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要素是统编本教材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构建语文教材训练体系的基石。教材以语文要素构建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体系,每个单元都是一个整体,解决了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在教学中,要想使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真正得到落实,教师就要从单元整体出发,对单元内容进行整体把握,集中设计,明确每篇课文在落实语文要素方面的侧重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对语文要素的系统化认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以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为例,谈谈基于语文要素的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一、关注语文要素,确定教学落点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虽然教材中对批注是首次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和提出的,但实际上学生对批注并不陌生,三年级上册有对学生批注的要求,这些批注大都是以零散的形式出现的,本单元内容则都是围绕批注集中编排的,使学生对批注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从经验积累到自主实践,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层递性和发展性。
对本单元语文要素进行剖析我们可以发现,语文要素是围绕“批注”和“体会人物的心情”进行编排的。如何学会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呢?课文中的旁批和课后练习为学生的阅读指明了路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助学系统引导学生学会批注。“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是紧扣批注提出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批注中不仅能够掌握批注的方法,找准批注的角度,还要在阅读中关注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地方,并借助这些句子体会人物的心情。明白这些要求之后,也就把握了教学的落点,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将会促进学习批注在课堂中的落实。
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对语文要素进行认真研读,使学生阅读的目标更加明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批注的认识更加系统完整。基于此,教师要关注语文要素与课文的联系,确定教学的起点,让“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得到更好的落实。
二、用好课文范例,习得批注之法
课文是很好的例子。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批注的时候要用好课文,明确批注的要求,通过模仿、赏析等形式让学生习得批注的方法,掌握批注的内容,为学生独立完成批注提供条件。
《牛和鹅》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旁批中为学生呈现了批注的范例,课后练习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批注,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课文旁批中习得批注的经验方法,如课文中第一个旁批“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对于这个旁批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再说一说读到这个批注时自己脑海中会浮现哪些问题。有学生说:“牛真的会怕人吗?”有学生说:“鹅真的不怕人吗?”这时候教师可以趁机对学生说:“你们在读文章的时候,脑海中是不是会产生许多疑问,把自己的疑问写在旁边就是批注。”又如“逃跑—被鹅咬住—呼救,那种惊慌失措写得很真实”,主要是从对文章的评价方面进行批注的,表明了这个地方写得好。“看来鹅并不可怕……鹅就不敢欺负人了”,这些是作者在读文章时的感受体会,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写出来也是对文章的批注。通过对课文旁批中的范例和批注角度的梳理,学生对如何进行批注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这就为学生学习运用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提供了条件。《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文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批注,这篇文章中没有旁批,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运用在《牛和鹅》一文中学到的批注方法进行批注。为了降低学生的批注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有哪些疑问或者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说:“我的疑问是第16自然段第一句‘看来老师对我的演技并不满意,她倒没说什么’这句话,既然老师对‘我’的演技并不满意,为什么没有把‘我’换掉?”有学生说:“难道要豁虎跳才能演老虎?”还有的学生说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是第18自然段中的“只听见台下一阵哄堂大笑……他们从没见过这样窝囊的老虎”一句。“演出是以给人带来快乐为成功的,既然台下都哄堂大笑了,还说是窝囊的老虎?到底‘我’的演出窝囊不窝囊啊?”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批注在课文中相应内容对应的部分,学生也就学会了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批注。
三、引导迁移运用,内化批注技巧
学习批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在阅读中运用,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生习得批注之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课内和课外运用批注之法来夯实学生的阅读过程,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在《牛和鹅》一课中,通过对课文旁批的梳理,学生明白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批注,这些角度可以是自己的疑惑处,可以是自己觉得精彩的地方,还可以是自己的感受体会等。明白了这些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运用课文范例中的批注方法在课文的空白处从不同角度进行批注。《陀螺》一文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在你体会比较深刻的地方作批注”,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一点带多点,通过迁移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以学会将一篇课文的批注运用到多篇文章的批注中,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继续巩固“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帮助学生内化学到的批注阅读技巧,逐步形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单元课文的精教精练,并鼓励学生把学到的批注方法运用到自己日常的阅读中,真正内化批注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四、聚焦质疑解惑,发展学生思维
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有助于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本单元语文要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批注与思考结合起来,结合单元语文要素,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思维,实现深度阅读。
《牛和鹅》一文课后练习二要求学生“一边默读一边画出相关语句,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这个问题其实就是针对学生边批注边思考提出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要求从课文中画出相关句子,再借助这些句子体会人物心情,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后练习二主要是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填写相关句子,再借助这些句子感受人物心情变化的原因,为学生搭建了体会人物心情的支架。如在“我”的心情“期待表演”的原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惑,“羡慕上台表演的小朋友”“想让同学们关注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等,这样引导学生对人物心情变化的原因进行解读,有理有据,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陀螺》一文课后练习二要求学生“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教师可以聚焦问题,采取问题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先通过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画出来,再联系上下文阅读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在问题的引领与驱动下,教师让学生真正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到人物心情变化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写在旁边,实现学生的深度阅读,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批注的时候,采取让学生带问题批注的方法,鼓励学生结合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实现学生批注与思考的同频共振,互相促进,共同提升,进而可以真正把单元语文要素的目标要求落到实处。
批注是一种阅读策略,也是一种阅读方法。在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中,教师本着“学策略用策略”的思想意识注重对学生批注方法的指导与运用,鼓励学生在批注中思考,实现学生批注与思维的协同发展,彼此互促,从而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宋园弟