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重大任务。江苏大院大所云集,国家战略科技资源富集,是统筹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抓手。南京晨光集团作为江苏省大院大所重要组成部分,在努力担当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原创性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的央企责任和使命的同时,将目光投向地方发展,在科创孵化、创新生态、产业升级和集群建设等方面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科技创新供给能力持续增强,产业引领支撑作用不断提升。
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挖掘需求,加强原创技术研究
科技创新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会不断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我国近年来在载人航天、新能源等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无不是坚持从国家紧迫需求和长远发展需求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当前我国正处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关键跃升阶段,高技术领域已成为国际国内竞争的最前沿和主战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聚焦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围绕专业技术体系,加强关键技术攻关,紧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技术问题,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南京晨光集团瞄准“卡脖子”技术难关,通过攻克基础元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方式,实现进口替代,提升技术创新自主可控能力。在国家重点大科学装置领域,自主研制相关系统和尖端设备,创下多个国内首次,提升了技术创新自主研制能力。重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通过承担行业对外技术合作科研项目,消化吸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引领伺服技术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形成内生技术能力。积极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贯彻实施国资委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工信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等具体任务,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强化主体意识,加快资源集聚,推进原创技术价值实现
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发展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这些论述,明确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战略意义,深化了对创新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力军作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央企承担着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发展的重要使命,具备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促进新技术迭代与应用等方面的基础优势,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晨光集团积极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整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建设高水平融合创新研发机构和平台,依托在航空航天高性能伺服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与上下游优质单位、高校建立了三个方向的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参与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成功获批江苏省航天先进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和伺服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在课题联合申报、专家资源库建设、人才引进、学术交流等各方面全面开展深度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入人才智库,搭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共建大平台、争创大成果。现已拥有“国防科技工业复杂结构高效电加工技术创新中心”“智能总装创新中心”等多个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具备“计量检测中心”“理化和无损检测实验中心”“环境与可靠性实验中心”3个通过CNAS/DILAC认证的实验室,凝聚了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不断推进融通创新。
强化融合供应链,抓实转化应用,推进创新技术产业化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试验开发到推广应用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眼下,国家正在建立健全更有效的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企业要主动成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主角,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努力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现代化产业实业中去。2016年,南京晨光集团引入集成产品开发(IPD),完成流程建设与优化、信息化建设和改造等,实现研发管理模式转型升级,强化客户需求驱动研发,引导创新活动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和迭代,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转化效率、降低转化风险。于2017年孵化成立的智能制造研究院子公司,以航天制造工艺技术为基础,形成了成熟的智能制造及装备专业技术体系,自研的核心技术国内领先,为省内近百家工业企业提供“一企一策”智能车间或数字化应用诊断和服务,已成为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江苏省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积极助力地方制造业智能化改革和数字化转型,现公司规模已增长了10倍,先后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江苏省高新区瞪羚企业等10余项省部级以上资质。拓展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晨光1865科技创新产业园,以建设国内一流的智能制造产业链集约中心为目标,集聚产业上下游科技企业,构建产业生态链,促进园区内资源、技术互补,积极发挥在智能制造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方面作用。以先进的结构件制造技术为基础,积极推进增材制造(俗称3D打印)产业化发展,聚焦航空航天领域客户需求,积极布局结构创新设计、增材制造工艺开发、规模化增材制造和检测评价等业务,通过“筑巢引凤”吸引技术领军人才,攻关核心技术,为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增材制造提供技术支持,有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作者系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责任编辑: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