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书写多元解纷“镇江答卷”

2024-12-25 00:00:00许文
群众 2024年22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新时代“枫桥经验”更加强调党的领导、更加彰显法治思维、更加突出科技支撑、更加注重社会参与,展现出历久弥新的魅力,成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金字招牌”。镇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积极探索系统化思维、全流程统筹、全周期管理模式,通过前端抓预防、中端抓化解、末端抓治理,确保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应对、第一时间化解,努力交出“镇江很有前途”的“善治答卷”。

预防在前、防范在先,从源头上避免和减少矛盾纠纷

纠纷化解的最好办法,就是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镇江始终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将预防矛盾纠纷贯穿于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全过程,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由末端治理向前端预防转变,避免小事情酿成大问题。

统筹发展和安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预防和化解矛盾的基础性工作,大力开展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行动,结合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推动医疗、养老、就业、住房、教育等领域民生政策落实、公共服务优化,深化法治惠民实践,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建好用好全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法治薄弱村(社区)专项整治,提升基层党组织预防化解纠纷能力。以“三官一律”进网格集中服务月活动为抓手,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政法干警进村入户、进网入格,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做到关口前置、防线下移。

常态排查隐患风险。构建完善日常排查、集中排查、条块排查相结合的矛盾纠纷动态排化工作机制,发挥网格员、调解员、楼栋长、“五老”人员、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优势。深化“精网微格”提升工程,探索“微网格”问题反映与12345热线问题高效融合分析,建立24小时全天候响应机制,及时掌握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调解优先、多元联动,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质效

推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从单一调处化解向多元综合治理转变,多元调解、多方参与,有助于找到合情合理的解决办法,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坚决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立体化构建调解优先、诉讼断后、信访兜底的社会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

专业化建强调解组织。秉持调解优先、依法调解、实质调解理念,健全调解组织网络和体系,力争做到应调尽调、能调尽调。全市共设立各类调解组织1031家,县镇村三级人民调解组织实现“全覆盖”。深入开展人民调解员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优化调解队伍结构、加强专业力量建设,培育人民调解员4141人,专职调解员占比达28.4%。

模块化提升解纷能力。针对不同类型矛盾纠纷,推动各类解纷方式程序衔接,健全诉调、检调、公调、访调对接等联动体系,完善“党建+人民调解”“调解+司法确认”“调解+仲裁”“调解+公证”等机制,推动形成各类解纷方式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今年以来,全市各类调解组织调解矛盾纠纷3.3万余件,进一步夯实平安镇江建设根基。

法治化解决信访积案。严格落实信访工作法治化“路线图”和法律规定程序,制定《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任务分解清单》,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涉法涉诉信访“双包案”机制,创新信访件办理主办人制度等,尤其紧盯城乡建设、涉众金融、劳资纠纷等重点领域,深化信访积案“大起底大攻坚大化解”行动,助推信访程序规范到位、矛盾问题实质化解。

体系支撑、数据赋能,提高矛盾纠纷化解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当前,体系化、信息化已经成为基层治理的有力支撑。镇江着眼于畅通和规范人民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构建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体系机制,坚持横向联动和纵向贯通结合,突出传统方式和现代技术并用,全面夯实多元解纷制度根基。

以线下中心聚合力。按照“资源整合、功能融合、力量协同”标准,因地制宜建设县镇村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工作站),全市8个板块、61个镇(街道、园区)、733个村(社区)已全部建成。整合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平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人民来访接待中心等机构职能,相关行政部门视情进驻、轮驻、随叫随驻,细化登记受理、分流交办、分类办理、考核评价等全流程工作机制,确保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今年1—9月,“一站式”平台调处矛盾纠纷8288件,调处成功8253件,调处成功率99.6%。

以线上平台强功能。在全省率先开发应用矛盾纠纷多元调处线上平台,立足“四级贯通、部门协同、共享共用”功能定位,汇聚“人民调解小助手”、网格化信息平台、12345热线、“阳光信访”、“江苏微解纷”等数据信息19.3万余条,交办流转矛盾纠纷1.1万余件,形成研判分析报告50余份。

以机制完善促长效。围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规范化建设,对内健全源头预防、研判会商、应急处置等全流程闭环工作机制,对外打通各类矛盾纠纷导入平台通道,更好联动公安、信访、检察、法院、行业主管部门以及12345热线等解纷力量,逐步实现由调处矛盾纠纷向提升治理能力转变、从碎片化治理向整体性治理提升。

办事依法、遇事靠法,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

实践证明,只要坚持依法办事,就能从根本上预防许多矛盾纠纷的发生。镇江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市的长期工程,持续加大普法依法治理力度,着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强化制度规范。牢牢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要求,宏观着眼,制定出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实施意见》;微观入手,专门下发《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工作站)建设工作指引》,全方位规范指导多元解纷平台建设。在此基础上,率先开展《镇江市城乡网格化社会治理条例》立法,针对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提高基层治理能力进行规范,被省人大列为立法精品培育工程项目,是镇江市取得地方立法权以来的首次。

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确保各项决策合法合理,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发生。从严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规定》,明确、压实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的主体责任,促进各职能部门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履行职责,在法定框架内紧密协作。

推动全民守法。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推动“三官一律”等以案释法,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加大城乡基层“法律明白人”培育力度,引导广大群众以法治方式、法治手段化解矛盾纠纷,在化解矛盾纠纷中强化法治思维、法治意识,真正实现以法促调、以调促宣。

(作者系中共镇江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责任编辑: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