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护理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

2024-12-26 00:00:00左红英王艺凡魏虹
知识窗·教师版 2024年11期

摘要:目的:探究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与护理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相融合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完善课程设计,编写思政教学方案,包括创新教学方法、融合思政素材等,采取便利抽样法,对照组为96名2021级学生,观察组为99名2022级学生。结果:实验组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考核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自我效能感和职业认同感评分高于教学前(P<0.05)。结论:护理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情怀。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护理学导论;课程思政

2020年,中国教育部正式发布《大学本科生学科道德与职业素养》《加速建立全国大学生思维品格发展框架方案的通知》两份文件,明确指出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育有品质的人才,关键步骤在于全面推动价值观融入课堂;特别是在医疗领域的专业课上需要强化医生伦理道德、行业规范的教育引导力度以提高学生的从业素质。然而,当前中国的医学院校里,大部分学生没有强烈认可自己所学专业的价值。

据统计,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以下简称我院)2020级的护理学专业学生只有不到20%的人是因为热爱护理而选择本专业,而毕业时从事相关工作的仅40%。因此,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职业情怀,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是我院护理教育面临的挑战。

护理学导论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程,这门课程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情怀奠定基础。该课程内容理论性强,枯燥、乏味;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不佳。为此,课程组融入文学、艺术、名人故事等多元领域的思政元素,以期达到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

一、对象

课程组选取我院2022级99名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5人,女生84人。

二、方法

(一)教学设计

课程组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建立以案例为导向,思政为引子,专业知识为核心的思政案例资源库。课程组还要将知识目标与思政素养目标有机融合,教学方法由传统的“以教学为中心”的面授法变更为“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以团队协作的案例讨论式教学及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进行。

课程组根据课程标准制订计划,积极搜寻与教学需求相契合的教育资源,经过探讨与规划,确定课程安排,拟定教学方案。

(二)教学实施

1.教学过程

开课前,课程组创建思政案例资源库,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面对面集体备课,寻找思政元素并确定其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同时组织专家小组对课程思政案例进行审查,在确立教学目标后,确定教学方法,分析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是研究体验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模式。课程组在“护患关系与人际沟通”“临终关怀及相关心理”等章节进行情景再现、角色扮演,使学生切实从患者出发,感患者所感,想患者所想,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在“健康与疾病”“文化与护理”章节,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将人道主义、关爱生命、呵护健康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问题导向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与巧妙运用。课程组在课程中融入思政理论知识、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等关键概念,影响学生的行为,让其朝着正面和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课程组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和讨论临床实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课程组选取行业的焦点话题、主要难题及相关的规范操作等关键信息进行深度研究和交流,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坚持职业操守,建立合理的职业发展计划。

三是构建榜样引领作用的立体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选用优秀榜样思政素材,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明确护理职业内涵,提高专业认知。课程组通过引用南丁格尔、我院杰出毕业生的优秀事迹,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典范传达的职业感情: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对病人毫无保留的爱护和照顾,特别是他们始终准备好为病人的健康和幸福而付出生命的精神。在课程结束后,课程组组织社会实践,在社区养老院为老人做基础检查、健康教育、基础生活护理等。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护理专业的重要性和温馨,增强他们对职业的骄傲感和成就感,提升行业认可度。

2.考核方法

课程组改变传统仅以卷面成绩作为总成绩的考核方式。基于本科课程的课程思政能力的评价要结合课程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第一,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第二,课程教学评价采用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第三,建立结果反馈机制,不断提高课程思政能力。

(三)教学评价

成绩:课程组将2021级的96名护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与2022级的99名护理学专业本科生的成绩进行比较。

自我效能感:课程组采用施瓦泽编制,张建新汉化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测评。

职业认同感:课程组采用郝玉芳编制的职业认同感量表。在这份研究中,课程组使用了五个等级来评估学生的职业认同程度。课程组在教学启动前及教学阶段终结后,借助问卷星平台,统一将问卷发放至各班QQ群内,由观察组学生填写并回收。经过筛选,课程组获得了95份有效问卷。

课程组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来对比和分析两组数据。整个过程检验水准为α=0.05,确保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三、结果

课程组将两组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96人考核成绩为(61.840±9.315)分,观察组:99人考核成绩为(66.320±6.349),两组相比,t=3.957,P<0.001。具体如表1所示。

在课程改革前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认同感评价的比较,具体变化如表2所示。

四、结论

(一)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课程总评成绩

研究显示,课程组采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组通过对比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前后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观察组课程的总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表明,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助力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研究发现,对照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总体均分为(19.680±3.731)分。经过教学改革后,观察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评分得到了显著提升(P<0.05)并达到了中等及以上水平。在执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时,课程组运用各种互动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手段。在学生早期接触专业课程时,这些方法逐渐将思政元素融入学习生活中。课程组通过将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前沿问题融入作业、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等方式,结合课内外情景模拟等手段,逐步渗透思政元素,使学生对护理职业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三)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护理学导论融合了护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知识。学生不仅要系统掌握护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科学框架,还要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本项课题的研究和执行阶段,课程组深刻理解了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性,利用榜样示范作用,引发学生情感和价值观上的共鸣。

此外,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组可以在教学中开展角色扮演、真实故事讨论、热点问题分析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职业认同感。在教学改革后,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总体得分、职业自我概念、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社会比较与反思、社会说服等方面的得分都有显著提高(P<0.05)。

五、结语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与思政元素的结合为课程教学革新开辟了新途径,实现了专业课程培养德育人才的基本职责。本研究构建了护理学导论思政教学改革方案,并应用到课程教学中,教学效果较好。课程组将继续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找准思政契合点,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将本门课程教学成果融入同类课程,推进专业建设与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杜琳,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对提高护理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的效果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9).

[2]唐蓉,谢韬,马丽,等.立德树人视域下护理学导论融合课程思政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2(20).

[3]魏虹,张继兴,林静,等.基于CBL模式的护理学导论课程思政建设教学设计探研[J].成才之路,2022(29).

[4]王凌,王向荣,贺惠娟,等.融入思政的融合式教学法在护理人文修养与沟通技术课程中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21(16).

[5]李现红,周启迪,陈嘉,等.“叩问初心”启发式教学在护理学导论课程中的设计与实施[J].中华护理教育,2021(11).

[6]钱大军,李博.论法律职业伦理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20(10).

[7]郝玉芳,提升学生职业认同、职业自我效能的自我教育模式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

[8]胡传娇,张婷婷,雷雨晴,等.实习前期学生职业获益感及其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6(13).

[9]王磊,常晓未,吕亚茹,等.护理学导论浸润式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的构建与实践[J].护理学杂志,2022(38).

[10]马孟伟,王茜,金莉,等.护理本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22(1).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2022年课程思政教改项目“《护理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研究”。

(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