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了几条短视频,说的是几位网络写作者的故事。其中一位是生活在上海的74岁老人,名叫沈东生,他在一个网络平台上连载了40万字的小说。出于好奇,我搜索到这个网站并且打开了他的小说看了几页,文字单刀直入、干净利落,使我想到金宇澄的《繁花》,当年《繁花》也是这么连载后被关注到的。
还有一个短视频,说的是一个名字叫张旭涛的武汉人。他很早之前就在《楚天都市报》发表过文字,虽然很短,顶多算“豆腐块”,但那也算发表,且发表了不止一篇。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从事过诸多底层工作之后,在六旬以后重拾作家梦?
洗碗工飞扬,亦是“素人写作”大军中的一员。这位婚姻失败的大姐,生活与情感均历尽艰辛,她的小说主页叫“雷电女超人”。她写自己幻想中的救人故事,也打算拿自己的婚姻经历“开刀”,她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徘徊。我看着视频里她的面容和表情,觉得她身上梦想的激情和现实的煎熬同时存在,但如果没有写作,恐怕就剩下后者了。写作让她被听见、被看见,这就意味着她的未来还有着另一种可能。
被这三位网络写作者吸引,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不同阶段的自己。我有可能是沈东生,抑或是张旭涛,要不就是飞扬……我稍微与他们有一些不同的是,在过去30年无数次想要放弃写作这个行当的时候,又把扔在了地上的笔捡了起来。除此之外,我又有什么特别值得一说的呢?我的生活与他们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我的能力与认知也并无什么特别值得称道之处。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比写作更难的事情有太多太多,而写作,只需要一个人一支笔,就可以独自面对世界。
他们比我勇敢。假如我是他们,大概率是没有办法做到从零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建造自己的世界。因为我很确切地知道,这太难了,这种难,不是千人拥挤于独木桥的那种难,而是要面对一个庞大、未知的领域,坚定地踏出第一步的那种难。他们并不孤独,他们通过写作,首先抵御了自己的孤独。与此同时,他们寻找到了同龄读者以及年轻读者,开始消解大众群体的孤独。他们的独特无法被取代,当AI写作更多被接受的时候,最本真、原始甚至是粗砺的生命体验,就变得尤为珍贵。写作的技巧会让作品变得顺畅,但让作品内里变得饱满的,还是个体独一无二的人生感受。
我在看这几位写作者的视频的时候,觉得他们的形象和他们的作品是浑然一体的。他们写下文字,写下的文字反过来也塑造了他们。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语言停顿的瞬间,思考的样貌,其实就是文学的样貌。这样的文学外在体现,是很奢侈的。
谁的写作之路会容易呢?无论是成名成家的著名作家,还是在一字一句实践前行的新人新手,无不在承受各自的锤炼。文学之路向来泥泞,乃至布满荆棘,只有走过去回头看,才能看见一路繁花。
如何才能做到一路繁花?说简单也简单,那就是不顾一切地往前走,待走到足够远了再回头看,哪怕看不到花树婆娑,也会花影绰绰。
——以此,与那些陌生的写作朋友们共勉。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西米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