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南京实践

2024-12-25 00:00:00吴小松许婧
群众 2024年22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是南京重点打造的先导产业集群之一,2023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008亿元,同比增长10.2%,规上制造业实现产值531.8亿元,规模位居全省前列;新获批药品94个品规,其中1类创新药4种,居全省第一;取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386项,居全省第二。南京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正以稳健的步伐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呈现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其成功背后的经验密码值得借鉴和推广。

全方位政策支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自2020年以来,先后出台《南京市打造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地标行动计划》《南京市“十四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南京市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关于促进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全面支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审批审评、人才保障等方面均制定了具体政策措施,在企业培育方面成效卓著。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拥有生物医药企业845家,其中独角兽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231家、专精特新企业61家、瞪羚企业2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先声药业、奥赛康药业、健友生化、优科制药4家企业入选中国化药企业百强榜,圣和药业入围中国中药企业百强,金斯瑞、药石科技入围CXO企业二十强。

全领域前瞻布局,推动创新积厚成势。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化学药、中药创新药、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四大领域全覆盖。化学药领域,药石科技的研发前端小分子砌块技术国内领先,是全球领先的药物研发领域产品和服务供应商;绿叶制药的紫杉醇脂质体技术国内第一,在脂质体药物研发及产业化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健友生化是肝素原料药的龙头企业,肝素钠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现代中药领域,金陵药业的脉络宁注射液国内第一;南京同仁堂拥有“大活络丸”“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等中药大品种,是“中华老字号”产品。生物制药领域,先声药业研发的国家1类创新药是全球唯一获批的脑卒中创新药;驯鹿生物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的“伊基奥仑赛注射液”获批上市;传奇生物“西达基奥仑赛”相继在美国、欧洲、日本上市,成为首个出口的中国原创BCMA靶向CAR-T产品。医疗器械领域,中科超精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肿瘤精准放射治疗设备“麒麟刀”,成功打破国际垄断;世和基因的实体肿瘤体细胞突变高通量测序检测技术国内第一;诺唯赞生物的酶分子定向精准突变改造技术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基蛋生物的荧光免疫定量分析仪在二级及以上医院覆盖率达70%以上;南微医学的内窥镜技术全国第一。与此同时,南京积极抢占基因与细胞治疗、合成生物、AI+医疗等未来产业赛道,基因和细胞产业优势突出,拥有全球最大的基因合成供应商金斯瑞,基因合成技术全球领先。

全区域错位发展,构建优势互补空间布局。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以江北新区、江宁区、栖霞区、南京经开区等区域为重点,构建起“两核三极”产业协作发展的空间布局。从两核来看,江北新区重点建设生物药品制品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以特色原料药生产为核心的原料药基地,已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江宁区集聚了金斯瑞、奥赛康、传奇生物、前沿生物等骨干企业,重点建设药物创新转化和医药外包CXO服务集群。从三极来看,栖霞区和南京经开区定位研发创新基地,打造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生物合成产业发展集聚区;鼓楼和玄武区专注转化医学和智慧医疗基地,依托丰富的医疗机构、医院诊所、医药高校等优势资源,打造辐射长三角的生物医药服务集聚区;高淳区重点布局医疗器械,目标打造国内一流的医疗器械产业化生产基地。江北新区、江宁高新区、南京经开区3个重点园区均进入《中国生物医药园区竞争力排行榜》前30强,分列第12、16、23位。

全链条协同合作,搭建各类服务平台。依托全市创新资源,整合临床信息,加快构建创新服务体系,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36家,覆盖临床试验、新药创制、分析检测、成果孵化、研发外包等关键环节。发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南京)中心、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等重大平台作用,实现健康医疗资源共享,为产业链创新研发服务提供数据服务和支撑。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成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不断推动校企合作和成果转化。发挥区域创新优势,构建全链条支撑体系,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江宁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平台等重大服务载体均实现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为生物医药产业从科研服务到成果转化赋能。药明康德药代动力学一体化服务平台、鼎泰药研药物临床前毒理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先声药业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以企业为建设主体的平台载体,能够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实现生物医药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合作。

全过程先行先试,革新产业服务模式。发挥自贸区制度优势,支持南京片区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率先探索,推行“一次检查、多项覆盖”模式,即一次检查覆盖多项内容,实施合并检查、豁免检查以及检查结果的跨机构互认,大幅简化审批流程,为创新药械申报和现场核查铺设快速通道。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成功获批全省首个区域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不仅强化了伦理监管的力度,也为创新药物的快速上市铺设了坚实的道路。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动自贸联动的创新实践,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生物医药产业制度创新成果,深化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同时鼓励支持各区开展差异化改革试点,共同构建全域自贸的协同发展格局。积极争取审评服务资源的下沉,成功设立了全省首个省级审评核查江北新区分部,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药品审评与核查工作。持续加强知识产权的全链条管理,不断完善多元化保护机制,致力于构建一个能够激励企业勇于创新、善于保护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

全覆盖要素支撑,夯实产业发展地基。南京在生物医药领域集中全市资源,汇聚各类资本和人才要素,致力于创新全过程产业服务。成功设立18家科创金融服务驿站,旨在为医药产业构建坚实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根据药智网数据,2016—2023年间累计投融资金额307.9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8位。设立生物医药技术和产业发展智库,首批特聘39位专家,汇聚行业专家力量和顶尖智慧,助力企业攻关“卡脖子”技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世界顶尖人才和团队,给予优先纳入紫金山英才先锋计划及优先进阶高峰计划的待遇,并承诺最高给予1000万元的科研成果产业化配套资金。在人才计划申报方面,实行申报“直通车”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紫金山英才高峰计划;对全职来宁工作、毕业于世界排名前200强高校医药领域的博士毕业生,将优先推荐为省双创博士,并提供相应的资金补助,以此为生物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智力支持。目前,南京拥有4所生物医药领域专业院校,20余所开设相关专业的全国重点高校,每年毕业的生物医药相关人才6万余人,基础人才的输出数量居于全国前列。

(作者分别系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产业研究二室主任)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