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雨花英烈丁香与革命伴侣乐于泓的合照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电影《丁香》、纪录片《永远的丁香》、长篇纪实文学《犹有花枝俏——白丁香烈士传》、长篇纪实小说《丁香花开了》接续创作,使革命烈士丁香的感人故事广为传播。鲜为人知的是,乐于泓以半个肺的身躯毅然随军进藏,先后任中共西藏工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宣传部部长、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等职。他参与制定西藏和平解放的具体政策,以列席代表身份参加西藏和平解放谈判,是西藏和平解放事业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为西藏革命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情眷眷,唯将不息斗争,兼人劳作,鞠躬尽瘁,偿汝遗愿
1932年12月3日,丁香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乐于泓不顾个人安危来到雨花台,雨中伫立,悲怆立下誓言:“情眷眷,唯将不息斗争,兼人劳作,鞠躬尽瘁,偿汝遗愿!”此后,乐于泓化悲痛为力量,把对丁香的无尽思念投入到革命中,以坚强的意志继续完成丁香未尽的事业。在山东青岛,他担任青岛团工委宣传委员、共青团山东省委组织委员、共青团山东省临时工委宣传部长,组织山东青年团员宣传党的主张,积极开展革命运动。1935年9月,乐于泓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1937年9月,在国共合作背景下,乐于泓获释出狱。
1938年,乐于泓在河南竹沟加入新四军4师,在师长彭雪枫的直接领导下参与创办《拂晓报》,是《拂晓报》“三元老”中第一“元老”。《拂晓报》内容真实,文字通俗,表达活泼,深受新四军战士们欢迎。乐于泓在作战与行军中完成采访、编辑、印刷工作。毛泽东曾为《拂晓报》题词“坚持游击战”,并给彭雪枫写亲笔信,表扬《拂晓报》办得好。乐于泓待人亲切和蔼,为人真诚率直,先后担任豫苏皖边区党委宣传部长、18军政治部宣传部长,被同志们亲切称呼为“阿乐”部长。渡江战役后,乐于泓在江渭清同志领导下,担任南京市总工会筹备会秘书长、文教部长,紧锣密鼓投入南京总工会成立工作。乐于泓始终铭记着在雨花台立下的誓言,始终坚定信仰,努力工作,把精力和时间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中。
半个肺毅然进藏,誓把红旗插在喜马拉雅山上
1950年1月30日,乐于泓收到中央军委电报,要求其随军进藏。而此时乐于泓的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前后5次的身体检查结果都不符合进藏条件。尽管医生建议其慎重考虑,组织部提议其留守后方,但是乐于泓再三努力争取,表达人藏决心,和18军战士一样誓把红旗插在喜马拉雅山上。
2月1日,乐于泓在南京市立医院检查身体,X光显示其左肺下陷心脏移位,肋膜肥厚,右肺两钙化点。11日,乐于泓因盲肠炎住院治疗,由于身体恢复较差,24日又转人中央医院休养,再次检查X光片,诊断为慢性后期肺结核,医生不建议去西藏。乐于泓认为,参加解放西藏是一项光荣任务,自己的身体状况是老毛病,不足为惧。
考虑到乐于泓的身体状况,出于对干部的关爱,在乐于泓抵达重庆后,西南局相关领导非常慎重,安排了三次专门检查。4月12日,安排他到陆军医院检查;15日,到商滩岩中央医院检查;28日,又到陆军医院检查X光片。5月3日,时任西南军区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写信给乐于泓,指出“一侧肺已经萎缩,同时心脏亦向病侧移位;健侧亦有钙化病状及肺门淋巴腺肿大,因此不能过于劳动及长途行军,否则会遭致很大痛苦,甚至危险,尚望对自己身体多为保重”。并提议组织上对乐于泓的工作另行考虑。
乐于泓多次向医生申述,在革命战争最艰苦的岁月自己都挺过来了,高寒缺氧不足为惧,他恳请组织上同意其随军人藏。乐于泓的再三恳求,终于给自己争取了随军人藏的机会。5月6日,西南军区卫生部在给二野组织部的证明信中写道:“考虑到高原地带氧气稀薄,对阿乐同志病体是不适合的,因此我们意见最好先在高原地带如成都附近等地锻炼三个到六个月看看这一时期病况怎样,能否坚持,然后再作去西藏与否的决定,如不经这一锻炼即去西藏,可能使阿乐同志在身体上遭受到痛苦的。”
就这样,乐于泓靠着主动争取的宝贵机会热情澎湃地踏上了随军入藏的征途。虽然在日记中经常有失眠、头痛、胸闷的字样,但乐于泓从未打过退堂鼓,默默忍受着高寒缺氧给身体造成的痛苦,把全部热情用到西藏革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践行老西藏精神,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新西藏
从1950年5月,乐于泓担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主任到1952年率领西藏致敬团的各民族代表赴京参观,三年日记32多万字,全景式呈现了西藏和平解放政策制定的历史脉络,从工作生活的细节展现了党制定政策的价值理念和历史背景,为我们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提供了重要历史借鉴,是我们党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记载,是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藏故事的典型代表,在党史教育实践和红色资源挖掘中具有重要意义。
1950年5月到12月,乐于泓日记主要记录了进军西藏各类具体政策的制定过程。如5月17日,乐于泓在日记中记录了时任18军军长张国华宣布的关于对藏基本原则的内容:“1.驱除美帝国主义势力;2.实行地方区域自治;3.现行制度不动,将来由人民协商解决;4.宗教信仰自由。总之第一步争取人藏,人藏后政治问题也要慢慢来,解放西藏是整个问题不是局部问题,因此即个别争取下层也不要伤害当局,一定要争取当局大部。”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乐于泓领导政策研究室围绕进军西藏展开作战研究,提出衣食住行、疾病预防、物资准备等建议;团结藏学研究专家,训练藏族干部。政策研究室编写藏文课本、进藏教材,组织全体官兵学习藏语和民族宗教政策。组织翻译西南局“十条政策”、政策布告、进军西藏口号、宣传材料等,为提高18军战士政策水平,贯彻好执行好落实好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1年1月到12月,乐于泓日记主要记录了西藏和平谈判的前后经历和斗争过程。乐于泓陪同西藏和谈代表团抵达北京后,被周恩来总理指定列席谈判。谈判期间,乐于泓负责具体事务沟通和材料准备,为谈判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如5月2日乐于泓在日记中记录了和平谈判中关于进军西藏问题的认识,“阿沛(阿沛·阿旺晋美,时任西藏地方政府噶伦,首席谈判代表)提出进军问题是焦点,这个问题要先解决,再把十条中不清楚地方提出来问。李(李维汉,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指出,进军是中央既定方针,西藏是中国领土之一部分,全中国必须解放,进军对藏族有利对全国有利,人民政府帮助少数民族解放免于帝国主义侵略,特别目前美帝猖狂,英帝帮凶,西藏国防更须强大国防军,解放军有纪律爱护藏族一贯如此,进军不要藏地方供给,西藏人民没有负担。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英印也承认,解放军进藏与否是内部事情,与英印没有任何关系。”
从4月22日西藏和谈代表团抵达北京,到5月23日签订和平解放协议,乐于泓记录了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谈判过程,见证了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的《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人民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字仪式。6月13日,乐于泓以18军联络部部长的名义,陪同中央人民政府赴藏代表张经武,经香港、新加坡、印度赴藏,前往亚东会见十四世达赖。乐于泓到达拉萨后,走访和拜会西藏地方政府四品以上官员,重点宣传协议精神,宣传解释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乐于泓上门拜访了30多位上层人士,共计50多次面谈交流,帮助上层人士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争取他们对解放军进军西藏和解放西藏工作的支持。
1952年1月到12月,乐于泓日记主要记录了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开展建设的艰辛历程。乐于泓先后担任中共西藏工委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部长、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等职,参与了藏语文训练班、拉萨小学的筹办,为西藏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时事报告会、党课团课、庆祝大会、文艺活动等形式,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政策宣传、西藏和平解放协议解读等工作,为西藏思想宣传工作做出了积极探索。如5月20日乐于泓在日记中记录了庆祝和平解放西藏协议一周年座谈中,乐于泓发言提出“十七条哪一条最重要,使他们认识到一切的界线是回到祖国大家庭中来,协议对汉回同胞有什么好处,说明了过去帝国主义侵略,民族不团结,工业农业不能发展。有了协议一致发声,中央帮助发展工业农牧业,生活即改善了。”乐于泓率领西藏致敬团的各民族代表一起赴京,在参观学习过程中尊重各民族习俗,团结各民族代表,积极介绍西藏各方面工作,增进了内地广大干部群众对西藏的了解和认识,以实际行动在西藏革命建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乐于泓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其参与西藏革命建设的重要经历,记录了西藏革命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史实细节,记录了参与西藏革命建设的重要人物,是西藏和平解放事业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是老西藏精神的亲身实践者,为西藏革命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教育意义,值得党史教育宣传工作者进一步深入挖掘,为开展红色教育提供真实的史料支撑,发挥红色日记的重要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