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古镇,墨绿色的青石板整齐有序地铺在地上,临街的小杂货店透着浓浓的烟火气,巷子里依稀回荡着孩童昔日的欢声笑语。可惜,长大后的他们却一个个离开了,古镇变得越来越沉默,像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古镇上,有一个摆了许多年的卖麦芽糖的小摊子,摊主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爷爷。我爷爷经常去那里买糖,也经常陪摊主爷爷闲坐聊天。在这三十多年里,麦芽糖的味道一直没有变,甚至连做麦芽糖的锅具也未曾换过。爷爷说是为了保留糖的灵魂,不然就再也做不出那样的味道了。换了锅,出去的人便尝不出自己的童年。
听爷爷这么一说,我不由得好奇地走向了摊子,和老人攀谈起来。老人说,自己在这里生活了许久,一直靠卖麦芽糖为生,周围的朋友和儿女都离开小镇去大城市了,但是自己却不愿去。
我问他为何不跟着儿女去大城市,他叹口气,说:“大城市里的东西,全都是用机器造出来的,钢筋水泥的房子,一点灵魂都没有,冷冰冰的,住在那里的人就像庄稼离开了土,心慌啊!”
“您老守着这些旧家什,有什么意义呢?”我追问。
“我在这儿卖了三十几年的麦芽糖,在别人眼里,可能会被拿来举反例,说不好好学习就要像我一样一辈子卖麦芽糖,但是我自己并不这么认为。虽然我没有做什么光宗耀祖的大事业,但是通过不懈的努力,也实现了自己的小梦想。”
“您的梦想是什么?”
老人想了一会儿:“我的梦想嘛,就是守着这么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做点让自己开开心心的小事,把制作麦芽糖的老手艺传下去。”顿了顿,他又笑着补充,“以后,我们的儿子、孙子,总还是要回来的,不能让他们找不着这个老味儿,对吧?”
听到这里,我沉默了。我们的努力难道一定要取得物质上的收获吗?努力了,收获精神上的充盈不是更加可贵?有的努力,在他人眼里也许微不足道,甚至被嗤之以鼻,但是对于自己来说,能够乐在其中,不也是一份独特的收获?
古巷里的“守旧”老人,虽然一生清贫,但他的精神是富足的!
(指导老师:张燕)
点评
好文章,总能深深触动读者的内心。一个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无疑是文章打动人心的关键。“我”在古镇偶遇卖麦芽糖的老爷爷,通过深入的对话,老爷爷的形象逐渐在读者心中丰满起来。他坚守着古镇,不愿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对大城市的生活充满了排斥;他看似平凡无奇,却心怀伟大的梦想,希望将制作麦芽糖的老手艺传承下去,守候着儿孙的归来。结尾处,老爷爷的精神富足与物质生活的清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人深思,让读者对这位“守旧”的老人充满了敬意和感慨。
(孔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