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食品。有趣的是,在四川的不少地方,豆腐却有别的叫法。譬如隆昌叫做“灰妹儿”,重庆永川(重庆曾属于四川)称为“灰毛”,邛崃则写作“灰蘑儿”。
好好的豆腐,为什么会变成这么个怪词儿呢?说到底,这跟猛兽老虎有关。在古代,老虎是令人畏惧的野兽,也是与人类争夺土地的竞争者。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人口生存需要,人们侵入了以森林山地为主要栖息地的虎的生活领域,人虎冲突也就变得越来越频繁了。
史籍上就有关于“虎患”的记载,因此,许多地方在口语上都忌讳提到“虎”字。北方人把“老虎”改称作“大虫”。而在长江流域,遇“虎”时则改用“猫”代称。在清朝初期,因战乱关系,川渝一带是遭受“虎患”最为惨烈的地方之一。当时有人说:“四川遍地皆虎。或七八,或一二十,升楼上层,浮水上层,浮水登船。此古所未闻,闻亦不信。”
成都是四川的省会,但在清朝初期,“城中草木蔽寒,麋鹿豺虎,纵横民舍”,残破的景象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时兵丁在城中猎杀野兽,光是蜀王府一带,就“二三年捕获未尽”。至于四川的边远山区,虎群出没更是寻常。譬如,綦江县“虎狼之害愈虐,行者虽五七同群,执器械前后,中间必有一失”。看这段描述,当时的巴蜀大地简直处处都是景阳冈,不是武松根本就出不了远门。在这种情况下,四川各地方言就普遍出现了对“虎”字的避讳。如成都叫“大花猫儿”,崇州称为“黄猫”,涪陵称为“大猫”。总而言之,就是以“猫”代“虎”。
但这与豆腐又有什么关系呢?问题出在“腐”字上,“腐”与“虎”这两个字,古代韵书上并不同音,但在长江流域中上游的广大地区,却普遍读成一样。这样一来,对“虎”字的避讳,就延申到了本不相干的“腐”字(以及其他同音字)上。譬如湖南长沙话(属湘方言)就将“腐乳”称作“猫乳”,甚至把“府正街”叫成“猫正街”,这就是因为“腐”“府”和“虎”同音,为了避讳而统一用“猫”字代替。
这也正是“豆腐”在四川方言里有着独特说法的原因所在。“灰妹儿”“灰毛”“灰蘑儿”,其实都是指的“灰猫”,“灰”大约是指豆腐的颜色,而“猫”就是对“腐”(“虎”)的避讳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