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技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国家科技创新格局“第一方阵”成员,建设高水平科技强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江苏重任在肩,也是使命必然。2024年江苏新春第一会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省委书记信长星提出“创新三问”,第一问就是“创新资源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南京,拥有富集的科教资源、扎实的产业基础、充足的人才储备,高校院所、科研人才、科创平台等数量均居于全国前列。如何把坐拥的科技资源“富矿”转化为创新胜势?南京充分利用改革试点突破作用,发挥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首个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以及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试点叠加效应,把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作为关键抓手,推动全市域资源统筹、全过程生态优化、全周期服务保障,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提供有力支撑。今年8月,发布了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分六个方面实施22条举措;9月,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宁落地建设,并布局生物医药、信息通信两个分中心;10月,与北京地区重点高校举办合作对接会,推动产学研合作。当前,南京正加快构建起“点、链、面、体”协同联动的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全面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发力、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点”上聚焦,把握三大着力点,畅通成果转化衔接通道
一是促进供给方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锚定“四个面向”,发挥业绩考核导向作用,鼓励高校院所建设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高校院所产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供给。完善在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常态化对接机制,建设南京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与对接平台,定期发布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两项清单”,链接科技成果供需两端。抢抓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重大机遇,围绕生物医药、信息通信等优势领域,按照“1+4+15”布局规划,分期分领域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分中心,推动高校院所与企业市场双向奔赴。
二是推动需求方高水平甄别、高标准主导。强化市场导向,围绕重点产业、重要领域、关键技术等,提高市场需求信息收集、甄别和反馈能力,高效对接市场信息。完善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支持企业更广泛和深入地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引导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平台,推广“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院所解题”的科研项目组织机制,推动更多研发任务由企业提出,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科研项目,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三是强化中间方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组建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高校院所分中心,协同高校院所开展技术转移服务,支持在宁高校推动技术转移办公室、技术转移中心等内设部门转型为市场化经营、实体化运作、专业化发展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建立技术转移服务与信用评价机制,推动行业完善技术转移服务标准和规范,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交易、增值体系,在重点产业园区布局相关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探索形成知识产权计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新模式新路径。鼓励组建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引导设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基金,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加快推动更多“知产”变“资产”。
“链”上延伸,强化三条支撑链,优化成果转化要素配置
一是完善资金链,强化多元化、接力式科技金融服务。健全政府引导基金参与设立的科创类子基金投资决策和激励容错机制,适度延长投资期限,通过差异化的制度安排,吸引各类风险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丰富科创金融产品矩阵,以风险补偿、增量补贴、首贷补贴等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创新“科技贷”“人才贷”等金融服务。推动设立概念验证基金,支持在宁创投机构先行先试,激励以资本撬动科技成果从“专利”向“样品”转变。推进科创金融服务驿站建设,在开发园区和重点孵化载体布局建设30家左右服务驿站,构建便利化、全覆盖的科技金融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模式,引导头部金融机构设置科创金融服务中心、科技支行等专营组织,构建“机构专营、模型专设、服务专业、产品专属”的服务体系,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二是锻强人才链,实施专业化、全领域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在宁高校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聚焦产业所需、企业所急和工程实践,培养一批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推动具备条件的高校院所设立技术转移研究院,培养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以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人才在成果转化服务端的能力水平。支持技术经理人申报职称评审,以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作为评审标准,畅通职称晋升渠道。开展公益性高层次技术经理人交流培训,强化技术经理人对各高校院所重点专家、团队的分析研究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转化服务能力,第一时间建立从启动资助到项目建设的全方位支持体系,为专家团队提供最优服务、给予最大支持、营造最佳环境,缩短技术转移服务半径和成果转化周期。
三是融入产业链,推动产业化、市场化成果项目落地。提升大学科技园与高校创新港载体发展质量,强化“产业城”定位,建好科技成果转化“第一站”。推动大学科技园主动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细分赛道,深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合作,面向校内科研团队提供市场化链接渠道,探索形成“科技园孵化转移+开发区落地转化”的协同模式,加快打造产业创新和孵化高地。支持高校创新港与园区企业共建产业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基地和孵化加速载体,吸引展览展示、评估咨询、转化交易、金融投资等服务机构入驻,为高校师生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提供资源支持,提升科教产才融合发展水平。深化与省产研院合作,结合主导产业布局明确与省产研院合作重点和路径,引导江北新区产业创新带、江宁紫金山科技城积极承接省产研院外溢效应,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样板。
“面”上拓展,构筑三层辐射面,汇聚成果转化多方合力
一是建立全球创新资源合作网络。实施国际创新资源链接行动,加快实现外资项目落地、国际创新平台落户、海外人才来宁突破。支持重点国别科技开放合作平台建设,优化布局南京海外协同创新中心,提升海外项目对接引入成效。策应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等重大会议活动,举办院士专家南京行等活动,推动产学研合作对接。依托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南京留交会、南京人才日等活动,促进技术、人才、项目、资本等创新要素资源加快向重点产业领域集聚。面向全球人才推出创新创业专项赛事,组织海外优质项目线上线下路演,提高国际互联网使用、国际学术数据库访问、专利资源查询、科研仪器设备设施进出口和共享共用等领域便利度,营造优质国际科创环境。
二是打造“1234”特色转化平台体系。依托南京大学、东南大学、鼓楼医院等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以及龙头企业,分类建设10家市场化运作的综合型、专业型概念验证中心,提供技术可行性和市场竞争力分析、原型制造、性能测试等服务。围绕尖端产品创制、概念产品试制、紧缺产品研制等中试熟化需求,引导企业联合应用类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产业行业协会等,布局建设20家通用型、行业性中试平台,构建平台化、网络化中试服务体系。围绕智能算力、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以能力建设、服务成效、管理运行和信用评价等为标准,重点支持30家左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多元化、平台化发展,联合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企业孵化、产业培育,培育40家高水平平台型新型研发机构,高效衔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产业发展各环节,为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增效。
三是搭建“一体化”成果转化组织推进机制。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领导,以成立市委科技委员会为契机,建立市区两级联动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落地决策机制和绩效评价通报机制,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要素统筹,不断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用好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资源,常态化开展项目路演、政策宣讲及受理服务等品牌活动,构建省、市、区三级联动的运营服务体系。整合市委人才办、金融办,以及市科技、公安、人社、外事等服务和审批资源,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人才落户、通关便利、安居保障、社会保障、公证认证、创新创业等服务,凝聚成果转化服务合力。
“体”上协同,汇聚三方推进力,营造成果转化优质生态
一是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以战略科技力量点的突破带动产业科技创新。支持紫金山实验室联合龙头企业开展未来网络、6G通信、内生安全等领域重大技术攻关,与中国星网合作推进技术创新成果在低空经济领域拓展应用,畅通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大科学装置成果转化渠道。保障省科学研究中心、省基础研究中心建设,支持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建设,深化原子极限微制造、开源软件供应链、决策智能与计算创新平台等在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加快第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EDA、高性能膜材料等国家级创新中心建设,整合力量共建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发挥战略科技力量在基础研究中的关键作用,夯实体系化攻关能力,不断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二是以应用场景为纽带、带动成果推广和应用。坚持应用驱动创新,推动国有企业由经营政府资源资产向为产业发展服务转变,探索组建应用场景促进中心和专业化经营公司,围绕“4266”产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在低空经济、智能驾驶、智慧建筑等领域打造一批高水平应用新场景,加大医疗、教育、文旅、交通等领域场景和数据开发开放力度。支持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定期发布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建立创新产品示范应用容错机制,支持政府重点工程、投资项目及国有投资项目优先使用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政府采购机制,探索开展合作创新采购,支持首次投向市场的创新产品采购应用,拓展创新技术与创新产品应用场景。
三是以实施有组织的科研为路径、带动成果赋权改革,为创新“松绑”。赋予重大创新平台及团队更大自主权,支持在宁重大创新平台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多元化运作管理模式,自主开展科研管理、自主组建科研团队、自主决定技术路线方向、自主使用科研经费、自主招聘科研人员,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构建由市科技部门与链主领军企业“共同凝炼科技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共同组织项目实施”的工作机制,通过“企业出资、政府资助、联合攻关”等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建立“拨投结合”投入机制,打造“专项财政拨款+产业引导基金+社会耐心资本”的资金池,创新科研项目投入经费与市场同价转成股权的机制,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动力。
(作者系南京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