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一秒”的定义是指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振荡跃迁9192631770次所持续的时间。如今,我们获取时间信息非常方便,只需随手拿起手机就能知道。那在古代,人们是如何进行时间计量的呢?下面就介绍一下古代计量时间的三种方法。
日晷:主要由晷面(也称为晷盘)和晷针(也称表针或日晷针)组成。在一天中,太阳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其光线投射在晷面上的影子也会随之移动。
当太阳位于最高点(即正午时分)时,晷针的影子会指向晷面上的某个特定点,这个点通常被标记为“午时”或“中午”。通过观察晷针影子在晷面上的位置,并对照晷面上的时间刻度,可以确定当前的时间。
火钟:又称火闹钟,是古时人们利用火的燃烧来测量时间的装置。火钟利用火的稳定燃烧速度来计时:在特定的结构上,比如一根香或蜡烛上串有棉线系住的铃铛或其他能发出声响的装置,当火燃烧到特定位置时,会烧断棉线使铃铛落下发出声响,从而标记时间的流逝。每次铃铛落下或声响发出,都代表着一段时间的结束,从而实现对时间的测量。
流体钟:包括刻漏、水运仪以及常见的沙漏,它们是利用水或沙子在重力作用下的稳定流动来计时。在刻漏中,当水从第一个桶滴入第二个桶时,可以通过观察第二个桶中水位的上升来估计时间的流逝。还有一种称漏,是通过称量水流进桶中的重量来计算时间。
到了近代,人类相继发明出摆钟、机械表、石英表以及电子表等精密计时仪器,这些仪器的测量精度显著提升,稳定性亦得到大幅增强。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技艺高超的工匠们创制了水钟,其精确度达到了每日仅10分钟的误差。大约600年前,机械钟的诞生进一步提升了计时的精确性。到了20世纪30年代,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出现使得误差进一步缩小,能够达到300年仅误差一秒的水平。
人类测量时间的精度在不断提高,那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么高精度的时间呢?时间的精度对于我们来说又有多重要呢?
中国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已成功抵达距离地球约5500万千米之遥的火星,并进行了近距离的探索研究。那么这一成就和时间有什么关联呢?
我们知道,探测器首先将被加速至11.2千米/秒的第二宇宙速度,地球距离火星如此遥远,若探测器在地火转移轨道附近存在1千米的高度误差,那么它抵达火星时可能就会产生高达10万千米的距离误差。因此,若探测器的时间精度无法达到千分之一秒的精度,其结果将不仅仅是与火星失之交臂,而是差之万里了。
随着芯片等量子物理的出现,电脑、手机顺势而生,它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人类只有控制在微秒甚至更高量级的时间,才能去更细致地研究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特性。
现代意义上定义“一秒”的装置被称为铯原子喷泉钟,它也被视作人类活动时间的标准。所有涉及时间测量的仪器均需以这种原子钟为基准进行校准。
那么,这种钟与先前的钟有何区别呢?我们称它为冷原子钟,而先前的大多数原子钟属于热原子钟。在冷原子钟中,我们利用激光冷却技术将散逸的原子冷却成一个紧密的原子团。随后,通过将原子团向上抛投并使其下落,便能够探测到原子钟的性能。
在天文学中,原子钟可以精确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运动。通过对来自遥远天体的信号进行高精度时间标记,科学家能够更准确地计算天体之间的距离、相对运动速度等,为天体物理学的研究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
在卫星导航系统中,原子钟也是核心部件之一,其精度决定了导航系统的定位和授时精度。高精度的原子钟能够使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更加准确,为人们的出行、航空航海等提供更可靠的导航服务。在未来人类深空探测中,随着人类探索范围不断扩大,对导航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原子钟可以在遥远的距离上保持精确计时,为航天器的精确导航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