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岛滨海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围绕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规划与要求,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提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育五化”育人理念,其中,在劳动教育方面提出了“劳育习惯化”的劳动育人理念。但是在落实这一育人理念时,出现了诸多现实问题。文章以青岛滨海学院为例,阐述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施现状,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其他高校的劳动教育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五育五化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新时期更加需要有担当、视野更广、技能更强的高素质劳动者。而高校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一大批有专业知识、劳动技能,掌握核心科技,有创新精神,劳动情怀深厚的未来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造坚实的人才基石。
在新时期,高校全面推动劳动教育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价值,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保持昂扬的劳动精神和养成优良的劳动习惯,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青岛滨海学院一直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五育五化”育人理念。“五育”指“德智体美劳”,“五化”指“德育生活化、智育能力化、体育自觉化、美育熏陶化、劳育习惯化”。
二、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现状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统计
为了准确了解高校劳动育人工作的实效性,以及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满意度,青岛滨海学院课题组科学地设计了此次调查问卷。调查采用问卷星软件,在青岛滨海学院发放调查问卷共650份,收回606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3.2%。本次调查问卷的总体情况如下:在抽选的样本中,女生占38.9%,男生占61.1%,男女比例符合学校实际情况,保证了本次调研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户口所在地来看,样本中城镇户籍的学生为140人,农村户籍的学生为466人,有76.9%的学生来自农村,这与实际情况相符,符合调查的要求。
(二)调查结果和问题分析
1.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的宣传力度不够
调查发现,在问题“您是否了解学校的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的回答中,42.6%的学生选择“非常了解”,35.3%的学生选择“比较了解”,16.8%的学生选择“一般了解”,5.3%的学生选择“不了解”。当被问及“您认为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什么?”时,35.0%的学生选择“宣传力度不够,学生认知不足”。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有部分学生不了解学校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情况,导致在学校开展系列劳动教育活动时,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劳育习惯化”育人理念的落实、落地。
2.部分学生的劳动意识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49.2%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劳动,已养成劳动习惯;33.0%的学生能够按照学校的安排参与劳动教育活动,但还未养成劳动习惯;10.9%的学生偶尔参与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劳动的积极性不高;6.9%的学生不想参与劳动教育活动,认为参加劳动教育活动毫无意义,当下应学好理论知识,参与劳动活动则是毕业以后需要考虑的事情。然而,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企业招聘过程要求学生在入职之前应该具备相应的劳动能力,因此缺乏劳动能力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就不占优势,从而影响将来的就业。
3.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态度较为功利
调查发现,在问题“您参加劳动教育的原因是什么?”的回答中,73.6%的学生选择“完成学分任务”;71.0%的学生选择“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67.0%的学生选择“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41.0%的学生选择“促进专业技能提升”。通过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参加劳动教育活动的目的态度较为功利,这与劳动教育的初衷相违背,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师应予以纠偏。
4.劳动教育的形式、种类单一
在调查中,在问题“您认为学校在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什么?”的回答中,50.5%的学生选择“劳动教育的形式、种类单一”,在所有选项中占比最高。在问题“大学期间,您参加过哪些劳动实践类活动?”的回答中,90%的学生选择日常生活劳动;50%的学生选择生产劳动教育;64%的学生选择“校内外实践劳动”;64%的学生选择“个人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可见,目前劳动教育的形式种类还不够丰富,且多表现为日常生活化倾向。
5.部分学生的劳动获得感低
调查发现,在问题“您认为学校开设的劳动教育给您带来了哪些收获与感受?”的回答中,64.7%的学生选择“劳逸结合,减轻了学习压力”;68.0%的学生选择“帮助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65.7%的学生选择“养成了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55.8%的学生选择“培养了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14.2%的学生选择“没有任何收获与感受”。通过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从劳动教育中有所收获,能够做到劳逸结合,具备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且已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劳动品质,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的劳动获得感低,只是被动地接收高校安排的劳动任务或者不参与劳动活动。
6.劳动教育与专业的结合度不够
调查发现,在问题“您希望学校通过何种途径开展劳动教育”的回答中,67.3%的学生选择“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和专业课相结合”,64%的学生选择“广泛举办丰富多样的专业劳动实践活动”,这两项的占比在所有选项中占比最高。在问题“大学期间,您参加过哪些劳动实践类活动?”的回答中,90%的学生选择“日常生活劳动”。综合这两道题的调查结果来看,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与专业的结合度还不够密切。
7.教育主体的融合育人功能还需增强
调查发现,在问题“您认为哪些群体最能影响您对劳动的看法?”的回答中,49.8%的学生选择“任课教师”;67.7%的学生选择“辅导员、班主任”,且这一选项在所有选项中占比最高。从调查结果来看,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群体,同时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也是影响劳动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而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队伍往往更注重对学生理论方面的教育引导,辅导员和行政人员往往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渗透劳育工作,因此在育人过程中,高校需要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
三、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夯实劳育根基
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高校应牢牢抓住这一育人阵地,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的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及时报道学生喜闻乐见的劳动活动和劳动故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劳动的魅力,帮助学生形成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
(二)坚持劳动教育与一日常规工作相结合,增强劳育实效
高校应将劳动课的实践部分贯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学生公寓这一育人载体,将公寓的日常管理工作与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融为一体,相互渗透、互相影响,真正将劳动教育在公寓这一教育阵地上落实、落地。高校可以在公寓设公寓辅导员岗位,全面负责公寓的管理和育人工作,公寓管理员和公寓自律委员会的学生干部协助公寓辅导员完成公寓的内务指导工作与日常管理工作。公寓要与二级学院形成联动机制,定期组织星级宿舍评比活动,将星级宿舍的评比情况与学生的评奖评优挂钩,将学生在公寓的日常表现与期末综合测评成绩挂钩,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充分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三)坚持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增强劳动观念
一是高校应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教育和思政教育,不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劳动态度,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入脑、入心。二是高校可以组建义工协会和青年志愿者协会,定期组织暑期三下乡和支教等活动,通过组织这些志愿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
(四)坚持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丰富劳育内容
一是高校应加强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高校要在专业课程中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好专业课程的实践部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形成理论扎实、技艺精湛的专业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高校应以社会实践为依托,提高学生劳动教育的参与度。高校要不断引进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以劳动类项目为依托,推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三是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打造特色劳动教育基地,加大协同育人力度。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不断加强企业的合作,拓宽劳动教育的实践渠道,打造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劳动教育基地,为学生搭建与所学专业相适应的劳动实践平台。
(五)坚持劳动教育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提升劳育质量
一是高校可以通过组织“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主题班会大赛”“辅导员工作论坛”和“德育论文年会”等活动,为高校的思政队伍提供更多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实现课上和课下全方位育人的效果。二是高校应定期对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思政教师做劳动教育培训,促使思政队伍在育人目标上达成一致,在教育过程中做到互为补充,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从而增强融合育人实效。
青岛滨海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劳动教育的方针政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方位推进劳动育人工作。本文针对青岛滨海学院在“劳育习惯化”育人理念下工作的实施成效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思政工作的对策。这为高校的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策略,对实现“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拥军,李剑,徐润成.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认知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实证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6).
[2]田鹏颖,刘康.“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
[3]李政涛.“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质量[N].中国教师报,2020-01-01.
[4]朱春花.新时代应用型高校的劳动教育[J].林区教学,2020(1).
[5]赵丽云,张雯.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1).
基金项目:青岛滨海学院五育五化研究专项项目(规划)“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3ZGY10。
(作者单位:青岛滨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