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是优化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举措。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加快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利于引导江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全面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优势
江苏作为科教大省、产业大省和开放大省,在科教人才集聚、产业发展、科创平台建设等方面拥有多重优势和坚实的基础,为企业进行实践探索提供了良好条件。
科教资源丰富,科研实力雄厚。建成全国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现有高等院校172所、人才总量1560万、研发人员117万,全国65%的院士、40%的国家级人才在江苏创新创业。39项通用项目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在集成电路等领域部署40项科技重大攻关项目,在合成生物等方向部署80项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在生态环境领域,江苏省环保集团2023年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三角精细化工园区场地复合污染协同修复技术集成及示范”项目,这是国家2015年设立重点研发计划以来首个由江苏省属企业牵头的项目。
产业基础坚实,创新势头强劲。2023年,江苏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超44%,用全国1%的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超过14%的工业增加值。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的1/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2.1件、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新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5家,数量居全国第一。2024年1至7月,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水平,以江苏省环保集团为例,每年研发投入保持两位数增长,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远高于环保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位居省属企业前列。
高能级科创平台集聚,产学研合作紧密。截至2023年底,全省拥有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204个,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1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426个,院士工作站171个。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360多家企业共建联创中心、转化科研成果7000多项、孵化企业1200多家。江苏省环保集团先后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5个,牵头成立江苏省生态环境科研联盟等创新联合体,积极探索建设首个生态环境领域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水生态安全与健康技术创新中心。
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需破解的问题
一直以来,江苏积极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了产学研融合的进一步深化。
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战略制定及实施不足。我省普遍存在企业在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和宏观决策中“缺席”、在国家和省重大创新战略研究中的参与度不够等情况,导致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不够明显。以生态环境领域为例,由于环保行业自带公益属性,生态环境领域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内容大多以高校、科研院所服务决策和管理支撑为主,产业需求在科技项目设计中未得到充分体现。
面向企业的科技创新要素资源配置不充分。创新要素跨企业、跨产业和跨区域流动仍存在阻塞,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关键要素配置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水平还不高,需要畅通信息渠道,完善激励机制;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向企业自由流动和集聚还不充分,需要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中的体制壁垒;不同创新主体之间联合开展研发项目缺乏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统筹机制来支持和保障。
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效能不显著。科研课题和成果尚未转变成“从生产实践中来,到生产实践中去”的模式,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还不健全,导致有些科研项目更注重学术性和先进性,而忽视市场和产业的实际需求。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技术评估等政策环境还不完善,高校、科研机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化产品的专业能力和经验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成功率。
全方位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需要强化企业主导作用,创新合作模式,优化政策环境,促进人才流动,不断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提升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中的参与度。支持企业积极融入国家和省创新体系,健全企业常态化参与科技创新决策机制,推动企业在更大范围参与创新战略顶层设计、宏观决策和重大科技创新规划的研究制定。发挥企业主导作用,基于市场需求导向提出产业普遍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强化产学研各方协同分析,凝练共性技术需求,以应用场景和用户付费意愿为牵引推动底层技术攻关突破。鼓励科技型骨干企业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因地制宜推动产业技术攻关,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引导新兴产业有序发展,加强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深化建立产业专家咨询机制,构建企业创新高端智库网络,提高企业专家在科技项目指南编制、项目评审及成果评价中的比例,推动企业为管理部门相关决策制定建言献策,确保企业需求得到充分体现。
推动企业牵头建设高质量创新联合体。优化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引领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聚焦传统产业提升、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围绕“卡脖子”问题,建设一批企业主导或参与的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高水平验证平台,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熟化转化。复制推广江苏省产业研究院成功经验,探索建立专业领域方向的产业创新发展试验田,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从应用基础研究到产业发展全链条贯通式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构建“产业链联盟+技术研发中心+验证孵化基地”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让更多的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样品”变成“产品”、从“产品”延伸为“产业”。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资源配置。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引导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优质科技型企业集聚。引导有组织的产学研合作,以市场需求带动科技项目组织实施,对于企业出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答题,企业阅卷评估应用成效的协同合作项目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政府对企业自主立项的奖补支持新机制。加快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资源向企业集聚,探索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保留科研人才的人事关系、职称评聘和岗位晋升等待遇,承诺其来去自由,引导科技人才到企业、创新平台等开展创新研发活动,享受企业创新成果转化收益,为企业输送和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科技领军人才提供基础条件。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工作指引,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鼓励企业加大联合研发投入、开放应用场景、共享创新资源,协同提升科技创新质效,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作者系江苏省环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