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江苏是实体经济大省,也是产业工人集聚大省。现有产业工人2300多万,是全国2个产改全面试点省份之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重大改革。实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来,我省深入贯彻党中央部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从“试点探索”到“区域展开”,从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建设到着力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改革不断走深走实,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450万,占就业人员总量的30.2%;其中高技能人才475万,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2.8%,为江苏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产业工人特别是新型高素质产业工人,已成为链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最核心最基础的劳动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深刻认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关系,努力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大力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凝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想共识。新质生产力是人民美好生活向“新”力,也是职工群众向心力。只有人人向“新”而为,向心同行,才能积蓄、迸发提“质”升级的澎湃力量。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扛起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的政治责任,引导广大职工自觉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始终,系统开展整体布局,引导广大产业工人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内在逻辑与实践要求,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在凝聚共识中增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不竭动力。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职工,用改革的新成就鼓舞职工,用发展的新目标激励职工,全面提升产业工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投身改革发展的信心决心。开展“网聚职工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主题活动,认真组织“永远跟党走——了不起的劳动者”系列宣传,选树宣传“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最美职工”和“江苏五一工匠”,全方位、立体式讲好劳模先进故事。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企业”活动,推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企业、进学校,进一步增强职工和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搭建创新创效平台,激发改革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产业工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工会应履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牵头抓总职能,围绕实施制造强省、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整合创新资源优势,汇聚职工创新动能。
发挥劳模工匠在技术创新、技能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将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在车间、生产线和项目上,推动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创新成效跃升。推动企业将职工创新纳入企业研发体系、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组织职工开展科技创新、技术革新、技术协作,以及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五小”活动等,认定职工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先进操作法、发明专利等。引导并支持职工参与标准研制,吸收一线职工参与科技项目攻关、重大科技课题研究,将一线职工作为共同完成人推荐参加创新奖项评选,让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高效配置。举办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交流,畅通职工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渠道,形成梯次接续的创新力量,带动职工技能水平、创新水平整体提升,有效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实现重大应用研究与成果产业化的新突破,有力支撑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建设与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强化技能素质提升,构建成长成才培育机制。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业工人的技能提升,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劳动者个体而言,要想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把握主动权,降低被技术替代的可能性,关键在于通过持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工会要坚持教育优先、创新驱动、人才为本的发展路径,积极推动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支持符合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聚焦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结合岗位实际和生产任务开展工程创优、质量争优、安全生产等劳动和技能竞赛,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全面推进实施“新八级工”技能岗位等级设置,加大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开发力度,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贯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路径,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双向比照认定制度,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跨企业、跨区域互通互认。
加大维权服务力度,营造发展新质生产力良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会应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切实提高维权服务质量,让职工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维护好产业工人的劳动经济权,完善技术工人技能要素和创新成果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政策,推动企业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工资分配机制,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推广技术创新集体合同、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引导企业工资分配向高技能人才倾斜,树立“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创新者多得”的政策导向。有效保障产业工人的职业发展权益,积极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解绑,进而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标准、实际成效和贡献度为关键指标的人才评估体系。切实保障产业工人的安全健康权益,强化企业作为安全生产首要责任人的角色,尤其要关注劳务派遣工、农民工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特定群体的保障工作。有效发挥企业职代会的功能,全面降低安全生产和职业伤害的风险。不断完善多维激励体系,围绕引领力、实践力、创新力、攻关力、传承力等“五力”要求,做好工匠人才的培养选树工作,从而有效激发职工的创造潜能和职业热情。加大对承担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等重点研发任务的科技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的表彰宣传力度,通过细致入微的政策设计和实施,系统构建人才“引、育、用、留、评”全过程的保障政策体系,营造人才长得成、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良好环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系江苏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