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我们每天都要吃饭,这样才能获得身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那么,农作物需不需要“吃饭”呢?
当然要“吃饭”啦!因为农作物不断生长发育,也需要各种营养。可是,土壤中所含的营养元素通常不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这就需要给它们提供“营养餐”。肥料就是人们专门为农作物精心制作的“营养餐”。我们需要补充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而农作物主要需要补充氮、磷、钾等元素。尿素(含有氮)、过磷酸钙及氯化钾都是农作物常吃的“营养餐”。种植农作物时,合理使用有机肥、复合肥等肥料,可以使农作物的产量增加不少。
为了让农作物吸收更多营养,长得又快又好,农民很想多给它们一些“营养餐”。那么,给农作物施肥是不是量越多越好呢?
答案是否定的。当施肥量过多,超出农作物的吸收能力时,不仅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反而会对它们有害呢。比如,过量使用氮肥会造成农作物徒长(茎叶生长过旺)、倒伏(植株倾斜或倒在地上)、对病虫害的抵抗力降低;过量使用磷肥会使农作物的呼吸作用过于旺盛,让农作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快速消耗掉;过量使用钾肥则会让农作物患上叶菜腐心病等病害。
更麻烦的是,过量施肥还会破坏耕地,导致环境污染。目前,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左右,多余的化肥会以渗透、流失、挥发等方式损失掉。渗透进耕地的化肥会使土壤酸化、板结;流失的化肥会随着雨水流进江河湖海,造成水体污染。
那么,有没有什么法子让农作物少吃肥料多打粮呢?这就要表扬能自己弄到肥料的豆科植物啦!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有些豆科植物的根上会长“瘤子”。这可不是因为生病,而是豆科植物长期演化出来的生存本领。它们“没吃饱”的时候,根上就会长出根瘤。这是一种球状或长棒状的类似瘤子的结构,是“固氮小精灵”——根瘤菌居住的地方。
破解共生固氮奥秘,创造非豆科作物固氮奇迹,我国科学家正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也许用不了多久,更多能与根瘤菌结合的农作物就会一个接一个诞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