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渺的人海中,我们与他人的联系,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为紧密。这并非一个全新的发现,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真理。早在1929年,匈牙利作家弗里杰斯·卡林西在短篇小说《链条》中便揭示了这个秘密:两个主要角色大胆地猜测,在这个世界的任意两个角落,人与人之间都可能由不超过五六个人所构成的“桥梁”连接起来。
想象一下,这样的“桥梁”无处不在,它可能跨越山川大海,也可能穿梭于街巷之间。大多数人都能回想起,那些似乎遥不可及的人,其实只是通过几个简单的“桥梁”,便与我们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卡林西猜想”的魔力所在,它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复杂的联系——几乎任何两个人(A与E),都能通过“A认识B,B认识C,C认识D,D又认识E”的链条紧密相连。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20世纪60年代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的实验。他从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的电话号码簿中随机抽取了96个普通市民,分别向他们寄送了一个神秘的小包裹,并附上一封信,请求他们通过各自的熟人网络,将这个包裹转寄给远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一个股票经纪人。这个股票经纪人就是这次实验的终点,也是所有“桥梁”的汇聚之处。
当然,这96个包裹的命运各不相同。有的包裹可能在收件后,就被搁置在某个角落,有的可能在中途丢失,但令人惊讶的是,最终仍有18个包裹成功抵达那个股票经纪人手中。这18座神奇的“桥梁”的平均链接数为5.9,也就是说,它们平均经过了近6个人,才将包裹从起点传递到终点。
这一理论的真正普及,还要归功于约翰·瓜尔在1990年改编的同名戏剧《六度分隔》。这部戏剧在百老汇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让“六度分割”的概念深入人心,而贝肯数是基于“六度分割理论”的概念。到了1994年,美国奥尔布赖特学院的学生推出了一款名为“凯文·贝肯的六度关系”的游戏,让这一理论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这款游戏的规则简单而有趣:参与者需要评估一个演员(无论是在世,还是已经离世)与美国电影明星凯文·贝肯在职业上的接近度。例如,如果某个演员与贝肯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中,那么这个演员的“贝肯数”就是1;如果另一个演员与“贝肯数”为1的演员合作过,那么他的“贝肯数”就是2,以此类推……经过一系列的推算和统计,实验者们发现,平均每个演员的“贝肯数”为2.955。这意味着,在这个庞大的电影网络中,即便是与凯文·贝肯距离最远的演员,也只需要通过不到3个人的“桥梁”,就能与他产生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群演员中,有一个名叫威廉·鲁弗斯·沙夫特的演员,他的“贝肯数”是7。沙夫特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个南部军队将军,他的主要身份与电影行业相去甚远。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他曾在1898年出演过两部电影,这使得他与电影圈产生了微妙的联系。
直到1998年,“六度分隔理论”引起了研究社会联系的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这一年,社会学家邓肯·J.瓦茨和数学家史蒂夫·斯托加茨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小世界”网络的集体动力学》。这篇论文为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思想和行为在人群中的传播规律。这篇论文的发表,不仅为“六度分隔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持,还为后来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从“卡林西猜想”,到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再到“六度分隔理论”的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我们不禁感叹人类社会的联系之紧密和复杂。在这个充满联系的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孤岛。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和选择,都有可能影响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