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教育在农业相关高校中的实施现状及路径研究

2024-12-26 00:00:00李杨
知识窗·教师版 2024年11期

摘要:文章通过详尽的调研与剖析,探讨国内农业相关高校耕读教育的现况,揭示了该教育模式虽备受瞩目,但面临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内容与手段单一化、师资力量薄弱和学生投入不足等挑战。研究建议,强化耕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融合,着重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感认同,尤其在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的战略导向下,借力“四新”建设的推动力量,促进耕读教育的革新与发展,同时强调将耕读教育深层次融入“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凭借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渗透的育人机制,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系统培养学生的“三农”意识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耕读教育;农业相关高校;发展现状

一、背景和意义

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已蔚然成风。这一观念强调教育需全方位关怀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五育并举”的理念正是对该核心思想的具象阐释。此理念蕴含了德智体美劳五个教育面向,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尽管如此,当前高校的教育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挑战,诸如课程内容的同质化和教学手段的局限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限制了教育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鉴于当前形势,农业相关高校推行的耕读教育更显重要性。作为一种将农业生产实践与学术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耕读教育不仅传输理论知识,还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学生的实战技能。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通过耕读教育,学生能深入理解农业生产的全链条过程,增进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情感纽带,进而培养出深植“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情结的专业型人才。

从教育价值的维度探讨,耕读教育在贯彻“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中展现出五个方面的积极影响。第一,在道德教育领域,耕读教育让学生亲自投身农业生产活动,传承并弘扬勤劳、节俭和诚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第二,在智能培育方面,耕读教育利用实践操作的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农业科技知识,还促进了其将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的转化。第三,在体育锻炼层面,耕读教育通过体力劳作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持久力。第四,在美感教育上,耕读教育使学生置身自然,亲身体验大自然之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第五,在劳动观念的塑造上,耕读教育作为一种直接的劳动实践,对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耕读教育存在的问题

文章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和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座谈会与有关教师和学生探讨其对耕读教育的感受与感受。经过调研与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对耕读教育已有相当程度的关注与推动,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健全

在当下的高等教育体系内,一些高校已初步探索将“耕读”理念融入课程设置。然而,这些课程普遍暴露出完整性不足、系统性缺失和科学性欠缺的问题。具体来说,课程设计上缺乏一个连贯且系统的框架,难以构建起一个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从而阻碍了学生获取全面的知识结构。

(二)课程的内容与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

当前,国内诸多高校在耕读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施环节尚存不足之处。课程内容的匮乏与单一是核心挑战,诸多课程设计未能紧密贴合农业生产的真实需求,致使其与学生实际学习诉求之间产生脱节。

同时,教育方法的单一化也成为限制耕读课程成效的关键要素。如缺少多元化教学手段和互动式学习场景的构建,阻碍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获取有效激励与参与体验,进而影响了学生对耕读课程的积极性与兴趣。

(三)师资水平不高

当前,我国若干高校在耕读教育领域面临的另一核心挑战是师资力量的薄弱。这一问题根源在于缺少高水平专业素养的教育工作者,直接阻碍了耕读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授课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不容小觑,特别是在耕读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农业科学理论基础,还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高超的教学技艺。

(四)学生的参加程度较低

学生在参与耕读课程方面表现出较低的积极性,这一状况源于高校对耕读教育的重视不足。由于缺乏有力的推广宣传,课程编排的不尽合理,学生对于耕读课程的认知尚浅,难以充分认识到这些课程的实用价值与核心意义。另外,部分学生可能对农业兴趣或认知有限,所以参与耕读课程的积极性与动力不足。这种低水平的参与现状,不仅削弱了耕读课程的教学成效,也障碍了耕读教育在高校内的普及与实践。

三、农业相关高校加强耕读教育涵养“三农”情怀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全面、高效的耕读教育工作与保障体系

想要增强耕读教育的深度并激发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情厚谊,高校需要构建一套综合且高效的运作与支持系统。该系统的关键在于实行理性的高层设计,保障教育政策的出台与执行既全面又规范,同时展现出实质性的成效。因此,高校必须借助周密的战略规划与举措,增强耕读教育工作的力度,确保各类教育实践活动常规化,保障耕读教育的效果。

(二)将耕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农业相关高校应将耕读教育视为培养兼具“三农”情怀与高尚品德学生的纽带,紧贴农业核心价值,逐步推进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例如,农业相关高校可以将耕读实践贯穿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修订课程体系;借由必修课程、限制性选修课程及通识教育课程等多元化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农业与农村的历史演进路径、农业文化遗产的承继、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乡村治理理论及乡土情感等;在时事与政策课程中嵌入耕读教育单元,加深学生对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重要战略与政策的认知。

(三)强化耕读教育与“四新”建设的融合

为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2018年8月,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及新文科的战略规划,将“四新”理念融入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议程,旨在推动教学内容与模式的革新。在此战略导向下,作为新农科建设的关键环节,农业相关高校需积极采纳新技术、创新教学法,致力于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并强化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整合,力图达成知识传授、能力提高和价值观引导的三维教育目标。

(四)实施“三全育人”深化耕读教育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涵盖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范畴,强调高校必须将立德树人之重任融入学校活动的每一层面,横跨思想品德培育、文化知识传授与社会实践教育等所有领域,构建一个包含教育、科研、实践、管理、服务、文化和组织的持久育人体系。对于农业相关高校而言,深化“三全育人”实践,强化对“三农”情感的培养,探索综合性的“三全育人”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在耕读教育实践中实行全员参与的育人模式,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培养学生的关键群体,均需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各职能单位则应依据自身的岗位职责与工作特性,采纳灵活多变的教育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将耕读教育融入“五育并举”体系

相关部门应探究农业、农民和农村三方面问题与一个全面教育体系的五大构成部分——品德教育、智力开发、体育锻炼、审美培育、劳动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揭示社会与教育相互作用的模式。该教育体系旨在促进个体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高,而“三农”领域凭借其丰富的生活实况与独有的智慧积累,为实现这一教育愿景提供了一个天然且广阔的平台。农业相关高校融合“五育并举”的教育观念,能够从多个层面助力学生成长:通过品德教育,巩固道德素养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通过智力开发,着重开启学生智慧,深化他们对“三农”面临的挑战理解和应对策略的认知;通过体育锻炼,发掘并实践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以增强学生体质;通过审美培育,引导学生鉴赏并承传“三农”环境中蕴含的美学价值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劳动教育,强调亲自参与农业劳动过程,在实践中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六)构建学科体系与管理机制以支持耕读教育

在发展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农业相关高校应将“全方位人才培养”的概念贯穿学科设置、教学方法、教材编制及管理系统的所有层面,目标是培育出深具“三农”情怀的未来领军人物。此举措着重推广灵活且创新的教学策略,确保教育内容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整合。

在发展学科体系的过程中,农业相关高校需规划一系列紧密联系“三农”议题的课程内容,参考已由中国成功编制并颁布的一系列教材实例,诸如农村社会学、农村公共管理、农村社会工作、农林经济管理等,这些著作全面涉及农村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乡村社会结构与治理体系的广阔舞台。

在构建高校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农业相关高校需植入一套严谨而合理的管理机制,旨在为“耕读”教育理念的深入实践提供稳固基础。这涉及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系统强化、教师职业成长路径的深化拓展,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体系的细致优化。

本文从当前的耕读教育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耕读概念,以及相应的教育对策。为推进我国耕读教育的深入开展,农业相关高校应主动扩大耕读的普及与渗透,以各种方式推进“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相互支撑,共同发展,从而提升教育的品质,培养出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可春,薛鹤南,焦傲.论高校耕读教育的当代价值与实现路径[J].镇江高专学报,2024(2).

[2]吴亮.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

[3]库夭梅,张波,甘晓伟,等.主题探究式耕读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24(6).

[4]杨国顺,王法宽.新时代乡村学校实施耕读教育的基本策略[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3).

[5]田富洋,武宝绘,张姬,等.涉农高校劳动育人视角下耕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4(5).

[6]邵凌媛,付坚强.农业院校开展耕读教育的意蕴、困境及路径[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24(1).

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省教育厅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SJSZ1319。

(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