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林徽因出生于杭州,但她在杭州留下的痕迹并不多。在靠近西湖南山路上的清波门,一个叫陆官巷的地方,是林徽因的诞生地,但现在已经看不到昔时的一砖一瓦。所幸她童年时代曾经生活过的蔡官巷23号,与陆官巷一路之隔,现在还保留着当年的模样。
离蔡官巷最近的“西湖十景”是柳浪闻莺公园。因为年代过于久远,无法确认李清照在清波门居住的准确方位,所以杭州市政府就在公园内建了座清照亭。绿树掩映中,一池碧水旁,一座设计简约的中式亭子稍显寂寞,但恰好符合李清照在南渡杭州后的生活状态。李清照在杭州生活逾二十年,竟然没有留下一首与西湖相关的诗词,令人扼腕之余,也颇为讶异。
不同时空,却为邻居,李清照、陈端生与林徽因在清波门的“相遇”,堪称奇缘。由于勾山樵舍遗址还在,陈端生的灵魂尚有可栖之地,清照亭也为纪念李清照提供了一个参照,倒是林徽因的雕像却出现在两公里开外的花港观鱼公园。从苏堤一侧大门进入,花港观鱼御碑亭左侧的一株百年樟树下面,立有林徽因雕像。雕像也是林徽因纪念碑,是清华大学建筑系与杭州市政府珠联璧合之作。雕像镂空设计,是林徽因的一个剪影,但辨识度极高,远远一看,就是林徽因优雅、渊博的学者形象。与林徽因剪影一起的,是竖排的镂空文字,辨认需要一定的耐心,我凑近了细细看,终于认出,这是林徽因文章中的段落:“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林徽因雕像成为西湖花港观鱼公园的一个热门景点,凡有到此一游者,导游们便口若悬河,讲起林徽因,如数家珍,眉飞色舞。
民间关于林徽因的故事和传说甚多,特别是她与梁思成,她与徐志摩、金岳霖的关系,更是成为许多人的茶余谈资。但在我看来,除了她与梁思成,其余的皆不值一提。相传,结婚当天,梁思成对林徽因说道:“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聪明如林徽因,她清晰肯定地回答他:“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来回答你,你准备好要听了吗?”梁思成曾对朋友说起:“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是,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二
林徽因一生最大的成就,当然是建筑学。她最引以为荣的,是参与了国徽的设计,并且为保护中国古建筑,特别是北京古建筑倾尽全力。然而,林徽因在文学上的天赋,也令人钦佩。她原名林徽音,之所以改名,据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有一个男性作家也叫林徽音,读者在报刊上经常见到“林徽音”的名字,却不知哪个是男林徽音,哪个是女林徽音。最终,林徽因决定把自己的“音”改为“因”,还专门登报声明。
昆明大概是林徽因留下痕迹最多的地方。在西南联大旧址博物馆可以看到不少林徽因的史料,她和梁思成设计的联大校舍,虽经岁月侵蚀,现在依旧可见当年设计师横溢的才华。在云南大学,林徽因设计的映秋院保存完好,我在参观云大时,特意去寻映秋院,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而在紧挨翠湖的,一个叫作先生坡的街口,有林徽因写的一段文字被刻在墙上:“昆明永远那样美,不论是晴天还是下雨。我窗外的景色在雷雨前后显得特别动人。在雨中,房间里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浪漫氛围——天空和大地突然一起暗了下来,一个人在一个外面有个寂静的大花园的冷清的屋子里。这是一个人一生也忘不了的。”这是林徽因致好友费慰梅信中的一节,我们从这段文字可以读出林徽因对昆明的喜爱,尽管在西南联大期间,她和家人的生活颇为困顿,这与当时她所处的大环境有密切关系。
1937年7月底,北平沦陷,由梁思成主持工作的中国营造学社被迫暂时解散。不久,梁思成接到日本“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遂与林徽因决意离开北平。9月4日晚,林徽因夫妇连夜收拾行装赶往天津与家人会合。月底,他们携年仅八岁的再冰和五岁的从诫,带上林母,一路西行南下。与他们同行的还有闻一多、朱自清、杨振声、金岳霖、张奚若、陈岱孙等清华、北大教授。虽做足了心理准备,但阻隔的交通和病弱的身体迫使艰难的旅程不断延宕,他们到达长沙时,已是1937年10月初。
1937年11月24日,长沙惨遭空袭,林徽因一家侥幸逃生,在当日写给费慰梅的信中,她记录下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没人知道我们怎么没有被炸成碎片。听到地狱般的断裂声和头两响稍远一点的爆炸,我们便往楼下奔,我们的房子随即四分五裂。全然出于本能,我们各抓起一个孩子就往楼梯下跑,可还没来得及下楼,离得最近的炸弹就炸了。它把我抛到空中,手里还抱着小弟,再把我摔到地上,却没有受伤。同时房子开始轧轧乱响,那些到处都是玻璃的门窗、隔扇、屋顶、天花板,全都坍了下来,劈头盖脑地砸向我们。我们冲出旁门,来到黑烟滚滚的街上……”
从长沙到昆明,他们整整颠簸了三十九天。沿途车子数次抛锚,他们被迫住进脏污的小客栈的狼狈经历,让曾经衣食无忧的一家人身心俱疲。外敌入侵之下,青山碧水环抱着的古城让林徽因倍感亲切,以至于在途经沅陵时,她在信中这样慨叹:“如果不是在这战期中时时心里负着一种悲伤哀愁的话,这旅行真是不知几世修来。”
1938年1月中旬,历经重重险阻,林徽因一家终抵昆明,暂时借住在位于翠湖畔的巡津街9号“止园”。
三
西南联大于1938年4月2日在昆明正式组建。彼时,原先在北京“太太的客厅”经常相聚的一群朋友,如金岳霖、张奚若、钱端升、周培源、杨振声、沈从文、朱自清、卞之琳、萧乾等陆续来到昆明,在离梁林寓所不远的北门街附近比邻而居。这些南迁的知识分子志同道合、关系亲密,他们在风光旖旎、阳光明媚的春城,或叙家常,或论国事,于战争的苦难中,仿佛重新找到了往日的温馨与梦中的记忆,也给梁思成夫妇带来了莫大的精神安慰。林徽因在发表于1939年2月的散文《彼此》中感叹道:“当前的艰苦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充满整一个民族,整一个时代!……最好让我们共同酸甜的笑纹,有力地,坚韧地,横过历史。”
我在西南联大旧址博物馆看到数张林徽因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照片。看得出来,尽管生活十分艰难,但林徽因无论是心情还是气色,都还不错。显然,炮火的威胁、生活的困顿,没有摧垮林徽因坚强生存的意志,那段日子留给林徽因的记忆是痛苦的,也是快乐而深刻的。在新筑的客厅里,林徽因邀请“真诚的朋友来赏识它真正的内在质量”,傅斯年、冯友兰、金岳霖、李济、董作宾、钱端升、王力、陈梦家、游国恩、查阜西……民国时期的翘楚们络绎云集在这里,话古说今,谈诗论艺。林徽因写下好几首诗歌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对北门街园子》中,她写道:“别说你寂寞;大树拱立,∕草花烂漫,一个园子永远∕睡着;没有脚步的走响。∕你树梢盘着飞鸟,每早云天∕吻你额前,每晚你留下对话∕正是西山最好的夕阳。”
四
1949年初,林徽因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在抢救和保护珍贵的文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林徽因因为参与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声望在1949年以后达到高峰。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为了挽救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梁思成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其后不久,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参加欧美同学会,聚餐时,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随后,林徽因病情急剧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据说,在与吴晗的语言冲突中,林徽因说了一句:“我侯官林氏一族满门忠烈……”
的确,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就是一位风云人物。他年轻时考中秀才,却放弃举业,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和经济。回国后,他先在福州法政学堂任教,后到临时参议院担任秘书长,主持草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段祺瑞组阁时期,林长民任司法总长,算得上位高权重。然而,当林长民得知巴黎和会上丧权辱国的条约时,他义愤填膺,在1919年5月2日的《民国日报》上发表了《敬告国民书》。“今果至此,则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像一颗炸弹一样,引爆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五四运动爆发后,一部分学生点火烧了曹汝霖的住宅赵家楼。1925年,张作霖依靠日本政府的支持,意欲自任总统。郭松龄起兵反奉,林长民为实现自己的宪政理想,也参与了反奉斗争,结果受到袭击,被流弹击中身亡,年仅四十九岁。
林觉民是林长民的堂弟,1911年,他和其他同盟会成员回国参加广州起义,受伤力尽被俘。面对清廷广州将军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诉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李准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可以留下林觉民为清廷所用。张鸣岐则认为,这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的林觉民,如果留给了革命党,实为后患。1911年5月3日,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年仅二十四岁。事实上,在广州起义前夕,林觉民就深知“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于是挑灯写下两封诀别书,一封是给父亲林孝颖写的《禀父书》,一封是给爱妻陈意映写的诀别信,也就是那封感人泪下的《与妻书》。
林尹民是与林觉民同年出生的堂兄弟,也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发动时,他冲锋在前,攻打督署,力杀十余人。战斗中受伤十余处,鲜血直流,仍奋勇杀敌,后中弹牺牲,时年亦二十四岁,与林觉民同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恒是林长民的第三个儿子、林徽因的弟弟。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已经考取了清华大学的林恒毅然决定投笔从戎。他去报考了航空学校,那时学校门口写着苍劲的几个大字“贪生怕死莫进来”。据说当时空军飞行员从航校毕业到战死,平均只有六个月。许多飞行员正处于风华正茂之年,就失去了宝贵的生命。选择这个职业,无异于“送死”。然而,林恒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全级一百二十五人,他的结业成绩名列第二。1941年,林恒于成都空战中头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二十五岁。
林徽因在得知这一噩耗时,悲痛欲绝,她在《哭三弟恒》中写道:“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简单的,你给了。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这沉默的光荣是你。……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
五
林徽因的诞生地——杭州陆官巷,本应将其祖屋辟为故居,单是林氏之忠烈就可为婉约的杭州增添不少筋骨。但令人叹息的是,陆官巷消失了,林家的祖屋被夷平,也填埋了一代才女最初的光辉。现在我们在陆官巷遗址上看到的是一块巨大的绿地,绿地上没有盖房。从这块绿地,或许我们可以解读出两层意思:一层是这个楼盘开发时间比较早,开发商留下一片绿地,让楼盘品质获得提升,在毗邻西湖、寸土寸金之地,有这样一片绿地,恐怕在杭州城内绝无仅有。第二层意思,或者我理解,无论是政府还是开发商已达成默契,在陆官巷林家祖屋遗址上不建任何建筑,留下这片绿地,也算是对林家的一个交代。
好在,蔡官巷23号住宅被保留下来了。这幢平房与周边新建的楼房相比,显得有些寒碜,格格不入。但许多来此地寻访的人早已把它看作林徽因的故居。因为林徽因的确在这里度过了她的童年。林徽因五岁时,随祖父母搬迁至蔡官巷大姑家,在这里度过了三年的童年时光,直到八岁时随祖父举家移居上海。
蔡官巷23号是一个独门小院,墙门由石条砌成,墙门左侧,一块蓝底门牌上写着“蔡官巷23号”,下端还有一块重要的文物标志,上刻:“全国文物普查一般不可移动文物,蔡官巷23号民居。”门面是修缮过的,墙门上端是黑瓦屋檐,两侧为白墙。进得院门,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天井,右手一扇门进去,又是一个院子,院子两边是居室,房子皆为平屋。
小巷两侧墙面看得出来是经过改造的,特别是23号墙门对面,设计了一堵中式墙壁,绘有林徽因留学海外、古建筑测绘、建筑设计,以及诗文创作的画面,黑白双色,有水墨的韵味。墙中间还特意设计了一扇木门,仿佛一推,里面就是林家的院子。墙上还有林徽因的身份介绍:中国建筑师、诗人、作家、教师。民国才女星光灿烂,如此将四个身份集于一身的,大概只有林徽因。在这面墙绘的对面,即蔡官巷23号出来右侧,墙上所绘的是林徽因的生平,按年代划分,分别是“时间”“西湖边的红颜”“记忆”“你是人间四月天”。这些墙绘,以最简约的方式,勾勒出林徽因的一生。
六
1924年,泰戈尔到访中国,林徽因在陪同诗人参访后不久就和梁思成赴美留学。林徽因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专业。她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也选修了建筑系的不少课程。专家们将林徽因的成绩与其同时期就读的知名建筑系校友做了对比,发现她的成绩单中不少分数都是“卓越”级别。林徽因在短短三年时间里不但提前完成了美术系的课程,也修读了大部分建筑学的课程,但其中有两门课程她无法选修,一门是有男性模特参与的生活素描课,另一门则是需要下工地的建筑施工课程。因为没有这两门课的成绩,她也就无法取得建筑系的毕业证书。
现在回过头来看,女性无法参与素描写生和工地相关的课程,听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在林徽因就读大学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世俗观念认为,这些课程对女性而言不太友好,即使是在思想相对开放的美国也不例外。
很显然,作为一位杰出的建筑师,林徽因显然更加看重建筑专业,但她没有得到建筑学学位,那是一个毕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在林徽因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一百年后,2024年5月18日,她被母校追授建筑学学位。这一年,也是林徽因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兼佩利讲席教授弗里茨·斯坦纳这样解释追授学位一事的性质:“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错误,是时候来纠正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