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现代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2024-12-25 00:00:00徐盈之
群众 2024年22期

现代服务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作出部署,凸显了现代服务业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已渗透到产业的全过程、全链条之中,促使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江苏作为服务业大省,需要紧抓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新机遇,借助数字经济的赋能,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更高质量的服务业新体系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江苏拥有雄厚的产业资源、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技术积累,为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实力雄厚,地理区位优越。江苏区位优势明显,是全国重要的货物运输枢纽,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2023年,江苏服务需求加快释放,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1.6%,比上年同期提升0.6个百分点。其中,科技服务、软件服务等数字经济服务业发展持续向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1.4万亿。截至2023年底,江苏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23.5万个,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营收超过1.8万亿,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前三季度,现代服务业持续蓬勃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9%、10.8%、4.8%和5.5%。

产业基础坚实,人才资源丰富。2023年,江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1.4%。截至2023年底,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67.9,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24年4月,江苏现代服务业涉及141个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其中科技服务类项目46个、现代物流类项目50个、软件和信息服务类项目9个;涉及59个生活性服务业项目,其中文化旅游类项目23个、现代商贸类项目23个、健康服务类项目8个,形成紧密、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链。此外,截至2023年底,全省拥有超过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100万科技人才,形成了高水平实验室矩阵。全省15所高校拥有未来产业相关学科38个,其中6所高校11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政策支持有力,市场需求旺盛。江苏高度重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先后出台《江苏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等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现代服务业企业的技术改造、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居民消费潜力得到充分释放,消费结构不断加快升级,数字化消费呈现不断攀升的态势。2023年,江苏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11156.2亿元,同比增长6.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3.5万元,同比增长8.0%。

江苏现代服务业在改革开放中抢抓机遇,在转型发展中催生新动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在新发展阶段,推动现代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数字价值挖掘,深化数字技术应用,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布局,不断探索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的有效路径。

推动数据驱动转换,强化数字价值挖掘。一是打通数据要素通道,构建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合作生态网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江苏省产业级5G基站为依托打通数据通道,构建现代服务业合作生态物联网,着力联结研发端和生产端的数据流。鼓励全省现代服务业不同领域数字化服务商借助合作生态网络加强机理模型与数据沉淀,积极探索“数据开发+联合交付+应用分成”等新服务模式,以满足不同类型现代服务业实际需求与行业方案的精准孵化。二是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激发现代服务业的内在活力。借鉴并拓展苏州大数据交易所的实践经验,发展“数据开发—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全链条市场运营体系,并支持江苏省内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数据服务交易试点,积极探索并完善公共数据双向回流机制。三是开展数据要素型企业认定,支持数据服务企业做大做强。积极鼓励全省现代服务业企业探索新型数据业务与商业模式,培育一批“产业大脑式”数据要素型领航企业。重点建设“大脑企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引导互联网平台和龙头企业挖掘自有数据、加工增值数据、有序开放数据,以供搜集、筛选和对接。鼓励省内现代服务业中小型企业通过产业链合作、引进第三方数据服务等方式参与“流量数据”挖掘,共同打造上下游互利共赢的数字服务企业共同体。

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提升产业内在实力。一是深化数字技术溢出效应和网络协同效应,加速数产融合的创新突破。积极研判数字技术创新所需条件与政策环境,探索数字科技创新政策与其他科技创新政策的协同作用,通过数据交易流通可信网络,加速各类数字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扩散,加快数产融合领域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以支撑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内密集数据计算、高性能计算和数据存储等应用需求。二是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提升现代服务业数字技术服务水平。鼓励江苏省内不同地区产学研主体共同打造现代服务业领域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的技术创新平台,聚焦“前沿技术+产业化应用”,联合建设“政府引导—高校主导—多元参与”的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加强现代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培育“战略咨询—管理优化—方案创新—能力建设—合作交流”一体化的综合性技术服务平台。三是推动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实现数字技术在现代服务业的广泛应用。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数字技术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提升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业态发展水平。加强人工智能、AR/VR、区块链等新兴前沿技术在现代服务业相关产业的应用,引领江苏现代服务业产业价值向高端提升。

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扩大数字有效供给。一是构建全省梯次多元算力布局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虚拟集聚。以南京和苏州为核心打造苏南算力枢纽集群,协同苏中、苏北地区布局多层次、多梯度算力基础设施,构建丰富可靠、弹性扩展的“城市+园区+边缘”共享资源池,为现代服务业虚拟集聚提供充足算力资源。加快建设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弹性的云计算中心,形成“数字生产服务+数字商业模式+数字金融服务”的产业新模式。二是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布局与建设,实现不同业态的数字融合。通过系统规划、跨区补偿及异地帮扶等措施,增强江苏不同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的联动和协调。加快构建全域感知、融合泛在的新一代数字服务基础设施,如深化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东部)中心、中国(江苏连云港)“海上云谷”数字化产业集群建设项目。三是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与社会治理融合,厚植现代服务业基底。积极引导江苏传统生活性服务业开展数智化升级改造,打造智慧物流、智慧农业等新兴业态发展模式。依托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全面推行城市数据大脑建设,加强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融合创新,构建标准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政务及社会管理服务平台,提升新时代社会治理效能。

(作者系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江苏省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