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视野下的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与对策

2024-12-26 00:00:00顾丽媛孙静蒋芬芬
知识窗·教师版 2024年11期

摘要:文章以发展型资助为理论,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开展研究,对学生资助政策知晓度、学生资助满意度、学生资助需求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当前育人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达到资助育人效果最大化,也为其他高职院校提高资助育人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发展型资助;资助育人;高职院校

一、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参与情况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后设计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933份。其中,大二、大三学生参与度最高,他们在校时间长于大一学生,因此数据更具有客观性和借鉴意义。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有61%的学生为学校认定的困难生,39%的学生为非困难生。

(二)资助政策知晓度

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的知晓程度是国家资助工作是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在本次调查中,仅有24.88%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资助政策,有9.21%的学生认为不了解资助政策。在“您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资助政策(可多选)”上,87.09%的学生是通过辅导员或者班主任介绍了解,而通过校内宣传、专题讲座及课堂教育途径的了解人数仅占28.6%。以上数据说明高职院校对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不够到位。

(三)资助育人成效满意度

为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育人效果,本研究从经济和精神两个层面开展调查。在“您对学校在资助金发放是否满意”上,仅有22.48%的学生选择非常满意,这说明了学校在资助金名额分配上仍存在不公平性;在“您认为获得经济资助的同学心理感受是哪一种”上,占比最高的是认为理所应当。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单纯的经济资助会助长学生形成等、靠、要的懒惰思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身心素质。

(四)完善资助育人建设情况

在“您认为学校在哪些方面需要提升资助育人效果(多选题)”上,有68.07%的学生选择加强学业和就业指导,有77.76%的学生选择心理辅导,还有69.36%的学生选择诚信感恩教育。在“假如您是贫困大学生,您会选择哪些方式实现自身脱贫(多选题)”上,88.8%的学生选择申请助学贷款、助学金;61.0%的学生选择勤工助学、其他兼职;33.4%的学生选择通过努力提升自身学业能力促进就业。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得出,高职院校在育人过程中要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帮扶,延伸育人的深度和广度。

二、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资助育人理念的先进性不足

长期以来,资助工作者一直认为经济资助比精神资助更有驱动力。因此,在开展实际工作过程中,资助工作者会将资助功能浅化为物质经济方面的资助。一方面,资助工作者没有在资助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或者空洞地和受助学生谈思想,这样受助学生难以真正地在思想上、情感上对资助行为产生认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作为“施助者”,单方面地认为自己是主导者,没有从学生“受助者”的角度考虑其接受资助后的心理状态变化,难以实现符合“受助者”个人发展需求的个性化资助。

(二)受助学生主体意识的匮乏

目前,部分受助学生在诚信感恩、自立自强、自我担当方面意识不够强烈,主体意识未被激发,觉得接受资助是理所当然,滋生出“以贫困为荣”的畸形心态,不能从本质上理解国家资助的初衷。长此以往,主体意识匮乏的受助学生会缺乏自助的主动性,部分受助学生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衍生出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三)资助育人形式创新性的缺失

资助育人活动的开展,加大了资助工作者和受助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提升资助育人成效。然而,资助工作者往往更关心资金是否及时、准确地发放,忽视了育人形式的创新,弱化了资助育人的内涵,导致育人效果欠佳。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资助活动更多的是机械式的,如在资助政策宣讲环节中,大多数高职院校仅是单方面地讲解,导致思政教育浮于说教,让受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自始至终关心的也是偏物质化的内容。这样不但不能让受助学生感受到国家资助给予的关怀与温暖,而且无法理解资助育人的价值意蕴,容易被功利思想蒙蔽,不利于良好道德观的形成。

(四)资助育人队伍建设先进性不足

随着受助学生的人数和国家资助金额的逐年提高,资助工作重点也从经济资助逐步升华为推动受助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资助。然而,资助育人队伍的建设不足阻碍了资助形式发展的需求,具体表现在资助育人队伍人员配比不合理、专业性不足和社会参与度低等方面。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基本是由辅导员承担,辅导员还需兼顾助学贷款、奖学金、课程科研等事宜。资助育人需要思考在资助中贯穿思政教育,烦琐的任务会导致育人的质量下降。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辅导员很少思考如何培养受助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导致部分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没有将国家资助转化为情感上的认同。

(五)资助育人监管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前中期阶段,缺少对受助学生资金使用情况和思想动态的跟踪。一部分受助学生没有将助学金用在生活学习上,反而因贪图享受用于追求时尚潮流,一旦失去国家资助会心生抱怨,更有甚者因缺乏诚信意识,通过造假谎报来获取资助。面对此类错误行为,高职院校并没有严厉的惩戒措施。同时,高职院校缺乏对受助学生发展需求的动态管理,资助项目的供给相对于受助学生的需求呈现出不平衡、单一性特征,受助学生的发展需求难以反馈给学校,导致资助工作者无法精准、及时地掌握学生信息,不能根据现有资源进行研判,受助学生在学业、技能、创新创业等综合能力上的短板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三、优化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困境的对策

(一)强化人文关怀的服务意识

如果资助过程中一味强调物质帮扶,缺乏人文关怀的服务意识,就会使资助工作趋向“物质化”。资助工作者要用实际行动感化受助学生,具体表现在对受助学生的自尊保护和价值引领上,与他们构建平等的沟通关系,真正将人文关怀融入资助育人过程。

(二)注重受助学生的心理脱贫

高职院校不仅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需求,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高职院校通过积极拓展心理资源、构建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受助学生实现心理脱贫,具体表现在定期与家长进行联系,建立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支持系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采用心理团体辅导、团体心理游戏、课外拓展活动等形式,引导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职院校要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心理育人功能,多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的受助学生进行正确归因,鼓励他们勇于面对挫折,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

(三)创新资助育人的活动内容

发展型资助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诚信感恩教育活动、励志担当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以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核心,高职院校要把握住课堂教学主阵地,利用重要时间节点,挖掘爱国主义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受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认知。以诚信感恩教育活动为基础,高职院校可以将奖助学金的评定与志愿者活动紧密结合,使受助学生在规则的约束下意识到义务的重要性。以励志担当教育活动为引领,高职院校通过开展“自信、自强、励志”等主题活动,将励志担当教育融入受助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受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从“要我做”到“我想做”的思想转变,增强敢担当的责任意识。

(四)完善资助育人的队伍建设

完善资助育人队伍建设能够为资助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而资助育人的队伍建设离不开协同育人主体的构建和资助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不仅要号召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资源加入资助育人的队伍,还要加强资助工作者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的沟通,通过家访更直观地了解受助学生的真实情况。社会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参与者,要始终坚持社会需求TQX6mVrQ5Qb/K+BoTRVZPg==导向和高职院校育人导向相统一,为推进系统化资助育人提供大力支持。同时,资助政策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更新完善,资助工作者要强化理论学习,保持对政策和体系的熟悉度,根据受助学生的情况,及时开展相应工作。资助工作者不仅在落实政策时做到公平公正,还要设身处地地为受助学生考虑,通过沟通与受助学生建立信任,以灵活生动的形式开展育人活动,使发展型资助育人理念更好地入脑、入心。

(五)加强资助育人的监管机制

当前,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中“贫而不申”“申而不贫”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加强监管机制从根本上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实现精准帮扶的前提,也是实现发展型资助的基础。高职院校多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受助学生在校日常消费数据进行捕捉和分析,根据消费水平客观地反映家庭经济情况。面对不愿透露家庭信息的受助学生时,资助工作者可以选用隐形资助代替大张旗鼓地发放。资助工作者要对受助学生周边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可以通过实地走访的形式对受助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核实,一经查实有弄虚作假者,立即取消评定资格并追回相应的助学金。资助工作者还应加强对受助学生后续消费情况的关注,对于存在不合理消费行为的受助学生,及时给予思想教育引导。资助育人是一项动态的工作,高职院校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进行实时更新调整,根据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的差异性,对受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帮扶。

四、结语

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是由物质性保障向心理性帮扶发展的过程,既让受助学生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又能实现受助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本文立足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现状,以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为切入口,提出树立精准扶贫的先进理念,强化人文关怀的服务意识,创新资助育人的活动内容,完善资助育人的队伍,建设加强资助育人的监管机制等对策,以优化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形式。

参考文献:

[1]刘欣,吕学振.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演变与展望[J].高职院校辅导员学刊,2021(3).

[2]徐子婷.全员育人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7).

[3]唐华丽.发展型资助视阈下高校贫困生理性平和心态的培养探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1).

[4]宋俊,钱星,陈佳纯,等.发展型视域下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19).

[5]唐弋钦.发展型资助视域下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探究[J].科教导刊,2023(8).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研究”,项目编号:2023SJSZ0492。

(作者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智能交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