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1638—1712),原名陈敬,因同科进士有同名者,由朝廷加“廷”字,改为廷敬。他曾任经筵讲官,30余年在御前为皇帝讲论经史,历工、刑、户、吏四部尚书,拜文渊阁大学士,《明史》和《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为官五十年,坚守俭以养廉的官德主张,《清史稿》给了其“清勤”的评价。他参与编撰了多部官修书籍,《康熙字典》作为中国现存第一部官修字典,更是确立了他清初著名编辑家的地位。
官德主张:“欲教以廉,当先使俭”
陈廷敬为官五十年,政绩斐然,除了为官尽职、治政多有建树之外,他始终恪守清正廉洁的为政之道,他曾上疏言,“欲教以廉,当先使俭”,提倡官员节俭并身体力行。
陈廷敬时常诵读唐代诗人陆龟蒙的“忍饥诵书,率常半饱”,并以粗茶淡饭为食,自己也写过一首《半饱居士诗》,表明知足而不贪得的自警之心。康熙二十三年,陈廷敬在左都御史任上奏请朝廷,慎选督抚,以公心爱民勤政廉洁为准,严饬地方公开赈灾钱粮账目,杜绝污吏贪侵害民。次年正月,他在《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中指出:“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当先使俭。”意思是说,为官者是贪污还是廉洁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事,而奢俭这两者,又是造成贪廉的根由。要使官员清廉,就先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由此出发,他建议朝廷通过立法的方式,重新规定衣冠、车马、服饰、器用、婚丧礼仪制度,并且遵循“贱不得逾贵,小不得加大”的原则,以培育廉洁的社会风气。康熙对此给予了高度赞赏,并指出今后“务须返朴还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务实,崇尚书俭至意”。此后,陈廷敬在吏部尚书任上,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在到礼部上任后,陈廷敬又立下“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的规矩,从而推动了部属风气的转变。
陈廷敬的清廉还体现在选贤举能上。据《清史稿》记载,圣祖在乾清门召见九卿,让他们荐举廉吏,大臣们各有荐举,应答未完,圣祖特地询问了陈廷敬。他回复道:“知县陆陇其、邵嗣尧皆清官,虽治状不同,其廉则一也。”于是陆、邵二人被提拔为御史。然而,有人对陈廷敬说:“两人廉而刚,刚易折,日多怨,恐及公。”意思是此二人廉洁刚直,容易惹来抱怨而树敌,将来会牵连到大人。陈廷敬则回复:“果贤欤,虽折且怨,庸何伤?”陈廷敬毫不在意,并说推荐人才旨在为国出力,个人得失不必考虑,以此来打消他人的疑虑。除推举廉吏外,陈廷敬还将廉洁与否视为官员的考核标准。他建议朝廷给督抚下一通令,凡是举荐州府县官,必须考察他们有无贪污受贿、盘剥百姓等不法行为,同时,朝廷对巡抚和总督的考察,也要以廉洁与否作为标准。
文化传承:“学问淹洽,文采优长”
陈廷敬不仅具有政治才能,也是当时重要的图书编辑。在重大文化典籍的编撰过程中,陈廷敬作为主要负责人,全都进行了精细严谨的编撰指导,《康熙字典》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康熙评价他“学问淹洽,文采优长”。
清朝从顺治开始,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展了经学、史学、地理学、文字学等大规模的编纂修书活动,在这一背景下,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张玉书、陈廷敬任《康熙字典》总阅官。第二年,张玉书病逝,陈廷敬一人全面负责字典的编修。陈廷敬上疏康熙“出榜招贤”,挑选了30多人,组成了编辑班子。陈廷敬的三儿子陈壮履也在其中,父子留名于一书。陈廷敬每日“几近鸡鸣”仍在秉笔沉思,《康熙字典》历经六载,终以成书。《康熙字典》是在明代《正字通》和《字汇》两部著作的基础上编修而成。全书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共分为十二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共收录汉字47000多个,创当时的字书之最。康熙在序言中说这部《康熙字典》“增《字汇》之阙疑,删《正字通》之繁冗”“善兼美具,可奉为典常而不易者”,将其命名为“字典”。几百年来,《康熙字典》一直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至今仍是学人常用的工具书,成为后世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交流。
这一时期他还主持编纂了《清世祖实录》《清太宗实录》《政治典训》《鉴古辑览》《治河方略》《平定三逆方略》《平定朔漠方略》《方舆路程》《清一统志》《皇舆表》《玉牒》《明史》等史书、志书、政书典籍,以及《佩文韵府》《古文渊鉴》等语言文字工具辞书,在编纂史书的过程中,陈廷敬严格遵循国史体例,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为支撑,力求形成关于历史过程的真实描述;在编纂辞书时,陈廷敬沿袭前人的编排方式,精心修缮内容,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学术财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清初的文化建设。
赓续家风:“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
乾隆曾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楹联,对陈廷敬及陈氏家族予以褒奖。一门九进士,三朝六翰林,指的是陈廷敬家族在明清两代,一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陈廷敬自幼受家风的滋养,塑造优良人格品质的同时,也对陈氏家风进行了接续传承。
陈氏家族重视耕读思想,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曾提出,“上治本于农,务兹稼与穑。敢云南亩劳,粢盛在黍稷。种种包元气,粒粒匪易得。民事不可缓,宵昼所当亟。无逸知乃艰,豳风其可则。姬历何八百,首重在民食”,即强调耕读的重要性。其父陈昌期对此给予了继承,并追忆:“明季吾兄宦游于外,余以耕读摄家政,铢积寸累,薄成基业。”陈廷敬在撰修家谱时也写道:“侧闻长老训,诸祖称豪贤”“耕稼三百载,风义桑梓前”,重申了耕读传家的思想。同时,陈氏家族高度重视子弟教育,素以诗书传家。在祖辈的影响下,不少族人由此走上了仕途。据史料记载,陈氏家族先后有九人中进士,六人入翰林,有诗文流传的有二百余人。对于家族诗书传家的优良风气,陈廷敬曾以“其诗书仁义之泽源远流长,所钟祥而挺生者有由然也”进行概括,也是赞颂了诗书传家的家风。
陈家祖上并不富裕,靠着世代勤俭,逐渐成了殷实大户。陈氏一门乐善好施,祖辈“轻财好施,有弗给者辄出帑金、廪粟以赈其急。弗能偿者,即毁券不校,乡人以为岁星”。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每岁节衣缩食,贮其赢余以备水旱,凡数十年于兹”,并在兵荒之际“尝尽发其廪储毁家纾难”,意思是每当兵荒之际总是捐助钱粮救乡民于水火。他要求陈廷敬,读圣贤之书,养浩然之气,有志官场,就做个好官,体恤百姓,泽被后世;不然就退居乡野,做个良师。陈廷敬继承了祖辈勤俭持家的家风,纵使身居高官数十载,除数间老屋外,身无长物。他不仅洁身自好,还重视教育家人后辈保持清廉家风,其弟陈廷弼曾被人参讦贪黩,他闻讯后未为其开脱,并写诗告诫子孙:“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陈氏先祖素以敦厚示人,也以亲和谦逊待人著称乡里。正是在这一家风的影响下,陈廷敬养成了“性尚含容,不立异,无与人门户意气之争,故能为人多容”的温和性格,并在做官后与各部朝官和衷共事。在担任文渊阁大学士期间,他常把自己比喻成楮树。楮树一般比较矮小,树枝弯曲且粗糙,因此常被古人称为不才之木,以此可见其谦逊自勉。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