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精准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2024-12-25 00:00:00夏文哲
群众 2024年22期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作为连接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产业与就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重要环节,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江苏是人口大省,也是就业大省。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有助于江苏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江苏实践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近年来,江苏坚定不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以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为重要抓手,统筹推进服务供给多元化、服务手段数字化、服务方式精细化等建设,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服务供给多元化。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网络,全省拥有183家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2.1万个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3.2万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年均为800万名劳动者、100万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公共服务超过3000万人次。在全国率先实施政府购买就业公共服务改革,引导和支持优质社会力量参与就业公共服务,有效充实基层服务力量,扩大优质服务供给。

服务手段数字化。率先建成全省集中的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就业信息平台,创新开发全省统一的经办管理、公共服务、运行监测三大应用场景,真正实现了全流程进系统、全业务实名制、全服务用数据,为精准化、便捷化的就业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展就业运行动态监测分析,及时捕捉规模性失业风险,针对性调整服务举措,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服务方式精细化。率先打造标准化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在就业困难群体多、就业帮扶需求大的社区(村)建成669个就业服务站点,就近就地帮扶低收入人口、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特困群体就业9.8万人。推行“大数据+铁脚板”的就业服务模式,为劳动者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有效推动了服务端口前置、力量下沉。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的形势任务

尽管江苏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从目标要求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健全精准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这就要求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均衡可及、普惠便捷、标准规范、优质高效。

从当前形势看,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稳增长、稳就业的压力始终存在。人口发展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以及经济数字化转型等趋势对就业的影响也逐步加深。同时,随着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就业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从存在问题看,当前,我省就业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基层就业服务队伍不强,专业化、职业化服务力量严重不足,工作人员兼职比例高且稳定性差,社区(村)一线就业服务工作“没人做、不会做”的问题较为突出。就业公共服务方式亟待优化,促进供需精准对接、高效匹配的手段缺乏,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较低,摩擦性、结构性就业矛盾还未根本性缓解。就业公共服务品质亟待提高,创业扶持效果不甚理想,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未能充分释放,职业技能培训质效不高,优质培训评价资源的供给与劳动者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差距。

以目标为导向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精准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突出目标导向,聚焦突出问题,明确主攻方向,推动就业公共服务更加精准高效。

以夯实基层基础为重点,增强就业公共服务能力。一是突出均衡可及。推动就业公共服务下沉基层,将基层就业公共服务纳入基层民生保障服务事项,根据区位特点、人群特征、服务半径等,合理布局服务设施、配备工作力量,促进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困难群体倾斜。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机构,加快布局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零工市场等载体,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二是突出标准规范。动态更新发布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事项清单,制定基层服务网点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等指导性标准,不断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办法、创业服务指引、失业保险经办服务规程等规范性文件,推动基层就业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推进基层服务载体建设,进一步明确各类载体平台的服务定位、服务功能、建设布局等,持续健全标识统一、布局合理、服务规范、运行高效的基层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三是突出优质高效。着力提升基层服务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定期开展业务练兵、技能比武,完善基层服务人员保障和激励机制,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政府购买就业公共服务制度,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就业服务网点设施运营、服务项目提供,加快形成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基层就业服务供给模式。

以强化数字赋能为牵引,转变就业公共服务模式。一是支撑高效落实政策。完善全省统一的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人社各板块间的数据交互水平,扩大人社、教育、公安、民政等部门数据共享范围,建强就业大数据。建立就业信息线上联动体系,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服务对象精准画像、政策待遇智能计算、信息资金精准投放,推动更多就业政策“免申即享”“直补快办”。二是支撑精准就业帮扶。全面推行“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强化数据比对和信息回流,全面摸清就业帮扶对象底数,实现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精准锁定,低收入人口、长期失业等困难人员精准识别。依托基层就业服务载体,组织就业服务专员“一对一”联系服务困难人员,为其量身定做政策、岗位、培训三张“服务清单”,帮助困难人员及时稳定就业。三是支撑便捷就业服务。促进就业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网办”,服务资源向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延伸,实现线上线下服务联动、多端协同。坚持用户思维,不断完善“就在江苏”平台、苏心聘APP等线上服务功能,打造线上线下一体、政府市场互补的招聘服务新模式。

以提升就业质量为目标,提高就业公共服务品质。一是做优创业服务。以扶持创业基地发展为着力点,全面推行基地动态积分制管理,创新开发运行监测系统,跟踪基地的创办企业、营业收入、纳税总额、财政补贴、带动就业情况,整合各类创业扶持资金,对创业孵化成效好、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基地给予奖补,推动创业扶持关口前移、资源前置。二是做实培训服务。突出就业评价导向,健全就业培训上岗率、职工培训稳岗率和创业培训合格率评估机制,提升培训质量。联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强技行动、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和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深度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准确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和劳动者实际需求,重点开展项目制、定向式培训,引导劳动者按需培训、适岗提升。三是做好人力资源服务。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挥匹配供需、专业高效的独特优势,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聚力开发优质服务产品,大力发展猎头、管理咨询等高端业态,更好服务人才流动配置。引导和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面向社会提供职业能力测评、模拟实训、职业体验等服务,助力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作者系江苏省劳动就业管理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