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东南方向的西阎镇曹公村作为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村内古建筑众多,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村中的国保四圣宫以同时供奉“尧、舜、禹、汤”四位帝王而闻名于世。其庙内的一座至正年间的元代舞楼,则为研究元杂剧以及元代舞楼规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印证。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四圣宫的建立和治理水患有关。作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场所,“春祈秋报,迎神赛社”数百年间不断上演,使得四圣宫庙会成为当地的一大胜景。古村落、古道观、古戏楼、古民居、古庙会,使得曹公村这座古典建筑群具有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曹公村位于翼城、沁水两县的交界处,全村有160多户,570多口,耕地面积约800多亩,是个典型的山区小村落。虽说村子小,但是名气大。曹公村之所以有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曹公村属于历史文化名村,先是2016年12月,被住建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接着于2019年1月,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二是曹公村拥有一座国保级的古建筑四圣宫,位于村北入口处,庙宇修建得庄严巍峨,气象不凡。
曹公村的地貌,西高东低,坐落在一处台垣之上,面积有限,所以该村的新农村建设布局选在了原村落东侧的平地上,在无形中将村内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大体保存下来。该村旧村内部现保存有“元帅祠”“大夫第”等传统式样的明清古宅院十多座,且比较集中,形成了民居古建筑群。青石铺就的巷道,石头筑起的房屋,木质篱笆搭起的围墙,街面上聊天的老人,老屋前晒太阳的狗,屋后菜园中成群的土鸡,使得这座村庄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同时这座古村的布局符合传统的堪舆之说。村子的东面是一条河流,俗称“十字河”,根据《走进翼城》中关于翼城水利的相关介绍,其属于续鲁峪河的上游分支,河道有水,但是水量较小。村北入口处,建有一座四圣宫,是一座元代的道教宫观,以河道为海拔基准点观测的话,四圣宫建立在10多米高的一座土垣台基之上,因此我推测,这座道观的建立和村东的河流有一定关联。很可能是这条河流在古代水流量较大,对于村庄百姓的生命财产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村里的百姓为了镇压水患,才集资在村北入口的高地上建起了这座道观。四圣宫距离村子的正中位置大概有500米的距离,主村在四圣宫的西北面,与四圣宫相比,海拔还要高5米左右,村落的正中央是曹元帅祠,曹元帅祠堂往东鳞次分布着“大夫第”等十余座古宅院,整体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主体街道是有一定坡度的。由于处在晋南与晋东南交界处的山区,这里的房子使用大块的石头作为主建筑材料,街道、院墙、房屋的墙壁主要使用石块,只有墙体的上部和顶部使用少量的青砖进行建设,这也显示出因地制宜的建筑特色。沿着主街道往南,地势又逐渐降低,村南的地标是一株大槐树,据传种植于隋代,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树龄。槐树的周边,建有几座四合院,推测这里应该就是过去村落的南面边缘。中国的传统村落,通常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村落,村落的核心景观即为宗族祠堂。古人崇尚风水,也会根据五行八卦的理论在村中建设神庙、天池、宝塔以及种树,以弥补缺憾,镇压恶煞,庇护后人。因此,曹公村先民根据东面临河,西面为台垣,且西高东低的地势,以元帅祠堂为核心,在村北口建设有四圣宫,在村南口种植有千年大槐树作为地标,可以看出曹公村的布局属于典型的北方传统村落布局。
四圣宫属道教宫观,由三座并列的一进院落组成,道观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338.19平方米,建筑面积1541.41平方米,由西向东分别为道院(住持修行者居住的院落)、四圣宫院、关帝庙院,全院共有大小建筑24处,碑刻、经幢、影壁等31座(通),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庙内“重修尧舜禹汤之庙记”碑记载,四圣宫创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曾重修四圣宫,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添建了关帝庙院,民国7年(1918年)、1999年分别进行了局部修葺,2005年翼城文物部门委托专业古建修缮单位山西万荣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对四圣宫进行了大修。现存主体建筑中,大殿和舞楼为元代建筑,其他为明、清建筑。
山门位于四圣宫的西南角,坐东向西,为一层三门式殿阁建筑,面阔三间(长10.1米),进深四椽(宽6.86米),通高7.65米,单檐悬山顶,顶部的正脊使用了名贵的琉璃雕花筒子,正脊的中央竖立有宝瓶,左右两侧分别是琉璃狮、象。大门南北两侧的影壁上分别雕刻有青龙和白虎,作为镇观神兽,雕工古朴,花纹精美。进入山门,眼前为一道整齐的长廊,长廊的尽头为一座长方形的琉璃影壁,据早年曾担任曹公村会计的侯位禄老先生讲述,影壁原本为琉璃壁画,内容为“姜太公渭水垂钓图”,可惜于“文革”期间被毁。长廊位于四圣宫的最南侧,坐南向北,共有十二间(长30.96米),进深二椽(宽3.25米),单檐硬山顶,通高 5.375米,为清代建筑。长廊的北侧即为道院、四圣宫院、关帝庙院等三个连为一体的院落。具体次序如下:东面为宫观住持住宿修行的道院,中间为供奉“尧舜禹汤”四圣的中院,西面为清代续建的关帝院。四圣宫规模较大,布局灵活,采用三条轴线,以院落的方式组织建筑布局,将山门放置在西南角处。中间轴线建筑高于左右两条轴线上的建筑,反映出空间的主从关系和沿中轴线序列层层递进的空间序列。三个院落布局完整,建筑宏伟,属于典型的传统道教建筑风格。
下面我将四圣宫的主体建筑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与梳理。四圣宫院中轴线有舞楼、正殿,轴线两侧有旁门、东西廊房、东西配殿、东西耳殿。正殿位于中院中轴线北端,坐北面南,只有一层,面阔五间(长16.54米),进深四椽(宽9.305米),通高 9.71 米,单檐悬山顶,梁架为四椽栿通达前后檐用二柱,前后檐下五铺作斗栱共12朵。整体分析,该建筑用材硕大规整,结构精巧,设计合理,不乏为元代建筑之佳作。正殿的东西两侧建有耳殿,为二层建筑,面阔三间(长6.85米),进深三椽(宽5.91米),通高6.27米,单檐悬山顶,具有浓重的明清建筑风格。正殿前的东西两侧分别建有东西配殿,为二层建筑,面阔三间(长9.0米),进深二椽(宽4.145米),通高 6.23米,建于明清时期,东西配殿的二层与东西廊坊的二层相通,入口就在东西配殿的内部楼梯。东西配殿南侧为东西看房,为二层廊坊式的木质建筑,面阔六间(长16.34米),进深二椽(宽4.55米),通高5.98米,单檐悬山顶,廊坊的二层与东西配殿的二层相通,为清代建筑遗构。中院中轴线的南端为一座元代舞楼,坐南面北,单檐歇山顶,不论是角柱,还是斗栱,抑或是顶部的斗八藻井,都具有浓郁的元代建筑风格。舞楼的东西两侧为东西宫门,一层建筑,面阔三间(长11.27米),进深四椽(宽7.68米),通高6.825米,单檐硬山顶,为明清建筑,东西宫门的梁架上绘有明清时期流行的云海与蟠龙纹。
四圣宫的一大出奇之处,即在于同时供奉着尧、舜、禹、汤四位上古先王。之所以要建庙祭祀四圣,主要在于四圣和翼城都存在一些历史渊源。“尧”有德行,十五岁便受封唐侯,领地就在今天的翼城、曲沃、襄汾、浮山一带,据明代嘉靖版县志《翼乘》记载,里砦镇的唐城就是帝尧作为诸侯的封邑,其取代“帝挚”成为诸侯联盟的大首领之后,迁都平阳(今襄汾陶寺);“舜”以“孝友”名闻诸侯,继承尧帝职位之前,一直躬耕于历山,今天翼城、沁水、垣曲三县交界处的历山之上,与舜有关的地名与典故非常多,比如舜王坪、舜王床、舜王谷等,此外历山还是上古历法“二十四节气”的诞生之地;“禹”以治水名垂青史,为了治理水患,曾“三过家门而不入”,被后世传为佳话,同时大禹也结束了“禅让制”,开启了“家天下”,是夏王朝建立的始祖,而翼城位于古冀州之地,号“大夏之墟”;“汤”为商王朝的建立者,其在夏朝末年,利用“夏桀”的暴虐,起兵反夏,在讨伐夏桀时,路经翼城,饮水甘泉,路居下亢,翼城现在有甘泉村(原为乡镇),处中条山脉之中,地势险要,为晋南通往晋东南的战略要道,历来皆为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古人崇尚“贤人政治”,将“尧之德、舜之孝、禹之功、汤之贤”并称,所以将四圣同时迎奉在一座庙宇之内,也就不难理解了。根据笔者在本文第一节的推测,四圣宫在现实中应该和镇压水患有关,历史上的大禹就以治理上古水患闻名于世,与此同时,尧帝、舜帝在翼城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而晋南、晋东南靠近河南,遍布汤王庙,因此曹公村的四圣宫才出现了“尧舜禹汤,四圣同祀”的文化景观。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古代修建庙宇,花费巨大,需要地方官府以及当地乡绅、富豪捐献钱粮木料,尧、舜、禹、汤四位先王,皆功绩巨大,名垂青史,四人无论任何一位都可以单独立庙祭祀,而曹公村之所以将四位先王供奉在同一所庙宇之中,很大可能是经费有限,难以为四人单独建庙,这从四圣宫由曹公、十字河、堡子村、上河、核桃园五个村子联合捐资筹建,即可见一斑,毕竟古代农村的经济繁荣程度及生产力发展水平都难以同今天相提并论。
四圣宫于2006 年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之所以能入选,与庙内保存完好的一座元代舞楼有很大的关系。元代戏曲高度发达,不仅元曲作家、表演艺术家名家辈出,而且传世的经典曲目较多,但是受限于兵燹战火,现今存世的元代舞楼仅有八座(不包含元代舞楼遗址),物以稀为贵,因而现今存世的元代舞楼皆跻身国保单位。
四圣宫内的这座舞楼坐南向北,石砌台基高约1.5米,面宽、进深各为一间,平面近方形,其面阔7.71米,进深7.21米,单檐歇山顶。台前及两侧前部十分宽敞明亮,可供观众三面看戏,它的背面及两侧后部都筑有墙壁(两山墙壁仅后部一段,约为墙宽的三分之一,前面大部分和前檐一样对外敞露),台上无前后场之分。
四角立角柱4根,两侧后半部分与背面墙内立撑柱4根,共有8根柱子支撑顶部载荷。四角柱之上设十字相交的角替,四面施大栏额结成井字形框架。普柏坊上施五铺作出双昂斗栱,形式粗犷。四面共施斗栱20朵,四角铺作各异,其上角梁叠构,斗栱粗犷,雀替柔美,多层的井口梁斜向交错安装,加之斗栱的承托与垂柱的互相呼应,楼顶结架由8根大戗共同支撑中心雷公柱,从而形成一个造型庞大而又异常精巧的穹窿式斗八藻井,远观如同一个八卦造型。两山设平梁、叉手、侏儒柱承托脊酹,结成九脊式楼顶。楼顶举折较平缓,飞檐挑出,翼角翚飞。正脊和垂脊采用名贵精致的琉璃雕花筒子脊,脊刹为琉璃宝瓶连珠,左右置琉璃狮、象,两端各安放有一条琉璃鸱吻,鸱吻的尾部向上卷曲,气势雄伟。
现今存世的元代舞楼中规模最大的是翼城县武池乔泽庙元代舞楼,规模最小的是石楼县殿山圣母庙元代舞楼,曹公村四圣宫之内的这座元代舞楼,规模比乔泽庙元代舞楼稍小,面阔7.71米(乔泽庙为9.4米),进深7.21米(乔泽庙为9.35米),通高13米(二者高度相当),井字形梁架结构,单檐歇山顶,但是形制规整,保存完好。尤其是该舞楼东北角柱的抱柱石上,工匠不仅在其上雕刻了各自的名字,也记载了舞楼的修筑时间:至正四年(1344年,为元顺帝的年号),这种于戏台角柱抱柱石上记载舞楼诞生年代的建筑特征,在现今存世的八座元代舞楼中独树一帜。简言之,四圣宫内的这座舞楼,建筑粗犷豪迈,造型大方美观,为元代建筑的佳作,对于研究元代舞楼规制、中国戏曲发展史以及元杂剧在晋南地区的流传皆具有重要价值。
要了解一座寺庙宫观的历史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解读其庙宇内部保存的碑刻,四圣宫内共存有影壁、经幢、碑刻等31通,但是很多都为断碣残碑,难以识别解读,其保存最为完好的为一块明代嘉靖朝的石碑,碑质青石。螭首。额高100厘米、宽91厘米、厚323厘米。额题“重修四代明君庙记”。碑身高188厘米、宽84厘米、厚25厘米。碑文楷书。阴阳两面刻。碑阳首题“西阎曹公里重修尧舜禹汤之庙记”。正文18行,满行56字,共1115字。碑阴镌施财人姓名。侯九臣撰文。张鍲书丹。杨纬篆额。段刁、陈善刻。建碑日期为大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岁次己未三月戊辰,碑面有磨损、剥离较重,文字漫漶,解读起来有一定困难。但是碑刻对于四圣宫的修建历史、建庙初衷、集资情况、庙会盛况,尤其是戏曲演出都做了详细的记载,内涵丰富,令人大开眼界。
现将碑文全文列出,与众君分享:
【碑文】
(碑阳)
粤稽自飨祀之说昉于《礼》,流而为迎神赛社之风,自萃涣之卦书于《易》,广而为建庙塑像之事。盖享祀所以尽春祈秋报之典,而庙宇所以为居圣率神之地,其诸并行不悖之义也。自隆古以及今日,由王都以达穷乡,无地无神,无神无庙。而我曹公里乃古历山之脚,舜建业之名地也,独可以废此义乎!虽然“卜郊三望,难迯鲁史之讥;过鲁一祀,深□汉□之义”,以此见“见义不为为无勇”,而祭非其鬼,不免失之馋也,矧又有劳民伤财之嫌乎。是故狄仁杰巡抚江南,奏毁吴楚淫祀千七百所,□颖经略广东,所□淫祀则必焚之。潘氏曰“此万代之所瞻仰也”,讵不信夫!我曹公里庙神,脱今亦似吴楚广东之淫,方将焚毁之不暇,而矧有以重修,徒劳 民 伤 财 耶!今观庙神尧、舜、禹、汤,天下之大圣君也;关、包、杨、苏,天下之大贤相也。尧都平阳,禹都安邑,舜汤都蒲亳,莫非吾里密迩沾化之地,□其化,感其德,而缺其报可乎!关辅汉帝,杨辅唐宗,包、苏辅宋室,莫非前代忠义流芳之人,歆其芳,敬其行,而乏其祀可乎!呜呼!我里之庙,神在此而不在彼,此其起扵至正,建于村北,分社人为三甲,尽享祀于四时,致诚、致慤、致沐、散斋,为最得矣。惜也遁世已远,为庙几废,神灵将无所栖,祀典将不之存,社人可以坐视而不为之所乎。耆民侯世昂为首,起公谋,督众兴工,坠者具之,缺者补之,圮者振之,陈者更之。殿宇廊庑,土 木更新,灿灿然耸人之覌瞻;圣君贤相,形象非旧,昭昭然耀人之耳目。自是而神灵有栖;自是而飨赛不废;自是而可以免商受之谓祭无益;自是而可以免楚人之王祭不供;自是而可以免葛伯之放纵无其道;自是而可以免鲁褅之怠惰。□足观报德报功,自是而可以无尽;祭内祭外,自是而可以如在。后之人当举行成规,遵守定礼,清明取水,半途邀盘,先日送□□,次日迎神。音乐为之喧哗,神马为之纵横,旗彩为之飞扬。带枷执扇拖铁索者各随所愿,而尽廼心。既而底庙大赛三日,乐人动至百口,神筵 轮以三甲,饭食乐钱依沠散而不违。赛罢将软桉轮至何村,每岁献猪羊十二。此皆在后人世守之,而勿失焉尔。慎毋曰:“郑侨惠人也,而以何神弃扵弗祷;文仲大臣也,而祀爰居失扵不智。”顾吾辈果何人斯尔,敢以菲薄之仪,乡村之赛,亵渎神明乎!宜思“报恩不以分限,伸敬不以礼拘”,茍有其诚,则有其神。虽以多为贵,而百物俱俻可也;虽以少为贵,而二簋用享亦可也。嗟夫!庙一修而众美咸集,则重修之举甚盛也。玆举也,倡□□□之而始其事者,耆民侯世昂也;和之而乐其事者,侯孟余、侯孟洪、侯孟锦、侯万庄、王得盈、王得保、李付周、侯孟弼、张得周、侯世□、秦朝碧、侯世利、侯九爱、王尚锦、王鸿、朱仲斈也;助之而成其事者,监生侯九昱、举人侯九臣、生员侯九晃、侯九州,及本村、十字河、堡子村、上河、核桃园,各随贫富而施财有差也。此其大畧耳,若其详则有碑隂所叙可考矣。谨记。
郑伯通 李壮 梁来 □
大明嘉靖三十八年岁次己未三月戊辰吉日建
玉工:绛县段刁 陈善 □
(碑阴)
(施财人姓名略)
从这通碑刻可以看出,四圣宫早在唐代就已创建,狄仁杰奉命巡行天下,查毁“淫祀”之时,曾经到过这里,因为此处祭祀的是“尧、舜、禹、汤”四位上古先王,所以该处庙宇得以保留。村民建立庙宇的初衷,除了深感先王德化、祭祀先王之外,还有祈求神灵庇护,希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根据碑文记载,这座庙宇一开始除了祭祀“尧、舜、禹、汤”,还随从祭祀关羽、杨恭仁、包拯、苏缄等四位贤臣。这座庙宇,由曹公、堡子、上河、十河、核桃园五个村子的士绅官民一起集资重修,并且每年的迎神赛社,也由五个村子轮流举办,进献供品,请戏班子酬神唱戏。但是现今的四圣宫之内,只有关羽是占据了东院,独立祭祀,并未见到杨恭仁、包拯、苏缄等人的圣像,询问当地村民,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巧合之下,我读了翼城县原人大常委会主任程发睽先生编著的《翼城春秋》一书,该书对曹公四圣宫的淫祀问题进行了阐述:“曹公里的村民对妄滥祭祀早有觉悟,他们远在清代嘉庆十四年(1809年),就另建新庙对关帝独立奉祀,而废去了杨、包、苏,并附设了村民认为当祭的田祖、瘟神、河伯、土地等。可见村民立神很有讲究,他们不谄神,不靡财,而以经济实惠为原则。这说明,百姓是最朴素,最实际的。”所谓的淫祀,即官方不允许而民间私自进行祭祀的神明,不当祭而祭者为淫祭,不当立而立者为淫祠。杨恭仁的业绩在洛阳,包拯的业绩在开封,苏缄的业绩在邕州,都不在翼城,所以不适宜祭祀在四圣宫内。
四圣宫的庙会,拥有700多年的历史,庙会期间除了进行农副产品贸易,还会举办戏曲演出,演出的剧目为晋南蒲剧、眉户以及河蚌舞,可以说晋南地区的戏曲基础非常浓厚。而戏曲之所以在农村如此普及,又与这一地区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宗教信仰密切关联。农耕社会,水、旱、虫、蝗对于农业的威胁始终难以摆脱,因此百姓便一面精耕细作,兴修农田水利;一面广修庙宇,寄托神灵庇护。于是众多的神庙应运而生,如后土庙、东岳庙、关帝庙、观音殿、马王庙、水神庙等,既有自然神崇拜,也包括佛教和道教神仙信仰。百姓们生性质朴,讲究诚信,待农业丰收,便去庙宇酬神,除了三牲供品,还需要请戏班子唱戏酬神,是为“春祈秋报,以百戏娱神”。四圣宫内这通明嘉靖三十八年的碑文就是明证:“粤稽自飨祀之说昉于《礼》,流而为迎神赛社之风,自萃涣之卦书于《易》,广而为建庙塑像之事。盖享祀所以尽春祈秋报之典,而庙宇所以为居圣率神之地,其诸并行不悖之义也。”说明迎神赛社这个传统由来已久。至于具体的唱戏酬神,碑刻后半部分是这样描述的“音乐为之喧哗,神马为之纵横,旗彩为之飞扬。……既而底庙大赛三日,乐人动至百口,神筵轮以三甲,饭食乐钱依沠散而不违”,从中揣测当时唱戏的场面肯定非常壮观。
宁静的古村落,悠久的四圣宫,壮美的古戏台,以及夕阳之下表现沧桑的那些古代碑刻,无不散发着传统文化的光辉。四圣宫的庙会,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古代的城镇经济以及地域文化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毕竟在宋元明清时期,此地都是晋南通往晋东南的交通要道,曹公村东现在依旧保持着已经荒废了的明清官道。同时通过对庙内明嘉靖三十八年碑文记载的解读,“自是而可以祭内祭外,自是而可以如在当举行成规,遵守定理……”可知四圣宫每年的祭祀典礼是周边多个村庄共同参与的重要文化活动,是地域文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