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课程在师德师风培养中的应用

2024-12-26 00:00:00张美珍
知识窗·教师版 2024年11期

摘要:教育心理学课程在师德师风培养中的应用研究逐渐受到关注,但将其应用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师德师风培养仍相对较少。基于此,文章梳理国内外已有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在师德师风培养中的应用现状,厘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展望。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师德师风;小学教育专业

一、引言

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它关乎教育质量与学生成长。随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师德师风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深入探讨教育心理学课程在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师德师风培养中的应用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提高教师素养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教育心理学课程在师德师风培养中的应用现状

师德师风培养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师素质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教育心理学在师德师风培养中的应用。

(一)国内研究现状

笔者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近10年来我国学者对师德师风的研究,并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后,初步得出以下研究现状。

1.师德师风培养方式研究现状

从师德师风培养方式来看,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应用来培养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师德师风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大部分研究集中在传统的师德师风教育内容和方式上,如开展主题讲座、组织师德师风培训等。这些传统的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新时期背景下,大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方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周小单、唐钰淇从新时期大学生对师德师风的需求侧视角探讨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侧重于分析大学生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需求和期望,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师德师风教育内容和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他们认为,高校应注重教师情感素质的培养,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应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李秀梅以“四有”好教师培养为导向,对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进行探索。她认为,高职院校应注重教师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应该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她还提出了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活动、建立师德师风考核机制等具体的措施。朱芳转依靠“五个着力”来构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她认为,高校应注重教师的人格塑造和情感教育,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以确保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她还提出了开展师德师风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师生互动平台等具体措施。

2.师德师风培养对象研究现状

从师德师风培养对象来看,在已有的研究中,以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为师德师风培养对象的研究占主导,以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为师德师风培养对象的研究较为鲜见。张红红的研究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聚焦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探索相关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她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深入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师德师风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李苗苗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为对象,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师德师风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策略。她还强调了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作用。叶静漪基于高校人才工作发展考核提出,明确师德师风评价标准、改进师德师风评价机制、重视师德师风考核结果很重要。

3.师德师风培养的研究类型分析

从师德师风培养的研究类型来看,总体上还是以有一定针对性的基础研究为主,更深入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应用研究仍较少。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重视,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开始将其运用于教育领域。一些相关研究已经开始探索教育心理学在师德师风培养中的应用;有研究关注教育心理学对师德师风认知和道德发展的促进作用;有研究借鉴情感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如何在师德师风培养中培养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和情感素养。柴敏的研究以鄂尔多斯职业学院为例,从心理学视角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突出了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师建设中的应用,探索了促进教师队伍发展的方法;姜玉峰的研究从心理学视域探讨了高校教师文化建设策略,关注高校教师的文化建设,提出了心理学视角下的相关策略和方法。胡倩雅、谢美玲的研究探讨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关注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内容结合起来。这些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启示。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师德师风培养中的应用探究涉及较少,对教师专业道德、教师专业伦理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对本研究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1.师德师风的内涵研究现状

从师德师风的内涵来看,国外学者常以“教师专业伦理”“教师道德”等概念来表述“师德”。沙皮拉·利希钦斯基、奥莉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进行定量分析,总结了“教师实践伦理”概念的四维结构:关心学生学习、与同事互动、尊重规则、教师专业精。

2.师德师风建设功能研究现状

从师德师风建设功能来看,国外学者围绕着师德师风建设功能进行了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功能如下:卡尔在其研究中认为,教师应成为学生的道德典范,助力学生的道德发展;菲舍尔·伊丽莎白、汉斯·马丁在其研究中认为,师德师风建设能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马赫穆迪·阿尔明认为,师德师风建设承担着社会责任。

3.师德师风建设实践研究现状

国外对师德师风建设实践的重视度也高,主要从两个方向进行建设:一个是师德教育,另一个是师德规范。科尔纳鲁德对自己国家师德教育途径和方法进行了论述,卡尔对师德规范进行了论述。

综上,国内外目前对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需求分析、教师队伍建设、文化建设以及课程思政等方面。尽管已经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涉及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但关于教育心理学课程在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师德师风培养中的应用仍然相对较少。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应用,研究者将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师德师风培养的实际教育场景相结合,逐渐形成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培养模式与方法。主讲教师注重将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育实践,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其效果。研究者还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以获取更全面、更深入的数据;借鉴社会网络分析、大数据分析等新兴研究方法,对师德师风培养中的关键因素进行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关注师德师风培养措施的效果评估和改进策略。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研究者可以评估教育心理学应用措施在师德师风培养中的实际效果,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研究者将研究成果推广到更广泛的教育实践中,并实现长期的效果保持,推广策略、培训方案和支持机制等,以确保研究成果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用性。因此,笔者将结合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理论和方法,从心理层面研究和探索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师德师风的培养,为师德师风培养提供更具体、更科学的指导,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国外对于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师德师风培养中的应用探究涉及较少,但教师专业道德、专业伦理等方面的研究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与启发。国外学者对师德师风的内涵、建设功能、建设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三、问题与展望

目前,关于教育心理学课程在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师德师风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支持;其次,研究对象较为局限,未能全面覆盖各类教师群体;最后,应用方式单一,未能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第一,强化理论构建,完善教育心理学课程在师德师风培养中的应用理论体系。这涉及对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挖掘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和在师德师风培养中的具体应用方式,通过完善理论体系,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第二,扩大研究对象范围,提高研究的普遍性和适用性。这不是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教师群体或学校,而应涵盖更广泛的教育领域和层次,通过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教育心理学在师德师风培养中的实际效果,并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第三,探索多元化的应用方式,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师德师风培养的各个环节。教师可以借鉴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研究、实践探索等方式,不断挖掘教育心理学在师德师风培养中的新应用和新模式。第四,加强实证研究,通过实证数据验证教育心理学课程在师德师风培养中的效果。在实证研究中,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和信息,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加科学、客观的指导。第五,建立长期效果评估和支持机制,确保教育心理学在师德师风培养中的持续性。教师对教育实践进行持续的跟踪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周小单,唐钰淇.从新时代大学生对师德师风的需求视角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教师,2022(32).

[2]李秀梅.以“四有”好老师培养为导向探索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J].教育观察,2022(22).

[3]朱芳转.基于“五个着力”做好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3).

[4]张红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9.

[5]李苗苗.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提升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22.

[6]叶静漪.高校人才工作中师德师风考核的问题分析与改进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2(2).

[7]柴敏.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以鄂尔多斯职业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2(1).

[8]姜玉峰.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教师文化建设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5(4).

[9]胡倩雅,谢美玲.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探析[J].品位·经典,2022(11).

基金项目:202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心理学课程在师德师风培养中的应用——以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ZX23096。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