例来讲,某位学生在看到自己关注的健身博主经过一个特定周期的形体训练,成功打造出理想身材之后,毅然开启了自己的训练征程,并踊跃参与学校的形体课程及课外活动。一项调查表明,在社交媒体上主动参与互动的学生,其对形体训练的参与度要比不参与互动的同学大30%。因此,社交媒体的交互性增进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借助社交平台学生不仅能和其他学习者交流经验、共享体会,而且能够向专业教练或者博主进行沟通、咨询。这种互动模式不但强化了学生在训练进程中的获得感与鼓励感,还能够助力他们化解实际难题,增强对形体训练的自信心。
另外,社交平台上的点赞、评论与分享是获得感的关键[5]。当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布自身的训练成果之际,所收获的积极回应能够明显增进他们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比如,目前在“B 站”、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很多学生晒出了自己历经数月经过不懈训练后达成的形体变化,很快就收获了众多点赞和评论。这种外部的认同不但使他体会到自己的努力受到了关注,还激发了他更为强劲的内部动机,推动他更为用心地投入形体训练中。相关研究表明,拥有外部激励的学生训练持续性更强,甚至比没有外部激励的学生高20%。不过需要留意的是,倘若学生过度仰仗外部激励,或许会使内部动机削弱。一旦他们过度注重他人的评价而忽略了自身对于训练的真切感受,当外部激励降低时训练的动力也有可能随之降低。社交认可与个人形体训练目标的相互作用关系值得深入探究,社交认可不但能够助力个人目标的达成,而且会左右学生的训练走向。当学生在社交媒体平台收获他人的称赞时,通常会觉得离自身距离设定的目标愈发接近。反之,学生的个人目标也会左右其在社交平台所获取的认可水平,清晰的个人目标让学生分享的内容更具指向性,进而更易于吸引他人的留意和认同。
三、社交媒体的“双刃剑”作用
(一)积极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生的自我形象管理。身为社交平台的主要用户群体——大学生借助这些平台获取各类“最新”的形体训练的观念和方式,进而更为注重自身的身体形态与健康状况。调查表明,超过70% 的大学生觉得社交媒体给他们的自我形象管理带来了正面作用。他们通过健身博主及相关内容的推送,受到启迪后拟订了个人形体训练规划。这不但助力他们强化身体素质,还能提升其自信心。
其次,社交媒体为学生赋予了培养职业技能及提升职业综合素养的“新契机”,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好处更为显著,他们借助新媒体社交平台能够检索大量的表演资讯与专业训练技巧。例如,某学生通过关注著名演员的社交账号,观赏其表演视频和幕后故事从而学习除课本、课堂外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表演方式与技巧。这样的学习模式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之余自主学习,并且获得更多个性化知识,提升其创造力。同时,社交媒体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现自身才华的舞台,学生能够通过上传自己的作品,为自己博得流量,获取其他观众的关注和认同[6]。这不但能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也能为日后的职业发展拓宽道路。社交平台上曾有一名表演专业的学生,在App 上发布了一段自己的表演视频,随后被一位知名导演留意并邀请她共同创作,从而得到了宝贵的工作机遇。此外,社交媒体能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在与他人社交的过程中,他们将学会怎样进行高效沟通、如何应对负面评价及塑造优良的个人形象。这些素养不但能够助力表演专业综合技能的提升,而且将在未来职业道路的社交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二)消极影响
社交媒体身为信息传播的关键平台,尽管在助推学生自我形象管理上呈现出积极效能,但与此同时也存有颇为严峻的负面效应,特别是身材方面的焦虑及对理想网络形象的追逐,给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健康施加了较大压力[7]。在社交平台中,大量完美身材的照片和视频广泛散布,这些经过修饰处理的内容于无形之中为学生们设定了较高标准,致使他们对自身身材萌生不满和焦虑情绪。相关调查显示,约有60% 的学生称曾因社交媒体上的身材展示而心生容貌焦虑、身材焦虑。此种焦虑不但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影响,还有可能诱发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这种身材焦虑可能会导致学生采用不健康的训练手段,如过度节食或者极端训练。为了迅速获得成效,部分学生或许会决定不进食或者极度削减摄入食物的数量,这不但将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还有可能引发营养不良及身体机能的降低。与此同时,有些学生则沉醉于高强度的训练,以至于忽略了身体的承受限度。例如,一名大学生为了瘦身减脂而参与了高强度的健身课程,最终因过度训练造成了严重的肌肉拉伤,不得不终止所有的训练修养身体,这对他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网红’文化效应”致使众多学生把“‘网红’身材”当作自身形体训练的目标。他们频繁效仿“网络达人”的饮食与锻炼模式,甚至运用某些极端的办法。例如,有一名学生为了达成一名知名“网红”的同款身材,开始依靠“网红”售卖的所谓“减肥药物”,而非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训练,此种行为不但没有实现期望的成效,反倒造成了身体的衰弱和健康风险。长期这样的追逐不但对学生的身体状况产生了不良影响,还使他们在学业及社交活动里失去了均衡。还有部分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形体训练方面,忽略了课堂学习及同学间的社交,致使学业成绩下降,并在社交关系中觉得被孤立。
四、结语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社交媒体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与训练形式,还增强了训练的频次和主动性。但社交媒体的“双刃剑”属性也暴露出潜在的问题,特别是在身材、容貌焦虑和不健康训练方式的作用之下。因此,表演专业的形体训练课程需要依据社交媒体的特性,拟定恰当、与时俱进的教学策略,助力学生规避不良作用,建立科学形体训练的观念,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自身形象塑造能力,推动他们全方位发展,最终促进表演艺术教育的奋力前行。
【参考文献】
[1] 刘运来,郭雪颖.社交媒体中自我表演的伦理隐忧[J].网络传播,2014(01):36-39.
[2] 罗蓓蓓.网络空间中的“表演”: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自我呈现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2,8(01):82-84,88.
[3] 郭瑾.社交媒体与新中产阶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4] 殷胜男.社交媒体时代下舞蹈作品传播与观众互动探讨[J].海外文摘,2023(21):47-49.
[5] 刘潇静.艺术类网络课程的探索:以服装表演专业形体训练课程为例[J].大观(论坛),2020(12):146-147.
[6] 曹可环.表演专业之舞蹈形体课研究[J].花溪,2023(29):107-109.
[7] 曹嘉芮.戏剧表演专业学生形体训练方法探析[J].艺术家,2020(12):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