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培养为支点推进数字乡村发展

2024-12-25 00:00:00钱佳蓉刘洪
群众 2024年22期

数字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人才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要素,只有通过高素质的人才引领和推动,才能加快推进乡村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建设、公共服务的数字化转型。2024年5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批既懂农业农村、又懂数字技术的实用型人才”。

南通市数字乡村建设起步早、模式新、方向准、效益高。近年来,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通过组织推动、项目驱动、平台牵动、服务促动等重要举措,使得数字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随着南通数字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相关领域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

在农业生产领域,农业智能物联的推广增加了对数字设备操作人才的需求。南通市创新“5G+无人农场”种植模式,引入无人插秧机、无人收割机、无人拖拉机、无人植保机等智能化农机设备,实现农业种植全过程的无人化操作。引进“叶面感光”“稻麦智能测控”“智能数字化养殖系统”等农业智能物联技术和设备,形成农产品生产管理的“六个精准”。随着智慧农业的应用推广,南通市农业数字化生产技术不断迭代更新,“数智赋农”正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精准化方向迈进,全市对农业数字设备操作、管理、维护等领域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

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农产品供应链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增加了对供应链数字化管理人才的需求。自海门“国家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试点县”以来,南通市积极开展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和冷链服务网络构建,累计组织43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66个自动控温冷链保鲜项目,实现智能检测、自动控温、全程监控。在5G技术的赋能下,海安推出了农产品追溯系统等供应链数字化应用。随着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南通市亟需大量的农业物联网技术人才以及供应链优化、库存管理、物流调度、质量控制等专业技术人员。

在农产品销售领域,农业电商高速发展增加了对电子商务运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南通市农业电子商务网上营销主体1126个,网店数量1363个,网上营销总额64.57亿元,同比增长8.5%。与此同时,南通市开发“寻味海安”平台,通过农场供货、各区镇电商领头人及邮政专人配货、城区生鲜驿站存货取货的模式,为上游生产基地和下游消费者搭建了交易平台。“寻味海安”汇集近400家农场、500多种农产品,在全市区布设了14个生鲜驿站和26个寄存点。2023年,平台交易额逾5000万元,合作主体户均增收20%以上。在电子商务多元化发展的当下,与农业电商紧密相关的新岗位、新职业不断涌现,熟悉农产品市场分析、平台运营、营销策划、文案编辑、售后服务的技能人才的缺口也在不断扩大。

在平台建设领域,乡村数字化平台的搭建增加了对数字平台开发、运营、维护人才的需求。南通市相继开发了智慧农业大数据云平台、益农信息社平台、农产品智能监管平台、乡村智慧党建平台,整合了“菜菜网”“优菜网”“寻味海安”“掌上南通商城”等12个本地电商平台,组建农村电子商务联盟。在生产技术、市场营销、农村金融、乡村治理等层面,将信息全方位、多层次快速精准传达给农民群众,优化了全市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空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南通数字乡村平台建设需要大量具备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领域专业知识的技术开发类人才,如前后端开发工程师、数据工程师、云服务工程师等,以及产品与项目管理人才,如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用户体验设计师等。

在模式创新领域,数字乡村发展模式的变革增加了对数字乡村建设规划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南通市创新农业产业联盟模式、合作共生模式、统一销售模式,立足现代科技应用、智能物联建设,围绕产业规划、技术引领、资源融合、品牌打造、市场拓展、政策扶持、风险规避,充分发挥产业引领作用,推动全市优势农业集群发展,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数字乡村发展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个领域,需要兼具系统思维与战略规划能力、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跨专业协调能力的顶层设计人才。

数字乡村建设涉及很多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需要大量新质人才。但数字人才短缺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一大痛点。《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显示,中国数字人才总体缺口介于2500万—3000万人之间,而这一问题在乡村地区更为突出。当前,南通数字乡村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素养不高、结构不优、动能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难以适配数字乡村建设需求;二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数字乡村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三是数字乡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人才供求的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衡成为南通数字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解决这一矛盾是未来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推进数字人才“向农而行”,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加强数字乡村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制定清晰的数字乡村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涵盖教育、培训、实践和创新的综合性数字乡村人才培养体系。设立数字乡村人才专项资金,支持数字乡村人才的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创业支持等项目。建立数字乡村人才培养奖励机制,优化数字乡村人才职称评定制度和薪酬激励制度,扩展数字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与晋升通道。打造数字乡村人才培养平台,开发符合南通市地方特色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培养一批地方数字化管理和服务人才。完善数字乡村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定期评估人才培养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

着眼数字乡村发展“新农人”队伍建设。深化“院校地企”合作,加大数字乡村技术协同攻关力度,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资源与农村农业实际需求精准对接,推进数字乡村人才培养的跨界合作。大力引进数字乡村建设规划团队、技术开发团队、教育培训团队、应用推广团队,充分发挥知识溢出和示范带动效应。通过人才安置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高技能人才返乡从事数字乡村建设。注重人才多元化发展,壮大“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队伍规模,助力“新农人”培养。

创新数字乡村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强化数字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性、专业性课程教学,深化数字乡村应用性、实践性课程教学,培养同时具备上述两类专业技能,并能将多门知识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注重课程前沿性,以高校为扎口,定期邀请数字乡村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长短期相结合的教学和讲座,让学生了解数字乡村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强化教学实践与技能培训,加快建设数字乡村实践平台和技能培训基地。推进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搭建“互联网+教育”平台,为学生和农民提供远程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强化数字乡村人才引留的制度创新。创新数字化人才下乡服务方式,吸引更多紧缺的数字技术专业人才、技术密集型人才、管理人才等回归乡村。加快建设数字乡村人才信息库,实时分析各类人才的技能特长和发展潜力以及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精准匹配数字乡村的人才供求,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实施“柔性引才”政策,针对数字乡村建设对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通过灵活的方式为乡村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降低引才的难度和成本。

[作者分别系南通大学商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