荏苒散发着浓郁的香味,沁人心脾,它在我的老家被叫作“yinzi”。当问及是哪两个字时,没人能说得清。我上网查了一下,原来是“苏子”,古名荏,也叫荏苒。它就是“荏苒”啊,好奇之心顿生。
《说文解字》中记载:“荏,桂荏,苏也。”五代南唐徐锴在《系传》中写道:“荏,白苏也。桂荏,紫苏也。”可见,“荏”是苏的古名,古人也把紫苏和白苏统称为荏苒。
荏苒是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属下的几个变种,形态相似,植株颜色不同。茎方形,叶阔卵形或圆形,边缘有锯齿。一般把绿叶白花的称“白苏”;把紫叶紫花的,以及叶子正面为绿色、背面为紫色的称为“紫苏”。荏苒全草均可入药,嫩叶可食。果实统称为“苏子”,可榨油,可入药,可提取香料。紫苏是南方多种料理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和配菜。
为什么用“荏苒”来表示时光流逝呢?
原来荏苒这种植物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能完成从柔弱(荏)到繁盛(苒),再到枯萎的一生。
古人之所以会用荏来代表时光的流逝,是因为荏一年一茬,变化极快。荏的生长四季分明,春天的时候疯狂地生长,到了夏季繁茂旺盛,到了秋天结完种子后就迅速枯萎。它们结的种子多而小,极易脱落。所以适时收割,才能有所收获。
古人给这种植物起名为“荏”,是很有道理的。你看它草字头下面是一个“任”字,顾名思义,它是一种非常好养活的草本植物,任哪儿都能活,同时也代表它随处可见。
传说古代有个人外出一年后,回到家乡,看到院里去年种下的一株荏竟然蓬蓬勃勃长满了院落,不禁感叹:“时光如荏,一枯一荣,一眨眼而已。”后来,人们就用时光荏苒来形容岁月匆匆,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荏为何又称作“苏”呢?这里面也有典故。传说神医华佗在河边采药时,看到一只水獭吃了很多螃蟹,肚子撑得圆滚滚的,样子很难受。但它爬到岸边吃了一种紫色植物后,很快就好了。这种植物就是荏。
后来,华佗在酒家里看到几个年轻人毫无节制地吃着螃蟹,劝阻无果。因螃蟹寒凉,不久他们肚子就难受了,哀号不断。华佗想到水獭的行为,就为这些人熬了荏水。他们喝下荏水后,很快就缓解了症状。因此,后来人们把这种紫叶植物又称为“紫舒”,逐渐演变为紫苏。也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荏苒的果穗多而细小,像流苏一样而得名。无论哪种说法,都表达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关注,以及对文字的想象力。
中华文字,源远流长,一字一词皆有渊源。让我们在秋日里收获“荏苒”的同时,也去感悟自然的神奇变化,感悟中华文字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