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草、木,还是花、叶,植物给人的视觉效果是绚烂多彩的,触感却多是扎手、刺挠、黏乎乎的,“手感”糟糕,不禁令人惋惜:“真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啊。”这是为什么呢?
植物的“手感”糟糕,主要表现在生出扎手的坚硬茎干、长满蜇手的尖刺、分泌黏乎乎的汁液三个方面。第一,植物生出坚硬的茎干是用于物理防护。如同人类拥有皮肤护体一样,植物的天然自保屏障就是树皮、茎皮,它们由角质层、蜡质层、木栓层等结构组成。植物无法行动,只能“以不变应万变”,这层坚硬的、粗粝的表皮就成了它防止被动物啃咬、被风雨侵蚀的第一道防线。
第二,植物长满尖刺是为了防止被吃。据研究,带刺被子植物最早出现于晚白垩纪时期(距今约9 750万年),到第四纪中更新世的最后阶段(距今约3 460万年),带刺植物突然呈倍数增长。这时期发生了什么?研究显示,同时期的中大型植食性哺乳动物开始多元性倍增,远古植物的生存环境简直“四面楚歌”,必须进化出一身尖刺才能自保。
随着植食性哺乳动物越来越多,植物的刺也不断进化升级。比如细小的倒钩刺、毛毛刺等,统称为“表皮毛”。别小看它,这是一种非常尖锐的发状刺,能钩住虫子,使其寸步难行。农村常见的荨麻草、拉拉秧、鬼针草等,都是凭借一身“毛毛”吓走了贪嘴的动物,连顽皮的“熊孩子”也都绕道走呢。
第三,植物分泌黏糊糊的汁液是为了对抗病毒。人体遭受病毒攻击后,英勇的白细胞赶忙活跃起来,与入侵者决一死战。植物也是一样,免疫系统被细菌、微生物群落和动物体液等病原体袭击时,会迅速分泌毒液对抗入侵者。首先是芳香油性汁液,它是植物的广谱抗菌成分,像臭水沟一样通过散发气味驱赶靠近的病原体。其次是溶菌酶,它是一种生物活性蛋白酶,和人体内的白细胞一样能够主动作战,直接作用于微生物的细胞壁,起到杀菌效果。最后是“断臂求生”法,在抑菌、杀菌都不管用的情况下,植物会立即让被感染的部分自行坏死,从而遏制病原物扩散,这个过程会出现发热症状,被叫作“植物过敏性坏死反应”。
如此看来,植物的“手感”糟糕完全是出于自我保护,它无法像人类和动物一样通过自由活动来规避风险,只有合理运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防御机制。这是植物的生存之道,也是其与自然万物最好的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