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苍凉而辉煌

2024-12-25 00:00:00程应峰
知识窗 2024年12期

读到一首写河西走廊的诗:“河西走廊早已把自己置身于莫高窟藏经洞的一本书之中,翻一页,祁连山上的积雪厚了一尺,牧羊姑娘的头发白了几根;读一遍,卧佛寺的钟声不绝,肃北草原羊羔的咩咩声一直回响。”恍然间,我听到辽远的钟声,看见祁连山的皑皑积雪,触摸到广袤的草地和羊群……

河西走廊是北西-南东走向的狭长地带,形如走廊,位于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是沟通中部和西部的唯一大通道,其历史跨越了汉、两晋、隋、唐、元、明、清等各个时期。这卧伏于祁连山脚下的长廊雄阔而壮丽,它是金戈铁马的征途,是商旅绵延的古道,是文明互利的通道,写满了波澜壮阔的诗章。

河西走廊是交通要道,也是景观大道。这里汇集了众多地貌,戈壁沙滩,丹霞雅丹,雪山草原,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长廊,还是中华历史上的文化长廊。从汉武帝开拓疆土,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西域的神秘面纱从此揭开,繁盛的丝绸之路由此绵延。

河西走廊留存着大量的石窟群,有彩陶、壁画、岩画、雕塑、古城遗址等,各具特色,被誉为“石窟艺术走廊”。其中,始建于公元366年的敦煌莫高窟举世闻名,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 000多平方米,彩塑2 400多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莫高窟艺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穿越河西走廊,许多地名会因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从嗓子眼里雀跃而出: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祁连山下的张掖市,我国近代教育家罗家伦就有“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之句。

张掖拥有草原、林地、雪山、峡谷、丹霞、古寺等风景名胜,居有30多个民族,有“塞上江南”“桑麻之地”“鱼米之乡”之美称。汉武帝时,置张掖郡,张掖遂成丝绸之路重镇。玄奘、王维等人都在此留有足迹、诗篇,《八声甘州》《甘州曲》等词曲流传至今。张掖丹霞口,地貌奇特,气势磅礴,令人惊艳。张掖马蹄寺是一处集佛教石窟艺术与民族风情和祁连山草原、林地、雪山等自然风光于一体的风景区。其石窟群开凿距今已有1 600多年的历史,共有70多处,迤逦近30千米,均建于悬崖峭壁,令人叹为观止。

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为积淀生活的智慧,诸如陈子昂、王维、高适、岑参等对边塞风光、对祁连山的歌吟,托物言志,借景抒怀,苍凉雄壮,令人心动。今人何尝不是如此?那些旅人,他们在途上捕捉,在行进中歌唱。行吟诗人李立穿越河西走廊,在历史和现实的照拂中,清晰而准确地把握河西走廊的不同凡响之处。你听:“马蹄飞溅,响彻在时光的隧道/悠扬的驼铃声,循着祁连山的山脊迤逦而行/那些披星戴月的驼队,踩着汉人张骞/留下的足迹,向梦幻般的东方进发/我在他们的身后,吃力追赶/乌孙、龟兹、焉耆、若羌、楼兰、疏勒、大宛人/他们神情专注、步履矫健、昼行夜赶/河西走廊的每一棵小草、每一颗卵石、每一粒星辰/都能辨认出他们厚重有力的脚步声。”字里行间,古代商人复活了,他们向往东方中原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他们从西边进入河西走廊,无惧道阻且长的磨炼,不畏风沙漫卷的艰辛。

在这里,驰骋过开疆守土的古代战士。年轻的霍去病带领一万精骑,扫清了河西走廊的障碍和危险。对于御赐的美酒,他没有独饮,而是把琼浆玉液倒入泉水,让每一个士兵、每一匹战马、每一缕清风,甚至手舞足蹈的芦苇,都能分享胜利的喜悦。更有年迈的左宗棠从关楼之下跃马而出,一声断喝:“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这样的气贯长虹,这样的赤诚之心,怎能不教人动容?如今,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着棉花、甜菜、大麦、糜子、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油菜,更有风骨遒劲的杨柳在杳杳清风中沉吟、诉说、低语。

丝绸之路上的河西走廊是一条通商道路,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进入当代,它更是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平台,一颗颗卫星在这儿成功发射,一艘艘飞船在这儿升空着陆。奇迹般的河西走廊,以融合之势,以通达之姿,不遗余力地书写着华夏文明史,带出的是一方天地的苍凉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